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凤台考
淮夷
淮夷是夏商奴隶社会时期分布在淮河下游一带的部落,夏帝王相时期,商代帝乙、帝辛(即纣王)时期,曾用兵征服“淮夷”未果。到了周朝成王初年(公元前1116年—公元前1077年)周朝内发生内讧,“淮夷”结合“徐夷”(住在今江苏泗洪一带的部落民族)欲乘机抗周,被周公旦(武王弟弟)用兵征服。周厉王(公元前877年—公元前784年),周室日渐衰败,这时崛起于江汉平原的楚国,灭掉邻近的姬姓各国,又向中原发展。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在今河南范县南)之战,楚国被战败,之后楚国向东挺进,与吴国不断发生战争,居于淮上的“淮夷”、“徐夷”等部落先后为吴楚吞并。
州来
西周晚期,随着其统治势力向长江、淮河下游地区扩展,先后受封的诸侯小国就有州来、六(六安)、桐(桐城)、舒(舒城)、巢(巢湖)、徐(徐州)等。州来国在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被吴国所灭,前后共存在三四百年之久。当时的势力范围包括整个淮南市、凤台县和寿县的一部分,东到舜耕山,往北到平阿山与怀远相连,北到蒙城,西北到利辛县阚町集以北,西邻颍上县,南面以淮河和东淝河为界,方圆约有1000平方公里,国都在今凤台县城。吴灭州来后,这里便成了吴公子季札的封地。
下蔡
《史记·管蔡世家》载,武王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后来蔡叔挟武庚(纣王子)作乱,周公旦承成王(武王子)命伐诛武庚后,蔡叔被迁而死,其子胡“率德训善”,周公旦举胡为鲁卿士,治鲁颇有成就,复封胡于蔡(即蔡国,在今河南省的上蔡新蔡一带),以奉祀蔡叔,是为蔡仲。历经伯荒、宫侯、厉侯、武侯、夷侯、厘侯、共侯、戴侯、宣侯(措父)、桓侯。哀侯(献舞)立,哀侯十一年,因与息侯(国在今河南淮阳及安徽亳县一带)发生矛盾,息侯串楚文王虏哀侯。哀侯死于楚,其子立,是为缪侯。又因得罪齐桓公(齐,周武王封太公望于齐,至齐桓公,为五霸之一,国在今山东省即墨一带,秦始皇二十六年灭齐)。齐桓公遂兴师伐蔡,虏缪侯。缪侯二十九年卒,子庄侯甲午立。又历文侯申、景侯固。景侯后被太子般所杀,般自立为灵侯。灵侯又被楚灵王所杀,楚灵王使楚公子弃疾为蔡公。
楚灭蔡三年,楚公子弃疾杀楚灵王代立,为平王。平王又立蔡景侯少子庐为平侯,平侯九年卒,灵侯般之孙东国攻平侯子而自立,是为悼侯。悼侯三年卒,弟昭侯立。昭侯十年,朝楚昭王,因献裘衣,得罪楚相子常,昭王信子常谗,昭侯留楚三年,后贿赂子常。昭侯始返蔡,请与晋伐楚。
蔡昭侯为了报复楚国,乃遣其子去吴国为人质,以共伐楚,吴王阖闾兴兵助蔡,破楚入郢(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吴国撤兵后,楚昭王又恢复了楚国。“十六年楚令尹为其民泣以谋蔡,蔡昭侯惧”。二十六年,孔子如蔡,楚昭王伐蔡,蔡恐,告急于吴。吴为蔡远,约迁以自近,易以相救,昭侯私许,不与大夫计(商量)。吴人来救蔡,因迁蔡于州来(从此改州来为“下蔡”,编者注)。二十八年,昭侯要去吴国朝拜,大夫恐怕再迁,密遣刺客贼利杀死昭侯,并把贼利杀掉灭口并解过,而立昭侯的儿子朔为成侯。
成侯四年,宋灭曹(曹,春秋时诸侯国,周初武王封其弟叔铎于曹,春秋哀公八年为宋所灭,故址在今山东菏泽、定陶一带)。十年齐田常杀其君简公。十三年楚灭陈,十九年成侯卒,子声侯产立,声侯十五年卒,子元侯立,元侯六年卒,子侯齐立。
侯齐四年,楚惠王灭蔡,蔡侯齐亡,蔡逐渐绝祀。蔡国共历25代600年左右,终为楚国所灭。
凤台
清雍正十年(1732年)经两江总督尹继善奏请清廷批准设置新县,雍正十一年(1733年)与寿州分疆而立,以城内之东北隅并北门外之石马店,东门外之石头埠等地方划分新县。因寿州城北有凤凰山,遂名凤台县。
凤台建县后,原与寿州同城分治。同城分治,诸多不便。同治二年(1863年)经清廷各级具奏批准,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一日将县治移于下蔡。
2、凤城考
古城
光绪十八年《凤台县志》“古迹志城寨篇”载:萧景云《下蔡古城形胜考》曰:下蔡有自春秋至后五代之古城,有周世宗徙州治下蔡后至今之故城。二城毗连,俗名连城,又专名古城为连城,又合下蔡四面屯兵各旧城与古城统名为十二连城。地脉自孤山东行,又东北行,折南博原苍,距古城址数十丈开一飞鹅大障,入城东南行,折而南,出南门,贯磨盘埂而东南行,结周徙之故城矣。西望孤山蔓山,秀色可挹。惟东北淮水背去,地卑辽远,无山障风,形势缺陷,不如周徙之故城雄伟周密也。
又《下蔡古城遗址考》曰:城南北一里余,东西一里,周径三里余。周围城趾存者高一二丈,南距磨盘埂数十丈,北距白衣庵数十丈,东距淮岸半里余,西距古千佛寺地基数十丈,东南距磨盘埂数十丈,西南隅直接菱角湖,西北隅距前后马场数十丈,东北隅距淮岸半里余。四城门遗址尚在,无门楼。南濠阔数十丈,西南濠即菱角湖,西濠北濠阔七八丈,东无濠地卑,半里抵淮。城中皆为耕地,古街巷无考,惟南达寿州,北达蒙城大道而已。城垣砖石,数百年为里人取尽,略无存者。
故城
《下蔡故城形胜考》曰:平冈自蒙城县来,至孤山东行,又东北行,折而南行,气脉博厚,蓬勃莽苍。至故城北半里磨盘埂,埂东西二里余,横开大障,西脚前抱,西脚尽处突起大阜,俗名大孤堆,约高三丈余。埂中心抽脉过峡分水,建城时就埂中掘为大濠,濠中筑堤通行者。脉入城半里,突起文殊大阜,约高六丈。文殊阜东行,支冈微断复起,结黄铜山,高四丈,与磨盘埂东脚交锁,收濠东下之水。文殊阜西北衍支冈,转西折南至大孤堆东,突起一阜,与大孤堆并峙,俗名二孤堆,收濠西下之水。文殊阜西南行,两边各衍数支冈,南行抵淮岸止。距文殊阜二里余,右则夏淝水汇淮。淮流穿峡北行三里余,抵眠羊石,折东行三里余,抵城南,二里余过城抵瑶涧湖,折而北行,缘故城东三里,则东岸黑石山与西岸黄铜山对立交锁,淮流一东,此故城大水口也。淮南诸山如列屏,西南峡石如天关,孤山蔓山,远拱右臂,与大、二孤堆形势遥构东南叠障,奔腾至黑石山,环抱城左,山水潆洄,扼险塞要,淮北雄境也。
又《下蔡故城遗址考》曰:南北东西距各二里余,周可八里。自文殊阜东支冈边抵东北隅观星台约一里,转北抵西北隅约二里,又转西抵西南隅三里,城基皆缘冈筑起,遗址存者高丈余。自黄泥冈转南,至普济庵约二里,城拔地筑起,遗址存者,惟黄泥岗高八尺。由黄泥岗东至普济庵遗址,为里人建筑石台,居家邻比,无复可见。普济庵至东南隅,遗址无。自东南隅转东约一里,地平滨淮,城基拔地筑起,遗址存者,惟转东隅里余,高或四尺三尺,此城池之大概也。古大南门在今普济庵右,距淮岸二十余丈,门楼久废。古小南门在大南门右半里,即今三官楼,门楼尚存,门内额嵌石刻“连城保障”四字,距淮岸二十丈。古东门在文殊寺东冈,右距淮岸半里余。古北门直张家坝,距磨盘埂三十余丈。古西门在二孤堆左,孟家洼右,距二孤堆南麓约四十丈,门楼俱久废。此城门之大概也。城濠由北城址距磨盘埂,东距黄铜山磨盘埂交牙出水处,西距大、二孤堆交牙出水处,宽八九丈,深二三丈,旧址俱存。由黄铜山之南至东门旧濠多淤,趾在隐约而已,此城濠之大概也。城内四门古大街:南大街西转古顺河街。西大街北转古公馆园巷,南转古水巷,又西行南转古财神阁巷,又西行南转古小南门巷,北转古火神庙至古楼头巷。北大街西转古火巷,旧址俱存。此街巷之大概也。按《五代史·杨承信传》:时州徙治下蔡,承信增广其城。又《宋史·朱景传》,城外居民三千家,筑外城包入之。则所谓古城,或即当时所增拓亦未可知。而萧生此《考》极为详密,可藉以存旧址之大凡,故备录焉。
新城
县东北八里淮河东岸地名月河滩。《齐书》建元三年,魏攻寿阳,垣崇祖击却之。恐魏人复寇淮北,乃徙下蔡于淮东,即此城也。《水经注》:淮之东岸又有一城,即下蔡新城也。二城对据,翼带淮氵贲。按,今古城东北四里淮西岸地名瀑花头,与淮东月河滩正对,南距黑石山六里,此二处土人常掘得古城砖、古军器,土人相传淮河旧行瀑花头西,后内徙,遂穿破新城遗址而行。今东岸滩东有月河一道,环滩三里许,即古新城濠也。《寰宇记》、《舆地广记》俱云,梁大同中,于硖石山筑城据东魏,即今县城。胡氏《通鉴注》引宋白曰:梁于硖石山筑城以据魏,即今县城也。《方舆纪要》引杜佑曰:梁于峡石山下筑城以据魏,即下蔡新城,皆误。梁所筑者乃硖石城,非下蔡城。下蔡望硖石正在西南,何云东岸乎?诸书未得之目验耳。
凤城
清同治四年(1865年)县治移于下蔡,即周世宗显德年间所建之故城内。历经清末、民国,特别是解放后,凤台县城逐渐向北、西两面扩展,现在县城已囊括了古城、故城全境,向西又扩展到八里塘一带,向北正往凤台火车站延伸。由于淮河大桥建成,大山镇的建设正趋与凤城连接。
3、下蔡十二连城考
凤台县素称“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下蔡十二连城”就是下蔡四面屯兵之城。现简考于后:
下蔡古城
即今城关北,以今古城村为中心,机械二厂、看守所、凤台一中、二中一带,古为州来邑。
下蔡故城
即今城关。此城是五代周世宗柴荣于显德三年(公元950年)所筑。
下蔡新城
此城地处县东北八里淮河东岸的“月河滩”。南朝齐建元三年(公元481年)魏攻寿阳(今寿县),垣崇祖恐魏复寇淮北,乃徙下蔡于淮东,即此城。
硖石城
硖石城位于县城西南约6里的硖石山上。《名胜志》引《郡国志》云:“硖石山两岸相对,淮水经其中,对岸山上筑二城,以防津要。”硖石山在古代征战中,一直是据险屯兵之地,被兵家称为“长淮津要”。
马头戍城
此城在城南15里。南朝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取魏合肥,魏人守寿阳,于石马店筑城,名曰马头戍城(今为郝家圩子一带,属寿县)。
青冈城
《晋书》记载,此城乃晋谢玄所建。自寿州赴颍上走中原为官道。谢玄筑此城,是为了御秦的善后之计。青冈城东距淮河约20里,西南距颍上约40里,北距夏淝河约6里。据光绪十八年《凤台县志》记载:四城门、四城壕遗址微存。今此冈遗址还在,去毛集西五里可见。
曲阳故城
光绪十八年《凤台县志》引《地理志》注:此城建筑于淮曲之阳,故名曲阳故城。曲阳城在城北稍东80里。按曲阳故城,当在怀远县洛河之南,与寿春东北83里,定远西北95里俱合。凤台东北55里无缘北至洛河。因以上为《大清一统志》及旧志所载,故仍列而辨之。
花苑城
此城在下蔡故城外,淮河东南岸,北距淮河1里许。山水环绕,平坦而旷,是一个较好的古战场。即今李冲回族乡孔庄以南一带。
炼城
在下蔡故城西北15里,东南距淮河16里,南距孤山13里,西距夏淝水18里。位于现在的三官庙西北处。现仅存炼城碑一块,碑文清晰可见。
雨淋城
在长嘴冈上,东北距峡石山5里余,北距夏淝水3里,距孤山6里,东距淮岸十余里,南距窑头冈1里,西距夏家集10里,自寿阳赴颍上道旁,是戍守要地,与寿阳、下蔡为犄角之势。建城时间不详,相传行军中筑城,故名雨淋城。此城周围三里余,今遗址无存,多瓦砾及破瓿而已。
蛇城
《水经注》云:“椒水经蛇城南,又历其城东。”椒水即焦岗湖。蛇城在县西南40里焦岗湖西北之虎头冈西畔,南距催粮沟6里,北距五子台6里,东傍虎头冈,西距黄家坝6里,周围一里余。此城是屯戍之处,晋以后,南北兵争由寿阳渡淝河至淮河,至淮赴颍,由董奉冈、焦冈、虎头冈、朱毛集、夏家集至颍上,此道为通道,故董峰冈、焦冈、虎头冈南北东西多屯戍之处。
薛家集古城
此城在县西北薛家集。城南北相距2里,东西相距1里,周围7里,不知何代建置。现属蒙城县。
除以上十二连城之外,下蔡四面屯兵之城还有小肥陵城、梁城、湄城、元康城、魏昌城、木城、柳城、罗城、留辅城等。
上一篇:一、大事纪补
下一篇:三、文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