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畜力车
1、太平车亦称大车或牛车,始于汉代。是50年代以前市境农村普遍使用的运输工具,四轮无辕,车身呈长方形,厢内乘人或载货,车帮、底、轮均为木质,轮与厢齐高,轮周围嵌铁瓦,铁质轴,以棉油或蓖麻油润滑,绳索并套2至4头牛,载重吨余,日行15至20公里,缓慢而平稳。1958年后渐被淘汰。
2、马车由古代帝王将相乘坐的轿车演化而来,初期以载人为主,宋代后以载货为主,清末车轮改小,车厢为平顶。木质车框,两轮,30年代改为橡胶轮胎,车身引出两把马辕,一马驾辕,前套3至5匹骡马,车闸手工操作,载货吨余,时速10至15公里。解放前,口子镇有2辆私营马车。1953年,成立马车联运站。1956年2月,改为马车运输合作社,有职工27人,入股马车11辆,牲畜27头。1961年,有马车19辆,牲畜57头。70年代,人民公社生产队将其普遍用于农村生产或运输。
二、人力车
1、独轮车淮北市将土车、拱车统称小车子。春秋时期发明,汉魏时期盛行。土车木轮装在前部,轮心木轴插入固定在车身的两耳中,保持转动。车后身有供人两手支撑的车把,两车把拴有绳子或带子放在人的肩上。货物放在车前部上方。可载百余公斤,人力推动前进。拱车由土车改制而成,形体较大,中间加有高架,两边可载客载货,载重300余公斤,日行25公里。50年代中期,还偶见这种车子。
2、黄包车俗称东洋车,由两个高轮车身的架车,车身短,车架结构为铁质或木质,上用布蓬遮阳避雨,车身短,人在前用两手拉杆行跑。民国22年(1933年),口子镇有胶轮实胎黄包车3辆,后增至充气胶胎8辆,多在城内做短途客运。
三、机动车
1、三轮车1969年,市搬运公司相山搬运站仿造出方向把式控制的简易柴油三轮车,称嘣嘣嘣,载重2吨。1973年,生产20辆。1979年,生产130多辆。1982年开始,被新型的三轮车替代。1992年,有机动三轮车218辆从事营运。
2、四轮车在逐步淘汰手扶拖拉机而出现的柴油发动机为动力源的运输工具,一般功率12马力,载重1.5吨,投资小,易操作。1984年,有个体或联户以四轮车经营运输业。1985年,全市有四轮车5041辆7304吨位。1992年底,有1620辆2329吨位。
3、拖拉机功率大小不一,均系牵引车,载货车需配拖车。1972年,市搬运公司相山搬运站购2台波兰产拖拉机从事运输。其间,区、乡农机站利用农闲进行季节性的运输。1985年,有362台计1066吨位。1992年,市第一运输公司一车队尚有3台,每台30吨位,从事大件、笨重货物运输。
4、汽车民国21年(1932年),烈山煤矿倪腾辉购汽车4辆,后发展至10辆,是淮北最早出现的商营汽车。民国23年,资本家周俊哲购进日本30年代产丰田牌商营木炭汽卡车2辆。1950年初,濉溪县供销社和公安局各领淮海战役胜利品汽车各1辆。1951年秋,皖北联运公司宿县办事处调进濉溪县木炭代油炉汽车。1958年8月,濉溪矿务局车队有货车10辆。1964年,安徽省24车队有货车73辆340吨位。80年代,淮北矿务局所属厂矿、淮北发电厂、商业局、供销社、粮食局相继成立车队。1986年,全市拥有载货汽车3272辆19370吨位;载客汽车354辆8940座位。1992年,全市有载货汽车3778辆17320吨位;载客汽车350辆8947座位。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