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末,私塾没有开设体育课,后来废科举、兴学堂和近代中小学的建立,学校体育才开始出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凤台文昌宫等小学成立,置有单杠、双杠、哑铃、木枪等体育器材,但无专职体育教师,学生仅在课余时间自由活动,或由兼职教师进行队列训练。
民国初,商会后院(现城关一小北侧)设义学一所,设有体育课,无专任教师,延聘警士邓小臣教学生做健身操或进行队列训练。民国18年(1929年),按安徽省教育厅训令,各私塾增开体育等科,每周要求3节。民国20年,潜修学社和西铭国学研究社置有篮球、乒乓球供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民国24年,钱让三在城西顺河街创办淮阳学社,有学生40人,学校聘请知名武术教师李贯一教学生习武。是年,国民政府规定中小学开设童训和军训课。此后,中小学才配专职体育训练教官,建立体育场地,置体育器材。除课堂进行多种形式的操练外,也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单双杠、田径等项目的活动。抗日战争中、后期,张集精忠中学、阚疃金石初中、观音县立中学、陈集小学、齐王庙小学、白塘庙小学等在国民党和共产党控制地区的学校,相继开办了体育课。这些学校特别注重习练武术,平时也组织学生跑步、做操、打篮球、踢足球等。
1949年后,体育被列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8月,国家教育部规定小学一年级至大学二年级,把体育作为必修课。学校体育,由于专职教师少,又未能及时编订教材,由体育教师或兼职教师自选教学内容,主要是队列操练和各种游戏,也开展田径、球类等项活动。
1954年,全县中小学全面推行了广播操和少年广播操,受到师生普遍喜爱。
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给体育教师提供了教材。从此,中小学体育教学逐步走上正规,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同年暑假,阜阳专区举办各县中学体育教师研究会,内容有田径、体操、游泳等。学年开始后,结合推行“劳卫制”,为使初、高中学生在毕业前能分别达到“劳卫制”一、二级合格标准,凤台中学、张集初中、阚疃初中、古沟初中、凤台师范等学校体育活动蓬勃开展。1958年至1959年,在“左”的思潮影响下,体育教学脱离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有些学校搞单项训练,运动量大,技术性强,不符合少年生理特点,还有的学校甚至以军事训练或生产劳动代替体育课。凤台中学、凤台师范、实验小学等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上山挖黄土,扒矿石炼铁,实验小学还发生挖黄土砸死学生事件。1959年全县初中以上学校,通过“劳卫制”仅3000多人。
1960年,“严重自然灾害”使中小学体育课中断,直到1962年才恢复正常教学。
1963年,为尽快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县文教局、体委统一组织全县中学及中心小学体育教师,利用暑假集体备课,选择适合当地的体育教材,制定统一计划。一般都根据各校场地、器材来制定教学计划,安排体育课内容,加强课堂纪律。县城中小学还积极开展校际教研活动,研讨教材、观摩教学。1964年至1965年间,全县中学和县城小学体育教学全面恢复,国家分配专业体育教师逐渐增多。由于师资较齐全,体育课贯彻了“少而精”的教学法,课堂教学密度也有所增加,教学秩序良好,教学质量人不断提高。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体育器材遭到破坏,体育场改作它用,教研组织解体,不少体育教师改行。1968年复课后,各中小学均把体育课改为学军活动,主要搞一些队列、行军野营、拉练、军事演习等军训活动。“五七”学校一次战备野营就搞4天,路经7个公社150余华里,途中还搞一些冲杀、追击,晚上野炊后搞夜行军。
1970年,聘请安徽医学院下放体育讲师乔叶平举办了“文革”以来第一期体育教师培训班,全县70多人参加培训。主要内容是重新修订了体育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把广播操和儿童广播操、游泳训练和体育课相结合,把试行的中小学“体育锻炼标准”也纳入体育课的内容,写出体育教学大纲及教材、教法初稿5万余字。嗣后几年,按照自编教学大纲、教材教法上课。通过训练,县城中小学60%以上的学生学会游泳,并有很多人学会了四种姿势,多次代表阜阳地区参加全省比赛,获得优秀成绩。“达标”活动在全县中小学中开展起来,约占体育课的81%。1975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正式公布后,全县城镇中小学和农村初中以上学校广泛推行。各学校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开辟运动场地,自制运动器材约3万件,体育活动较前活跃。丁集中学等4所学校出席了阜阳地区体育先代会,“五·七”学校出席了省体育先代会。
1979年5月,国家颁布《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使学校体育走上了正规化道路,全县各中学和完小都把体育教学工作列入议事日程。1980年暑假,举办全县专职体育教师研讨会,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制定教学计划。此后,各学校都按“两课、两操、两活动”安排。在认真上好体育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早操、课间操,分项目成立课余锻炼队、组,由体育教师检查辅导。锻炼水平逐年提高,达标率普遍上升。凤台一中1978年全校达标率仅15%,到1983年上升为90.3%,成为淮南市达标先进学校,居全市第一位。实验小学1982年达标率为90%,1985年上升为92%。各学校为了上好体育课,开展“达标”活动,自己动手制作了爬杆、接力棒、球架、铅球、标枪、跳箱、山羊等多种器材540余件。1985年全县各学校“达标”5757人。
凤台县群众体育组织一览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