当前日期:

目录

工业是乡镇企业的重点行业,其总产值约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0~60%。
乡镇工业在1983年以前力量薄弱,发展缓慢。1984年起,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引下,全市乡镇工业发展较快,工业企业个数由上年的610个,猛增到9249个,增长14倍多;企业人数由上年的27187人,增长到35000人;工业总产值由上年的6406万元,增长到11479万元,越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近80%。到1992年底,全市工业企业个数为9498个,企业人数则达87145人,年总产值则超过10亿元,从1984至1992年,年增长率平均达38.2%。淮北市乡镇工业的重点产业是建材生产,主要产品是煤炭、水泥和酿酒,被称为淮北工业三大支柱。
1984年至1992年乡镇工业基本情况表

一、煤炭工业
淮北市地下煤炭储量丰富。70年代,此地被誉为“淮海战场新煤城”。国营煤矿采剩的边角余煤以及不具备大矿井开采价值的零星矿藏,便成为乡镇企业的资源。1982年以前,有少量乡镇煤窑,年产原煤10多万吨,产值200多万元。1984年已有矿井6对,年产原煤31万吨,产值600多万元。1985年原煤产量达42万吨,产值792万元。1986年,矿井增加到10对,年产原煤50万吨,产值达1100多万元。1989年,烈山区、杜集区和濉溪县筹资2000万元,决定新建矿井8对,到1990年建成5对。至此全市共有矿井16对,年产原煤63万吨,产值为1400多万。1991年,矿井增至17对,产煤69万吨,产值达3356万元。1992年矿井减至13对,原煤产量降至64万吨,但产值仍稍有增长,为3412万元。
在全市10多对矿井中,濉溪县土型矿、杜集区房庄矿、相山区的李楼矿、烈山区吴山口矿和友谊矿,年产均在10万吨以上,是乡镇煤矿的骨干。煤炭虽然被作为淮北乡镇工业的支柱产品之一,但其产值在乡镇工业中所占份额并不高,1985年只占乡镇工业总产值的4.8%,1992年只占3.2%。
二、建材工业
乡镇工业中建筑材料生产占有重要地位,其产值从1978年的1028万元,增加到1983年的3862万元,其中最高年份的1982年占乡镇工业总产值的63.4%。1984年以后,建材工业产值仍以较快速度增长。建材产品有水泥、石灰制品、砖瓦、石料、石灰以及建筑陶瓷等,其中骨干产品是水泥和砖瓦。由于市区及濉溪县北部一带多低矮群山,取石方便,所以多建水泥厂;又因市县境内多煤矿塌陷区,土源丰富,所以多建砖瓦窑。1984年水泥产量仅13万多吨,砖瓦产量仅5.4亿块(片);1992年水泥产量增至近百万吨,砖瓦产量增至22.5亿多块(片),8年间分别增长近6倍和3倍。1992年末达3.87亿元。由于其它产业项目发展得更快,建材工业产值只占此时乡镇工业总产值的36.1%。
1、水泥生产初期均为土法上马的蛋窑。到1989年,全市仅有4家机立窑获得建设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是年筹资3000万元,改造32家土蛋窑,到1990年有36家机立窑获得建设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土蛋窑产品质量差,只能生产325号水泥,改为机立窑后提高到425号。其中烈山水泥一厂1991年生产的525号水泥,先后打入上海浦东和韩国市场。主要生产厂有:市烈山水泥一厂、水泥二厂、水泥三厂、青龙山水泥厂、毛庄水泥厂、县蔡里水泥厂等。
2、砖瓦生产1990年以前全用粘土。为了保护土地,1991年有关部门对粘土烧结砖进行限制,砖瓦产品普遍掺用20~40%煤矸石、炉渣或粉煤灰,既节省了粘土,又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主要生产厂有:市朔里镇矬楼砖瓦厂、牛眠砖瓦厂、东风煤矸石砖厂、董庄轮窑厂、烈山杨庄轮窑二厂、洪庄轮窑厂、县溪河轮窑厂、前吕楼轮窑厂等。
1978年至1992年乡镇工业建筑材料生产基本情况表

三、造纸工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的产值约占镇工业总产值的4%。1978年的产值为57万元,此后逐年稳步上升。1980年为157万元;1985年,531万元;1990年,1834万元;1992年,4414万元。其中占乡镇工业总值比重最高的年份是1982年,为5.6%;1992年为4%。
1983年以前的纸品品种基本都是土纸,1984年以后机制纸及纸板产量逐步增大,土纸比重下降。1985年纸品产量为5801吨,是年机制纸及纸板产值287万元,占59.2%,土纸产值198万元,占40.8%;到1989年,前者上升到1080万元,占86.4%,而后者则降为170万元,只占13.6%。1990年为21910吨,1992年为37502吨。
1992年,全市共有造纸厂21家(濉溪县9家、杜集区7家、相山区3家、烈山区2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濉溪镇造纸一厂、杜集煤城造纸厂、徐瓦房造纸厂、相山张寨造纸厂等。
四、纺织工业
乡镇企业中的纺织业前期发展缓慢,1978年其产值只有11万多元,1985年62万元,1987年增至131万元,在此期间其产值只占乡镇工业总产值的0.5%左右。其主要产品为针织品。1988年乡村纺织工业产值为335万元,1990年为1337万元,至1992年达近4000万元,其在乡镇工业总产值中比重也随之上升到3.7%。其产品为棉纺织品、针织品和丝织品。
五、化学工业
1984年以前,化学工业在乡镇工业中所占比重为7%以上。1984年以后,由于其它产业发展较快,而化学工业则相对发展缓慢,因此所占比重有大幅度下降,最低年份1984年,其产值为434万元,只占工业总产值1.4%。1988年以后逐步回升,至1992年产值达3800多万元,占3.6%。
1984年以前化肥的产值占化学工业的大部分。此后明显下降。1992年磷肥产量近2万吨,产值528万元,占化学工业产值的13.8%。塑料加工业和日用化学产品生产也占有一定份量。从1990年起,农药发展较快,1992年其产值达257万元。濉溪县80年代中期上马的炭黑厂,1991年炭黑产量已达1700吨,其产品除国内所需外,并已打入国际市场。同时相山区新建的渠沟酒精厂也日益兴旺,1989年生产工业酒精2600吨,1992年已达3600吨。1992年全市共有化工企业35家,其中化肥厂10家,化学农药厂4家,日用化学产品制造厂7家,塑料制品厂5家等。
六、机械工业
70年代后期机械工业在乡镇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1978年其产值为357万元,占是年工业总产值的15.8%。此后其产值绝对数虽有所增长,但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逐年下降。1985年为578万元,占3.5%;1992年为612万元,只占0.6%。产品主要是中小型农机修造、铁制小农具,以及农机配件等。机械工业虽然是个比较重要的行业,但在全市的乡镇工业中比重较小。
七、食品工业
食品工业(包括饮料)在乡镇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1984年以前其产值绝对数较低,如产值最高年份1981年为215万元,占是年工业总产值的5.1%。自1985年以后,有较大增长,1985年其产值为1054万元,1990年为3029万元,均占该年工业总产值的6.4%;1992年增至7689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2%。
80年代前期,食品工业主要是粮油加工和小糕点类制作。1985年后,饮料工业发展很快。主要是乡村新办小酒厂,使白酒产量猛增。1985年为233吨,1990年为1136吨,1992年高达3573吨。除酿酒外,粮油加工也增长较快,粮食加工1985年为5.3万吨,1991年降为16.5万吨;食用油加工1985年为333万吨,1992年增至1125万吨。
从1985年起新增的肉类加工及罐头制造业也有长足发展,80年代末汽水制造业也有一定发展。
至1992年末,全市共有食品加工制造厂84家,其中粮食加工55家、油料加工3家、肉类加工4家、白酒酿造9家等。
八、皮革工业
1981年,皮革制品工业产值35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0.8%;1985年为77万元,占0.5%;1990年为1001万元,占2.1%;1992年为2077万元,占1.9%。
80年代中期杜集区新建飞灵皮革厂,主产黄牛修面革。1985年皮革制品产量0.96万件,1990年6万件,1992年10万件。
九、其它工业
1992年,饲料工业产值103万元,缝纫业201万元,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编织业409万元,家具制造业322万元,印刷业94万元,工艺美术品(地毯、陶瓷)制造业78万元;炼焦煤制品业44万元,医药工业148万元,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843万元,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264万元,电器机械制造业230万元,其它工业产值1665万元。以上各项产值总和占乡镇工业总产值的4.1%。
乡村两级集体工业产值在乡镇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平均为61.7%,1992年最高为67.1%。乡村两级工业单位数平均占乡镇工业总单位数的7%,最高年限1992年占8.2%。乡村两级工业单位人数平均占乡镇工业总人数的63.3%,最高年限1987年占66.9%。
1985年至1992年乡村两级集体工业基本情况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