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轿
是清代、民国年间境内常用的陆路客运工具。有官轿、亮轿、喜轿3种。官轿结构讲究,装璜华丽,仅官员外出公用。轿帏通常分红、紫、蓝3色,轿夫4至8人,均按官阶而定。抗日战争始,自行停用。亮轿,俗称二领头小轿,为竹木结构,方形,高约两米。上盖是宝塔式方角轿顶,左右两侧轿墙方格中,各嵌一块对称玻璃,既通光线,又可观瞻轿外景物。轿帏多用蓝色尼绒和平布,轿帘遮在门前,轿夫两人,远途可用4人轮番抬乘。民国25年(1936年)城内有亮轿2至3领,为绅商所备。另外,张、吴、李、王姓等大户族的殷商大贾都备有这样的小轿。乡村的各大集镇上备有1至2领,营运出租。抗日战争时,逐渐消失。喜轿,为一般青年人结婚时男方迎娶新娘的必备工具。轿帏一律红色,轿前有1把红罗伞开道。民国时期,境内乡村每三、五个自然村庄就有1领,较大的村落有1至2领,供人租赁。喜轿在境内城乡一直延续到1953年前后。
畜力负驮
民国年间,境内常见的畜力负驮有骑乘、脚驴、骡驮3种。
骑乘(俗称走马走驴):走马仅供富豪家子弟嬉戏玩乐和官府马快追捕盗匪使用,为数甚少。走驴是人们喜爱的骑乘,医生们下乡出诊,富裕家或有条件的家庭老人赶街上集,多用走驴代步,但不承担行旅运输。抗日战争胜利后渐少。
脚驴(俗称赶脚的):民国时期,多由沿官道的贫苦农民经营。平时徒步的商贾行旅,走得困乏时,可以随便租驴代步,旅程长短,价格高低,双方当面议定,十分方便。乘客骑在驴背上,驴主跟在后面赶着,有时中途对面的脚驴相遇,互换乘客。抗战胜利后,逐步淘汰。
骡驮:是专供商品流通用的运输工具。县内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前夕,刘集乡韩坝村的张洪生和肖庙的孙发宣两家,各喂养10匹骡子,自组骡驮队,从事营运行业。经常为县城祥泰、隆盛、桂集的合盛等商号,到安庆、庐州(合肥)、蚌埠等地运输绸缎布匹、京杂日货,同时贩运农副产品。民国27年(1938年),安庆、合肥、蚌埠及凤台县城相继沦陷,被迫停业,以后再没恢复。
太平车
俗称牛车。车厢长方形,长约1.8米,深0.6米,宽1米余。一般用两条犍牛牵引,载重达1吨左右。该车在境内与木独轮车同等重要,除产稻区因路埂窄狭和山区不用外,是广大农村生产中的主要运输工具。1958年技改中被毁。
马车
由车厢、车栏、活动车盘、轮胎轱辘、驾辕木杆等组成。每辆车用3匹骡马并列牵引,以正中1匹驾辕马为主,前为中套,外套为副。载重1.5吨左右,时速10公里以上,长短途运输皆宜。1950年前后,涡阳、蒙城等地马车队常来凤台营运货物,凤台古城孜南头西侧开设马车店,供过往马车队食宿。县内马车运输始于1957年的东风湖农场、试验场。随后,县直机关有5辆马车投运。水电局、商业局、酒厂和粮食部门等各自购进马车自运。各区、公社匀拥有1—2辆。1965年,境内拥用马车近百辆。1970年后,机动车辆日趋增多,马车逐渐被淘汰。
手推独轮车
俗称红车子,清代和民国年间,境内城乡普遍使用手推木质独轮车进行运输,基本上农、商两用。农忙季节人们承运秸杆和送肥下田;农闲时从事商业运输进行物资交流。每车可载150—200公斤货物,使用灵活方便。民国31年(1942),全县组织千余辆红车转运食盐,保证了境内人民群众的生活用盐。1955年始,木轱辘改换成带轴承的充气轮胎轱辘,降低了劳动强度和提高运行速度,每辆65型加重车可载重400公斤,提高工效两倍多。最初,全县购进500辆试用于治淮工地,效果很好,后增加到2000多辆。治淮机构撤销后,将车辆转交给县水利部门。1960年后,胶轱辘平板车兴起,此种车逐步被淘汰。
平板车
俗称架子车,1953年县搬运站购进400磅的平板车150辆,每辆载重300多公斤。1958年更换500磅的车250辆,每辆载重400多公斤。1960年始,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被生产队视为主要生产工具。1965年全县发展到8607辆,次年增加到上万辆。1970年前后,开始用驴子牵引平板车,每辆可载重800多公斤,之后随着境内汽车运输业的发展,平板车只用于短途运输。
脚踏三轮车
1972年境内私人购买脚踏三轮车30辆,经营短途客、货运输。当年以县城为中心来往孔集、蔡家岗、马店、大兴集一带。有时也兼运零星商品,方便群众。至1978年全县脚踏三轮车达百辆。1980年始,机动三轮、四轮车兴起(由原来的3辆发展到45辆),脚踏三轮车逐渐被淘汰。1985年县城内仅见零星车辆,在交通道口招徕顾客。
自行车
县境自行车使用始于民国19年(1930年),至50年代尚寥若晨星,仅邮电部门和少数机关单位有几辆公用自行车。1960年后逐步增加,县直机关与区乡干部为提高工效和节约时间已普遍购用。在乡村被视为奇珍异宝。进入1970年,为境内的青年男女订婚时时尚的礼品之一。1978年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境内自行车在城乡使用基本普及。
汽车
民国16年(1927年),私商徐小斋同岳相如合购1辆汽车经营客运,为县内有汽车的开端。随后,县城孙公济药站老板孙六初私人购买1辆小客车,在凤(台)阚(疃)线上营运短期。1955年8月,凤台县汽车站成立,当年有代客车1辆。1957年至1977年间,先后由宿县地区、阜阳地区、合肥、淮南等汽车运输公司派驻凤台货车58辆、客车34辆。此间,全县企事业单位开始购置客、货汽车5辆,8个吨位。1975年全县拥有客、货汽车38辆,其中农用汽车7辆,车型主要有“解放”、“江淮”等。1980年始,县内购车型号较多,各种进口车辆增加。多数企业事业单位都拥有自用的货车和工具车。粮食、商业部门组成自己的车队。行政部门则购置吉普车、面包车、轿车等。私营运输业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县搬运公司机动车辆发展较快,在1970年,他们只有1部机动车,载重3吨位,到1978年发展到15部,载重202个吨位;1983年增加到33部,拖车25辆,载重达387个吨位,此时,全县个体户客货车辆也随着迅速增多。至1985年底,全县有各种机动运输车辆450部,比1975年增长11.5倍,其中交通部门的专业汽车为53辆,比1975年增长4.5倍。每万人拥用汽车8.4辆。个体和联户运输发展更快,全县私人拥有各类汽车100辆,325吨,小型机动车和平板四轮456部,585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