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舞蹈
女角舞蹈:女角称腊花,也称包头的、兰花。解放前由男性青少年扮演,根据担负任务的多寡分为大腊花、二腊花、三腊花等。清光绪年间,腊花表演者身着宽边大袖红褂裤,顶球花,戴遮脸羞,挂垫子(足下绑跷板)。为使身体平衡,须挺上身,收腹,臀部稍突出,如小脚女子走路的姿态。民国初,提倡女子放足,腊花不“挂垫子”,由于传统表演的习惯,腊花表演时重心仍在前脚掌,形成“上山步”(另一说系腊花对登山时人们脚下动作的模仿)。为表现女子见到男子时害羞的神情,腊花在拐弯时多用手绢捂嘴,足下用“瓦步”(模拟小脚行走)。解放后,捂嘴和瓦步均不再使用,多运用大起步、小起步、俏步、蹦跳、跨跳等步法姿态表现生产劳动的场面。腊花表演时,姿态、扇花、手绢花均有发展。现在腊花表演时,右手持扇,拿法有:二指夹、两指捏、三指捏、捏扇轴、握扇、扣扇、虎口拿扇等。
扇花有:摇扇、揉扇(分前后)、别扇、贴扇、反扇、甩扇、扛扇、推扇、抽扇、颠扇、夹扇、飘扇、蹁扇、卷扇、拢扇、撩扇、砍扇、托扇、舀扇、抖扇、云扇、扫地扇、遮阳扇、挡人扇、遮羞扇、反阳扇、避雨扇、挡风扇、单扑蝶、双扑蝶、割麦花、盘扇、贴胯翻扇、合开扇、双分扇、风吹荷花、翻腕合开扇、旋转反阳扇、里外八字扇、单背巾侧翻扇、盘荷花、前后花、双绕花、单绕花、蝴蝶盘花、小二姐绕玉容等40余种。
腊花左手持手绢,手绢花有:放帕、收帕、转帕、绕帕、里外八字花等。
步法有:小起步、大起步、波浪步、平足步、双环步、踏车步、原颠步、后别步、筛子步、十字步、后跟步、颤颠步、颤抖步、花梆步、足尖步、云颤步、喀蹬步、拔泥步、上山步(分软、硬、小、十字、吸胯5种)云步、俏步、互步、绣步、矬步(分单矬、双矬)、怕步(分前、后、左、右)、波步、空步、脚跟梗步、后勾小跳步等30多种。
转身有脚尖转身、扫堂转身、撤步转身(分抱头与缠头2种)、上步转身(亦分抱头、缠头2种)、砍扇转身、套云转身、双绕巾转身、单双跳转身等变化。翻身有反扫堂翻身、双合扇翻身、跳三步翻身、右前点步翻身等多种。
拐弯有拧身留情、回头亮翅、回头望郎、单拐弯、双拐弯、小拐弯、三拐弯、剪子股拐弯、龙摆尾拐弯、腰旁抽扇式拐弯。
姿态有三调弯、怀中抱月、搭荫棚、端针匾、避雨式、水中望月、单背巾、单挎篮、水中留影、打式、追式、凤凰单展翅、风摆柳、闪腰、闪身、晃腰、耸肩、凤凰三点头(分软、硬2种)、小二姐梳头、燕子驶风等20多种。
男角舞蹈:男角称鼓架子,亦称扎头的、挎鼓的。因分工不同,有领伞的(分文伞、武伞)、小鼓架子、大鼓架子、丑鼓之分。
领伞的是演出时的指挥,率领全场玩友“跑阵伍”(变化图形)。文伞擅长唱工,有即兴编词的才能,武伞擅长舞蹈,能翻跟斗。领伞的岔伞舞蹈有转伞、抛伞、磕伞、绕伞、跳伞、蹿伞、蹁伞、滚伞、前后掏伞等。
小鼓架子能歌善舞;大鼓架子(又称“底座”)力气大,能顶多人,主要表演“上盘鼓”里的各种造型;丑鼓多表演插科打诨,风趣诙谐。鼓架子步法有:鸭子步(大快步)、风摆柳、跨跳步、簸箕步、上山步(有大、小、十字3种)、乐步、拔泥步、大场步(快步)、拧胯步、前趋步、双环步、后别步、踩三锣、横矬步、绕绕步、钟摆步10多种。
架势分“大架子”与“小架子”两种。“大架子”有扁担式、打虎式、拧身吸腿跳、单出拳、弓箭步、浪子跳球、金鸡独立、二郎担山、霸王举鼎、推车式、狮子大甩衣、骑马蹲裆式、拔刀式等。“小架子”有前后拳、冲拳式、败式、跳望式、迎式、望月式、怀中抱月、砍转蹲式、拧身吸腿、拜式、抽袖式、插剑式等。
拐弯有赶步、跳吸腿转身、拐肘转身、偷步、转身小踢腿、吸腿拐弯、跺脚拐弯、转身抓空、踏步转身、抱头转身等。
打腿动作有小五腿、五响抓空、二起腿抓空、十八响、三拍腿、绕绕腿、二起腿、打里拐、打外拐、外摆莲、里摆莲、双摆莲等。挽腿分左挽腿、右挽腿、迎掌挽腿、单侧身挽腿、双推掌挽腿、双握拳挽腿、推抓挽腿等。拍腿有:双拍腿、跳步拍腿等。
鼓架子技巧有蛤蟆跳、矮子步、蛇行、一盆花、劈岔、轱辘毛、纺棉翅、前簸后簸、大后簸、兔子扒窝、趴虎、跳蹦虫子、罗磨床子等。
2人及2人以上配合的动作和造型有:喜鹊登枝、白鹤亮翅、鸭子凫水、燕子探海、前过山、后过山、兔子蹬鹰、懒老婆裹脚、迎面猴摘桃、黑狗钻裆、蹿毛(高低毛)、坐肩(一节半)、站肩(二节杠)、蹁马大扫堂腿、连环扫堂腿、陈抟睡觉、懒老婆睡觉、老鹰叨小鸡、童子拜观音、双牌坊、鸳鸯鸟、两节半(坐肩顶人)、三节杠(1人顶2人)、拉骆驼等。
附:花鼓灯服饰道具一览表
花鼓灯服饰道具一览表

音乐
花鼓灯音乐分歌唱、伴奏2个部分。歌唱含花鼓歌与后场小戏中的小调,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解放前,艺人根据自己的嗓音随口演唱,音调的高低,旋律与节奏的变化,脚色互相接唱的“茬口”,都在长期的实践中互相配合默契,在协调中得到发展。
传统的花鼓灯没有明确区分男女专用唱腔,从旋律的特点、节奏的变化等方面可以分为2种类型:(1)挎鼓调(男唱腔)。旋律朴素,节奏明快,曲调与凤台方言结合得非常和谐,垛句近似吟诵。(2)腊花调(女唱腔)。旋律优美抒情,徐缓舒展,表达情感细腻,节奏较自由。
凤台花鼓歌演唱调式,属于“宫”调式与“徵”调式的占总数的80%以上,这类花鼓歌节奏自由明快,旋律优美,多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及广大人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属于“角”调式及“羽”调式的仅占少数,主要表达角色哀怨、悲愤的情绪。流行的花鼓歌,大都只在“宫、商、角、徵、羽”5个音级中活动。
传统凤台花鼓歌的结构形式,多为5个乐句组成单乐段,前3句后接锣鼓间奏,再接唱4、5两句,构成一个完整乐段。末句总结全段词意,起到归纳强调的作用,少数由4个乐句构成一个乐段,也有突破5句、4句为一乐段格式的。
凤台花鼓灯的旋律及节奏受当地民歌小调影响很深,经历代艺人丰富发展,已经形成20余种曲调,大都遵循第三乐句及结束句的落音重复第二乐句落音的规律,旋律中6度、7度大跳经常出现,充分体现凤台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
花鼓灯锣鼓是传统的伴奏乐器,是花鼓灯歌舞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歌舞者的动作和情绪。艺人中流传着“锣鼓一响,脚底板就痒”的说法,反映了花鼓灯锣鼓对艺人们巨大的吸引力。凤台花鼓灯锣鼓分为“下场锣鼓”与“曲牌锣鼓”2种:“下场锣鼓”演奏,密切配合舞蹈进行,依大锣领奏,演奏时的起与收,转换与衔接,均由大锣向从属乐器作出明确交待,从属乐器皆依大锣的节奏变化而变。有经验的锣鼓演奏艺人十分熟悉舞蹈者的表演,锣鼓的节奏与舞者的舞姿、步法、姿态配合得十分协调,恰到好处。有的锣鼓演奏行家还在演奏过程中边奏边舞,有的高高抛起锣槌或鼓条,使灯场气氛更加热烈、活跃。“曲牌锣鼓”又称“番子锣鼓”,适于行进中演奏,多用于招徕观众,或狮子灯串门演出时演奏。
民国28年(1939年)花鼓灯独舞及后场小戏中开始用弦管伴奏,但花鼓歌仍使用锣鼓伴奏。解放以后,花鼓歌的演唱用民族弦管配合锣鼓进行托腔伴奏,在弦管乐的衬托下,花鼓歌的演唱更加动听。
演出形式
解放前,花鼓灯演出均在稻场上、河滩空地上、庙堂当院里进行。观者或站或坐,把场地围成一圆圈。场内并排放几条长凳,后面站打锣鼓的(称锣门)。腊花由鼓架子顶着入场,端坐在长凳上,怀抱扇子低头不语,也不许男子靠近,因为他现在已是“姑娘”了。鼓架子在长凳两端或蹲或立。
演出的程序无统一规定,一般领伞的先上,“踩四门斗子”,表示向行家请教,向观众致意。接着“小三引场”,即领伞的与每个腊花分别对演几个动作后,腊花仍次归原坐。随即,领伞的分别把鼓架子及腊花都引上场,这叫“大三引场”。玩友上场后,开始玩《大场》,跑“阵伍”。其间领伞的适时安排一些唱段或数板,以松驰节奏,让其他演员恢复一下体力。完毕,锣鼓重起,继续跑“阵伍”。《大场》演完,演员由领伞的指挥下场。接着小鼓架子请腊花上场玩灯,先唱《请楼歌》,实质上这是两人即兴的对歌,对唱者凭识多见广尽情施展才能。有问有答,有唱有和,贴船下篙,见风采柳。如答不上,腊花则不下“楼”。一鼓架子败去也可另请别人继续对歌,直到唱和圆满,腊花才“白纸扇子飘满怀,扭扭捏捏下楼来”。接着是双人舞,称《小场》。每次演出能玩几个《小场》,每对艺人互相配合,尽情发挥,表演各不相同。《小场》后,根据观众要求,或演《上盘鼓》,即上三路,集体表演顶人造型。或演《中盘鼓》,即中三路,表演盘桌、盘板凳等单人或多人造型。或演《地盘鼓》,即下三路,鼓架子与腊花在地上跌、翻、腾、跃,或互相配合的舞蹈动作。其间,还灵活安排一些歌唱,如《想郎》、《送郎》、《大实话》、《大白话》、《穷人歌》等。压轴节目是《后场》,因节目多,每次只演一至几出。最后,由一人唱《收场歌》,演出结束。
解放后,花鼓灯演出逐渐从广场改为舞台,从自由结合演出,变为有固定的程序安排,节目也以新创的为主,传统节目、即兴歌舞逐渐减少。
代表艺人
田振启(1897—1964),艺名“田小银子”,双湖乡园艺村人。他从小看花鼓灯就爱模仿,少年时在老艺人的影响、指点下,表演艺术进步很快。为了演好女角“兰花”,一有空就细心观察模仿妇女的表情和动作,久而久之,他扮演的妇女形象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25岁起改演“鼓架子”,因他熟悉“腊花”的表演,能和“腊花”配合默契,深得玩友好评和观众喜爱。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曾组织一班花鼓灯到县城进行庆祝演出。解放后,他虽已年过半百,但仍致力于花鼓灯艺术的探求。1953年,他作为安徽花鼓灯代表队的成员参加了华东地区和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个人表演一等奖。被文化部长周扬赞誉为花鼓灯表演艺术家。1958年,被吸收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后又被收入《中国艺术家辞典》。田振启是花鼓灯凤台流派的奠基人,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1964年病故。
陈孝恭(1919—),号敬之,艺名“一条线”,王集乡陈巷村人。他自幼就是个花鼓灯迷,12岁开始,在田间地头割草放牛时,就学着扭花鼓灯,14岁开始组班演出。在演出中,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前辈艺人的艺术营养,技艺不断提高。他身段极其灵活,在扮演少女时,一个嬉水动作,一个扑蝶式,无不形神兼备。舞蹈时,肩部、腰部、腿部可做波浪形抖动。他创造的“颤颠抖”动作风格独特,他敏捷的步法,轻盈的动作,腰的晃扭,体形上的“三调弯”具有销魂落魄之魅力。群众赞叹:“一条线一走,栽倒一片,回头一看,起来一半。”陈敬之不仅擅长舞蹈,还善于歌唱,他嗓音质朴纯正,加之爱学习和吸收各地山歌小调,形成了独特的花鼓歌唱腔,被称为“一条线调”。解放后,陈敬之被安排在凤台县文化馆工作,成了专业艺术工作者。1962年,他参加了省文化局举办的花鼓灯舞蹈研究班,使其花鼓灯歌舞艺术得到进一步升华,正式形成个人表演风格。1964年,他在上海演出时受到周恩来和陈毅的接见。1978年,他的代表作《游春》、《抢板凳》及新创作的《争锹》在省、市、县会演中获好评,并被拍成电视片。1982年,他编排的《野花谣》获安徽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优秀创作奖,优秀演出奖。1983年,应邀在北京舞蹈学院讲学。1984年后,一直在凤台花鼓灯艺校和凤台推剧团艺术表演人才培训班从事教学,培养的学生多次在国家、省、市级各类演出比赛中获奖。陈敬之已近古稀之年,仍致力于花鼓灯事业。
宋廷香(1905—)白塘乡人,别名宋瞎子。13岁玩灯,嗓音好,善表演,能即兴编词,随口演唱,语言通俗风趣,引人捧腹。他扮演“领伞的”指挥表演《大场》,调度合理,图形变化逼真好看,转换队形时打招呼(呼喊或口哨)恰到好处。他与陈敬之合作时间最长,表演《小场》默契,“推小车”独具特色,小车上坡、下坡、过桥、陷泥窝都表演得逼真,并富有艺术夸张。把花鼓灯歌舞发展成“弦子灯”、“四句推子”他是先行者。
万方启(1912—)刘集乡人,别号“万陋子”。扮演“小鼓架子”注重与腊花的配合,善于逗趣,面部表情丰富,“五响抓空”、“二起腿抓空”动作灵巧敏捷,耸肩、抱头转身、鸭子步等姿态步法风趣,有戏曲丑角表演特点,传人有张士根等。
刘传昌(1905—)艺名“盖三江”,兰花表演动作干净利索,有“溜”劲,擅长踩“衬子”。表演吸收了怀远派的风格特点。对同时期有名气的兰花刘佩德(别号:“端公”)、潘金德(艺名“潘金莲”)、崔占富、李小友、李金珠(艺名“金边小油壶”)等在艺术表演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武佩选(1917—1955),架河人,艺名“气死猴”。注重技巧表演,筋头翻得好。曾参加1953年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及影片《民间歌舞》的摄制工作。与同期的鼓架子王考千、朱冠香、詹乐亭、盛武等在表演技艺方面,互相吸收,很有名气。
邓虹(1944—),女,怀远县人,系解放后凤台县培养出来的优秀腊花之一。她聪颍灵巧,广学博记,从师多门。花鼓灯动作轻盈妩媚,舞姿优美。1964年至1985年多次参加省、市级会演。表演的《花鼓之乡》获优秀演出奖,《田间卫士》获表演三等奖,《小花场》获表演一等奖。
张士根(1943—),凤台县城关人。从师万方启、朱冠香等。动作敏捷有力,活泼自如,擅长翻各种筋头。表演时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凤台流派鼓架子表演的传人。与邓虹编排演出的《小花场》是花鼓灯《小场》中的精品,深得观众喜爱。作品有《夏令营》、《放牛娃》等。
主要节目
花鼓灯传统节目有《大场》、《小场》、《游场》、《双花场》、《抢板凳》、《后场》等。
大场:群舞,演出人数4至24人皆可,男女角色人数相等,由领伞的率领组合成各种图形。表演时既有统一调度,又有个人发挥,伴以热烈的锣鼓,响亮的口哨,舞蹈场面热烈奔放。
小场:双人舞,有文武之分。武场以舞为主,男女角色相互配合,以内涵丰富的舞姿抒发感情,刻划性格,渲泄情爱。文场以唱为主,舞蹈次之。唱词与舞蹈不一定有联系,前后段也可不连贯。内容大都是情歌,唱一段舞一段,交替进行。《小场》是花鼓灯艺人创造的抒情诗,是花鼓灯歌舞的精华部分。
游场:独舞,表现天真烂漫的少女,在花红柳绿的春光里尽情游戏,触景生情,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遐想。其中的“颤、颠、抖”动作及丰富多彩的扇花、手绢花使这种单人舞独具特色。
双花场:3人舞,由2女角、1男角3人表演,内容吸取了戏曲《二女争夫》的情节,上演场次不多。民国时期凤台县即不多见。
抢板凳:3人舞,表现3个天真活泼的儿童,挤坐一条板凳,玩耍逗趣,人物形象鲜明,场面十分欢乐。
后场:是2、3人表演,有情节、有人物生活小戏的总称。较流行的有《黑眼疯》、《表姐表妹》、《小秃闹房》、《恨小秃》、《小货郎》、《王小楼卖线》、《游春》、《拾棉花》、《四老爷观花》、《四老爷坐独杆轿》、《卖饺子皮》、《麻丫头怄婆家》等。
解放后,县境内的专业及业余文艺工作者在传统节目基础上,又创作出一批有新意、有特色的花鼓灯节目,其中主要有《小圆房》、《拾棉花》、《永幸河畔稻花香》、《抗洪夺丰收》、《送红灯》、《新媳妇抢场》、《棉海新曲》、《争锹》、《采种》、《田头乐》、《送粮路上》、《田间卫士》、《花鼓之乡》、《野花谣》等。
花鼓灯歌词选
1:花鼓一打头对头,玩灯的都是光蛋猴,一无银钱买灯草,二没有银钱去打油,玩灯就趁月亮头。
2:送郎送到清水河,照(朝)着清水跺三脚,红绫子绣鞋跺断了线,跺断了三尺白裹脚,舍不得亲郎干哥哥。
3:东家门口一棵枣,弯弯扭扭长得好,今年开花结枣子,明年开花结元宝,大的大,小的小,三间屋子装不了。
4:提起农民真可怜,披星戴月去种田,好花景致倒不着看,娱乐场中倒不着玩,民间疾苦对谁言?
5:上了场子懒怠玩,奉告同胞听根源:为的是我国土地失去了一大半,大家都不奋自战,能情愿落一个国破家亡身不全?同胞们,你本是男儿汉,怎不抱热血去抗战?可知道中国开化已够四千多年,古老文化光辉灿烂。如今日本小鬼侵略咱,硬吞俺澎湖列岛和台湾,东三省现已被他占,还要继续打中原,日本鬼子侵略手段毒辣狠——毒瓦斯、细菌战,坦克车、重机关,连珠大炮和轰炸机,奸杀焚掠样样全。汪精卫、倪嗣冲,受人利用当汉奸,这些龟孙眼皮浅,卖国求荣不要脸。中国被闹得这么可怜,哪还有闲心把花鼓灯来玩。
6:张口合口讲你赌招高,俺的家产哪里去了?二亩水田全赔净,小驴驹子偷卖掉,大桌子抬去还了帐,小板凳劈掉当柴烧,寒冬腊月睡芦席,没有被子盖夹袄,……要想做人先戒赌,想过好日子靠勤劳。
7:不提吃大烟俺不讲,提起来这事恼俺心肠。你看你吸得骨瘦如柴没人样,躬腰曲背眼落膛。画匠都难画你这模样,俺怎么能嫁你吸大烟的郎。
8:革命党人孙中山,一心想把大清翻。推倒清朝撵宣统,人剃辫子马打鬃,眼看革命要成功。占汉口、夺武昌,扒庙宇、盖学堂,洋学生组成国民党。东三省死了张作霖,出了个少帅张学良,眼看中国变了样。……
9:锣鼓一打仓才才,毛泽东的命令传下来,一定要把淮河来修好,沿淮两岸不生灾,天下农民得安泰。
10:我奴家今年一十九,又想留郎又嫌丑,虫吃沙梨子心里啃(肯),风刮杨柳乱点头,满心的愿意等郎求。
11:栀子开花月月青,叫声玩友你是听:会演大会任务完成的好,把我们留下参加“五·一”大游行。游行走过天安门,抬头看到朱德总司令。大家举手齐欢呼,“毛主席万岁”大喊几声。
12:车水车到汗珠淌,水奔稻田翻白浪。同心协力搞生产,共为丰收出力量,劳动的号子遍地响。
13:凤凰台上好风光,棉海一片白茫茫。摘棉姑娘心欢畅,手挎着篮子出了庄,姐妹们拾棉去到那田旁。
14:永幸河水乐呵呵,杂交水稻把户落。年年配鸳鸯,代代育娇娥。大名远扬普天下,真是个独占鳌头稻一棵。
上一篇:第一节 沿革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