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时期,报刊发行是报刊社通过私人向用户销售,凤台县城由宏启书局代办。报纸有上海的《大公报》、《申报》、《新闻报》和南京的《中央日报》、《救国日报》。蚌埠出版的《皖北日报》,则由国民党县党部发行。由于报价昂贵,内容平淡,加之传递缓慢,总发行量每期仅200份左右。民国31年(1942年),国民党县党部创办《凤台话报》,为石印四开版、3日刊,由县党部内部发行,最高印数为700份,民国37年下半年停刊。解放战争时期的《豫皖苏边区报》,由中共凤台县委交通局(站)发行。
1950年“邮发合一”,邮政局开始办报纸发行和代销杂志。全县报纸发行353份,杂志22种,报刊流转额为4400元(折新币)。1953年接办杂志发行。为扩大报刊发行,在全县乡政府所在地,建立义务乡邮站155个,负责本乡范围内的信件投递工作。1957年5月《凤台报》创刊,交邮电局发行,发行量最高期发数达5066份。1958年大办工业时期,阜阳地区10个县,集中凤台办钢铁、开煤田,报刊发行量突增,报纸期发数达21697份,杂志17257份。1959年取得交通部门协作配合,调整邮路,加密班期,使全县12个公社看到当天的《安徽日报》、《阜阳报》和《凤台报》。同年,组织社会力量,在机关、工厂、学校建设报刊推广站35个,发行员74人,协同邮局做好报刊宣传收订和投送工作。随着浮夸风的蔓延,强调报刊发行任务,通过地方党组织,要求乡、社订阅三级党报,并公开进行摊派,使报刊发行在1957年基础上,呈上升趋势。1968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多数报刊停办,各色派性小报充斥社会,报纸发行量下降到7091份。后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处封存的图书尚未解禁,各种杂志大量复刊、创刊,邮局发行的报刊则成为热门读物,发行量大幅度上升。1979年报纸年末期发数达1.42万份,比1977年的0.88万份,增长61.4%;杂志达1.30万份,比1977年的0.87万份,增长49.4%。此间由于出版工作和纸张供应紧张,有80多种报刊实行定额发行。1982年自办报刊零售业务,零售报纸期发数1200份,杂志8030份,零售流转额2.45万元。1983年设龙潭路报刊零售亭。同年,报刊取销定额,敞开发行。1984年设报刊门市部。1985年全县发行报纸326种,期发数为49519份,比1978年增长309.5%,其中零售14种4600份;杂志1578种,期发数为49519份,比1978年增长354.1%,其中:零售273种22043份。报刊流转额54.70万元,比1978年增长326%,其中零售额为9.22万元。
上一篇:第四节 汇兑
下一篇:第六节 集邮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