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种牛痘预防天花,在县内历史悠久。清末及民国时期,中医痘疹用传浆法种牛痘,收费很高,达不到婴幼儿普种,故年年有天花发病。民国31年(1942年)县卫生院仅购霍乱菌苗5000瓶,为当地赶集上店的流动人员接种。
解放后,预防接种是卫生防疫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疫苗由省卫生厅依据县人口数、各年龄组比例免费下拨。1950年和1951年,每年接种牛痘2万余人。自1952年始,疫苗种类增多,当年接种鼠疫菌苗10万人份,牛痘25万人份,白喉类毒素200人份、四联菌苗10万人份。以后每年预防接种少者3至5种,多者6至9种。其分类有鼠疫活菌苗、霍乱、菌苗、牛痘疫苗、白喉类毒素、麻疹活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百日咳菌苗、三联菌苗(伤寒、副伤寒甲、乙),四联菌苗(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百(百日咳)白(白喉)破(破伤风)混合制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糖丸活疫苗、钩端螺旋体菌苗、痢疾噬菌体、破伤风类毒素等。年接种数万或数十万人份,其中1963年和1967年,全民普种牛痘共80余万人份。1968年和1969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上无指标下无计划,无预防接种。1970年,县卫生防疫站印制预防接种登记表,按各公社计划数下发,由赤脚医生接种登记。省按任务数下拨给赤脚医生预防接种的器械消耗、消毒、劳务补贴费用。当年预防接种8种近60万人份。1971年,省只下拨白喉类毒素疫苗10万人份。次年,接种任务又上升为8种近50万人份。1974年为9种43万人份。1975年至1978年,每年预防接种最少6种22.5万人份,多则8种32万人份。
1979年,为有效地预防相应的传染病,而不致盲目接种浪费疫苗,预防接种按儿童年龄组和疫苗有效免疫期限,实行计划免疫。对不满周岁至7周岁婴幼儿童建证,1人1册,将疫苗的种类、接种时间、基础或加强填入证内;0岁至15周岁婴幼儿童分户建卡。当年接种疫苗有牛痘疫苗、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白喉类毒素、麻疹活疫苗、乙型脑炎疫苗、三联菌苗、卡介苗、钩端螺旋体菌苗8种48万人份。至1981年,印计划免疫专册5500册,印计划免疫证5万册,卡10万页。当年接种牛痘疫苗等7种45.5万人份。次年,因境内天花不复存在,而停止接种牛痘疫苗。1985年,接种白喉类毒素、麻疹活疫苗、卡介苗疫苗8种53万人份,基本上达到了对适龄儿童实行计划免疫的要求。
附:1950-1985年菌种、疫苗预防接种统计表
1950-1985年菌种、疫苗预防接种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