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主要有牛、猪、羊、兔、马、驴、骡、鸡、鸭、鹅、蜜蜂等,畜禽种类较多,资源丰富。
一、家畜
1、牛盛产黄牛,奶牛和水牛较少。建市前牛以役用型为主,多属鲁西牛品系,分高脚和矮脚两种类型。50年代,曾引入秦川牛、南阳牛与本地牛杂交。60年代初,本地役畜缺乏,从内蒙引入大批蒙古牛。1982年,开始推广黄牛冻精配种技术,大量使用秦川、南阳、西门塔尔、丹麦红、抗旱王、短角牛等黄牛冷冻精液与本地母牛配种,生产了大批杂交后代,生长速度较快,役肉兼用。到80年代后期,杂种牛成为饲养最多的黄牛。
奶牛始养于1962年,由宿东办事处从上海购进9头黑白花奶牛。70年代初,建市奶牛场,养奶牛30余头。80年代初,陆续建濉溪县雷山、市郊区烈山、矬楼3个集体奶牛场。1985年,奶牛发展到280余头。1986年以后,奶价低,饲料由平价转议价,饲养亏损,存栏逐年减少,到1992年,存栏不足100头。
水牛很少,1958年因旱田改水田,从南方引入千余头。因不适当地水土气候,繁殖也较少,到1992年全市只剩16头。
2、猪建市前,大量饲养本地黑猪,此猪体型小,耳大个矮,腹部下垂,耐粗抗病,产仔多,生长缓慢。50年代,引入中约克、巴克夏、新金、内江等品种。1960年以后,多次引入长白猪、大约克夏等。1984年引入杜洛克猪种。80年代后期,以引入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国外良种为父本,选留本地母猪作母本,实施人工授精配种,大量生产杂交代商品瘦肉型猪,其生长速度较快,6~8个月可出栏。
3、羊50年代,有本地白山羊和大尾寒羊、小尾寒羊两种绵羊。山羊以本地品种为主,体型小,适于放牧。蔡里山区山羊体型大,繁殖率高,每胎一般2~4羔。60年代,淮北市多次引入萨能奶山羊与本地羊杂交,后代日产奶达1.5~2.5公斤。1976年,濉溪县配种站开始饲养萨能种公羊对外配种,并延续至1992年。小尾寒羊,50年代初分布较广,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大量引入苏联美利努、新疆细毛羊、东北细毛羊,将本地小尾寒羊多数改良为细毛类型。改良细毛羊一般体重30~42公斤,羊毛细度56~70支,年产毛量2.5~4公斤。大尾寒羊,产于蔡里山区,适于山上放牧,面部毛少、鼻梁高、尾头如园盘、毛白色,有褐色杂斑。繁殖率较低,年产毛1.5~2.5公斤,品质差,经济价值低。1992年约存3000余只。
4、驴、马、骡驴为本地种,体型小,多为灰色。70年代,引入关中黑驴与本地驴杂交,后代体大力强,群众喜养。
马多为杂交种,有红、青、黄、白等多种毛色,以枣红色居多。体肥大,头颈粗重,四肢肌肉发达。多用于耕田和运输。50年代引入苏联重挽马。1960至1962年引入大批蒙古马。70年代,又引入四川马、新疆马等用作役畜。
骡分马骡、驴骡两种,以马为母本所产马骡体型大,耐粗易养,数量较多。
5、兔有毛兔和皮、肉兔等。50年代,养中国白兔,毛短密,重1.5~2公斤,主要作食用。70年代,引入少量日本大耳兔、新西兰白兔、青紫兰等皮肉兔和中系安哥拉毛兔。1983年,引入西德长白兔,因其体型大,产毛性能好,很快被大量繁殖推广和杂交利用,到1992年一直是饲养最多的兔种。
二、家禽
以鸡为主,鸭次之,鹅最少。60年代,饲养本地土种。本地鸡毛色杂,有麻黄、黑色等,成鸡体重一般1.5~2.0公斤,年产蛋120~150枚。鸭以麻黄色为主,属轻型蛋鸭,体重1.4~1.7公斤,年产蛋150枚左右。鹅有白鹅、雁鹅,体型大,生长快,一般体重5~7公斤,年产蛋50余枚。70年代初,农村炕房多孵淮南鸡,其产蛋性能优于本地鸡。1974年前后,引入白来航、芒花、白洛克等品种。1980至1984年,大量引入星布罗、星杂288、罗斯、康贝尔鸭等。1985年以后,上述品种多被更新。1992年大量饲养的蛋禽有衣莎、罗曼、海兰、迪卡、康贝尔鸭等;肉禽有AA、艾维因、彼得逊、樱桃谷鸭、北京白鸭等。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