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业生态环境状况
淮北市所处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但是,由于城市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致使原有的农业生态系统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
煤炭的开采,造成土地塌陷,农业耕地逐年减少,致使生活在矿区附近的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自1958至1992年,全市累计塌陷土地16万亩,国土资源损失严重。淮北市地表水资源缺乏,工业用水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都要依靠开采地下水。地下水的大量开采,给近郊农民带来缺水、少水的困难,也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城市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和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也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全市历年废渣堆存总量1992年为1458.06万吨,占地108.52万平方米,以致将近16万亩土地被占压,得不到利用。每年排放的几千万吨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的不到一半,另有几百亿立方米的工业废气排放,造成大气污染。大量的废水和废气中都含有有害物质,不利于农作物和其它生物的生长,对人畜造成危害。化肥施用量1980年全市平均每亩27.15公斤,1992年每亩施用量115.61公斤,增长4.26倍;农药施用量1986年全市平均每亩0.023公斤,1992年每亩施用量为0.18公斤,增长7.8倍。化肥、农药施量的猛增和不合理施用,既破坏了生物群落结构,也造成土壤板结,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侵害。
二、生态农业和生态农村建设
自1980年始,淮北市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目标,全面开展了综合治理和开发重建生态环境的浩大工程。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多种经营,逐步建立了新的农业生态环境。尤其是1986年以后,在开展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前提下,对淮北发电厂灰场复土还田造林,对大面积煤矿塌陷区进行综合开发。通过挖深垫浅,建渔塘、造耕地,开展水产、畜禽养殖和粮食、果木、蔬菜等作物的种植,改造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至1992年底,全市已治理和复垦塌陷区66000亩,占总塌陷面积的40%。开挖精养鱼塘5100亩,“三网”养鱼525亩,兴办了渔场9个、养鸡场4个、鸭场5个、猪场5个和奶牛场3个。与生产发展相配套,兴建了各类加工企业12个,初步形成了鸡、鸭、鱼、肉、蛋、奶、水果、蔬菜等8大生产基地和肉、蛋、饲料、羽绒等加工基地。全市蔬菜、水果及副食品价格稳定,货源充裕,在全省“城市菜篮子工程”评比中连年获第一。1992年,全市塌陷治理复垦区所在村、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达2亿多元。全市涌现了烈山区洪庄、杜集区双楼、相山区任圩、濉溪县和村、郑杨楼生态村和杜集区段园镇、烈山区烈山镇农业开发公司生态工程等。
1、烈山区洪庄生态村洪庄村位于市南8公里,辖自然村2个,村民小组9个,3450人。60年代初,农业生产结构单一,人均收入不过百元。自7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地下煤炭的开采,全村耕地逐年减少。到1986年,全村在册的3505亩耕地已全部塌陷或征用,形成大水面1005亩,荒洼地1395亩,芦蒿丛生,原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1986年,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潜力,综合开发和治理荒滩、荒水,开展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1986至1992年,先后利用乡镇企业积累、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以及银行贷款、群众集资等方式,筹集1000多万元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先后在深层塌陷大水面养鱼1080亩,引进机械化网箱72箱,面积为3亩,每亩产量达12万公斤。利用水体空间,立体养殖,开挖精养鱼塘600亩,其中360亩成鱼塘每亩产鲤鱼超过1000公斤,240亩种鱼塘,年产种鱼12.5万公斤,1.5亿尾,为皖北最大鱼种生产基地。采取挖塘取土造田525亩和原有的滩涂地共营建果园810亩、蔬菜生产基地255亩,每年向社会提供水果和蔬菜分别达5万公斤、100万公斤;利用鱼类、禽类的食物链原理,同时利用种、养、加工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建起了蛋鸭、松花蛋加工厂、奶牛厂、养貂场、养猪场。至1992年,先后兴办了水泥厂、涂料厂、铸钢厂、砖瓦厂、预制件厂等村办企业12个,同时注重各厂的污染治理。
洪庄村连续多年获得“市环境保护先进集体”、“绿化先进单位”等称号。1992年被评为安徽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企业。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省长傅锡寿先后到洪庄村视察,高度肯定了洪庄村开发塌陷区建设环境生态工程所取得的成绩,鼓励洪庄村继续努力,成为淮北地区奔小康的示范村。1992年4月,参加全国土地复垦工作会议的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实地考察洪庄村,认为洪庄塌陷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和全面开发,对其它类型的资源开发和生态农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典型意义。
2、杜集区双楼生态村双楼村位于市东北10公里,辖自然村2个,村民小组10个,494户,1700人。全村境内因煤炭开采,原有耕地几乎全部塌陷,形成高低不平、规则不等的大小滩涂、荒洼地及水域3750亩。从1989年,全面综合开发整治塌陷区,重建生态系统。开挖精养成鱼塘345亩,立体养殖10.5亩,鱼苗塘每亩产鱼苗1200公斤。同时饲养北京良种鸭1000只、绍鸭2000只,年产种蛋7万余枚、高品蛋4万斤,幼鸭苗3万只。用挖塘土造地600亩,种植美国首红、日本红富士、瓦里短枝等果树优良品种。并在果林间套种花生、大豆以及越冬花菜。培育菌种1000立方米,日产鲜菇200斤。营林绿化20万株,整体林带已形成。为协调其它生态环节的需求,先后办起了颗粒饲料加工厂、电球厂等无污染企业,产品远销沿海等地区。80年代初,村庄统一搬迁。先后建成学校教师楼、幼儿园、敬老院、卫生所、科技服务站等社会服务设施。1988至1992年,双楼村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级先进、文明单位。1992年,人均收入超千元。
3、任圩塌陷区林场任圩塌陷区林场营建在淮北发电厂任圩充灰场之上。1985年10月,市政府决定划给淮北矿务局林业处199.5亩复垦地作农林种植试验基地,淮北矿务局农林试验站随之成立。1986年7月,同中国林业科学院、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和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密切合作,先后引进柳树、刺槐、榆树、臭椿等200多个树种,营造试验林150亩。经对比试验,选出的杨树、柳树和刺槐优良品种,年生长量胸径2~5厘米,树高12米。1988年,试验进行的《粉煤灰复田营造柳树、刺槐矿柱林的研究》项目通过了国家林业部鉴定,并获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承担了研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CPR/88/041杨树丰产林科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淮北废矿地复垦造林及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至1992年底,共投入劳力14万个,完成土石方135万方,在4200亩粉煤灰场复垦地上陆续栽上了林木。苗圃内培育出的刺槐、杨树、广玉兰、龙柏、黄杨、桂花等绿化用树、观赏树种和花木,除供应林场外,还外销省内外十余个地区。1988至1992年间,世界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林业、环保专家官员先后7次到林场视察和调查,对林场取得的经验给予高度评价并予以充分肯定。1992年底,已建成用材林、观赏林计4800亩,绿化苗圃100.05亩,并已利用相城煤矿塌陷区开挖精养鱼塘398.55亩,造地550.05亩。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