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粮行、粮坊
民国初年,县内粮行、粮坊主要分布在城关、马店、顾桥、张集、桂集、丁集、夏集等集镇上。每个粮行(坊)一般由3至5人组成,有门面房子,斗、升、簸箕等工具,主持粮油交易,收取佣金。上市的大米主要来源于迎河集、马头城、三河尖、隐贤集、杨湖镇等地,麦、豆、杂粮大都来源于周围农村。
民国20年(1931年)水灾后,县设民食调节站,组织登记全县合格粮行(坊)共109家,从业300余人,从事粮食经营。一般粮行(坊)日成交量十几石不等。民国25年,全县粮行(坊)发展到115家,460余人。
民国27年日军侵入县境,交通阻塞,粮业衰落,全县粮行(坊)减少到79家,310人。
民国3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生活稍有恢复,粮食市场逐渐活跃,至民国36年,全县粮行(坊)发展到174家,645人。大粮行日成交量多达几百石。民国37年,通货恶性膨胀,粮食市场萎缩,年底,全县粮行(坊)减为152家,573人,经营量大减。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对旧有粮行(坊)进行整顿,全县共登记粮行(坊)142家,498人。至1953年底,因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私营粮行、粮坊全部取消。
粮油交易所
1953年底,在取消私营粮行粮坊的同时,粮油经营委托县供销合作社办理,设粮点35处开展集市粮油贸易。
1955年,供销合作社代购代销的粮油业务划交粮食部门统一经营。当年全县成立粮油交易所94个,人员188人,工资从交易手续费中开支,日成交量4.5至11.5万公斤之间。
1958年至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加上浮夸风、高征购,农民手中缺粮,集市粮油交易量甚微,粮油交易所停止营业。
1962年至1964年,土地曾一度承包到户,农业生产好转,市场粮油交易随之发展。全县先后恢复粮油交易所68个,451人。经营大米、小麦、黄豆、豆油、芝麻、花生等16个品种,年成交量250至350万公斤。此间,在新粮征购期间,凡国家征购品种一律不准进入市场,群众生活必需品得不到调剂,致使黑市交易大量发生。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粮油交易所瘫痪,粮食市场失调。
1979年底,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境内粮食集市贸易得到恢复。全县20个公社重新建立20个粮油交易所,交易人员91人。1980年,全县各集镇粮油日上市总量12万公斤,成交量10万公斤。随着粮油市场进一步开放,允许粮油多渠道自由经营。至1985年底,全县粮油交所共发展到72所,共有交易员365人,日成交量10至35万公斤。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购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