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淮左堤
淮河干流兴筑堤防,清代以小型圈堤为主,有焦岗湖、菱角湖、鲁村湾等堤防。
民国元年(1912年),县自筹资金兴筑淮河堤防沫禹段(沫河口至禹山坝),长38公里;淝凤段(乱山孜至大古堆),长2.75公里。断面标准:顶宽3米,顶高海拔22—23米,内外坡1∶2。到民国20年,因连遭洪水冲涤,堤坝被荡平,常遇水灾。民国21年至26年,县救济水灾委员会和导淮第二工务所,组织民工8000人,按民国20年洪水位超高0.5米,以工代赈修复淮堤沫禹段和淝凤段,完成土方185万立方米。断面标准达到:顶宽3米,顶高海拔23.50—22.50米,外坡1∶3,内坡1∶2,并加筑1∶5戗台堤。同时兴建了张家沟、陆家沟、元庆、乱山孜、缪郢孜、谢郢等6座小型管式涵洞,以利排水。民国27年6月后,黄水连年泛淮,加之日军侵占无修复,淮干堤防毁坏无余。
解放后,为抗御洪水,1949年冬至1950年春,由县地方财政投资,组织4万民工,兴修境内堤防陆便段(陆家沟至便民沟)、便硖段(便民沟至硖山口)、淝凤段(乱山孜至凤台城北),堤长25.5公里,计做土方130万立方米。断面标准:顶高海拔24.00—22.00米,内外坡1∶3。
1950年夏汛,淮河瀑发洪水,鲁台孜水文站最高洪水位达到海拔24.24米,淮干堤防先后溃决,致灾严重。汛后,县成立生产救灾治淮总队,按照政务院治淮委员会统一规划,将淮堤便硖段划为行洪区,退建永安坝为淮干堤防,并以1950年最高洪水位超高1米修复淮堤。出工5.5万人,至1953年,计完成淮干堤防陆便段、永安坝、禹山坝、西淝河封闭堤、西芦上段等总长41公里,合计土方834.85万立方米。断面标准达到:顶宽6米、顶高海拔25.32—24.40米,外坡1∶3,内坡顶下为1∶2,戗台宽2米,以下为1∶5。在筑堤中,同时封闭元庆闸、张家岗涵、陆家沟涵、元庆涵、乱山孜涵、缪郢孜涵、谢郢孜涵等老涵闸。
1954年夏,淮河发特大洪水,鲁台孜水文站最高洪水位达到海拔25.93米。境内淮干堤先后溃决,致灾严重。沿淮人民遵照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投入更大规模的治淮工程中。按治淮统筹,以1954年淮河最高水位超高2米,兴筑淮河确保大堤,凤台组织6万人投入施工。到1956年春,完成淮干堤防陆便段、永安坝、禹山坝、西淝河封闭堤、西芦上段5段堤防,土方2210万立方米。标准达到:顶宽10米,顶高海拔28.12—27.40米,外坡1∶3,内坡顶下3米为1∶3,戗台宽2米,以下3米为1∶5。
1956年夏汛,淮河再次发洪水,最高洪水位达到24.85米,并有7至8级大风,而淮干堤防则安全渡汛。汛后至1957年冬,阜阳专区第三施工总队,对淮左堤防薄弱堤段以0.3米厚块石护坡、护岸。总计完成堤长19.57公里,土方111万立方米,石方3.53万立方米。同时,对堤角渗水地段,由县淮河修防所钻探队进行堤身钻孔,压灌泥浆。总计钻孔3万眼,灌浆面积1万平方米。1958年6月,于西芦上段菱角湖口建成一座1孔过堤引、排水涵。1976年3月,淮干堤防永安坝北首建成一座1孔过堤灌溉涵;12月,于西淝河封闭堤西淝闸北300米处,又建成一座3孔新西淝河排水闸。1976年冬至1984年,于陆便段的孙台孜、焦岗闸南和永安坝刘岗段、陈大桥段,禹山坝张家岗和西淝河封闭堤、西芦上段大孤堆西、凤台第一中学东、九里湾等薄弱堤段,进行块石护坡、护岸,填塘加固,钻探灌浆等。计完成土方17.43万立方米,砌石1.38万立方米,钻灌浆孔28542眼。其间,又于县城北永幸河汇淮口建成一座3孔防洪闸。
1985年,淮左堤长30.117公里,堤顶宽10米,顶高海拔28.12—27.18米。块石护坡长25.218公里,绿化带长30公里。设防水位海拔22.50米,警戒水位海拔23.80米,保证水位海拔26.10米,防洪标准为40年一遇。
淮右堤
淮右工矿圈堤称黑张段,西起黑龙潭,东至张楼村,原为鲁村湾圩堤。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知县李兆洛组织民工修复鲁村湾围堤和大山集坝闸。
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县公署以地方自办兴筑鲁村湾堤防,长约18公里,堤顶宽3米,顶高海拔22.00米左右,内外坡1∶2。同时,于张楼村北建成一座1孔、门宽4米的无顶排水闸。至民国17年,被洪水冲毁。民国18年,黑张段堤防由地方集资进行一次培修,段长8.89公里,完成土方21.36万立方米。民国20年淮河洪水,黑张段堤防和水闸被冲毁无余。民国21年至民国22年,县救济水灾委员会按导淮第十一工赈局规定,以工代赈修复淮堤黑张段,堤顶宽3米,内坡1∶2,外坡1∶3,顶高海拔23.00米左右。完成土方51.6万立方米。同时于老闸北700米处建造一座1孔排水闸,孔宽4米,无顶,以排泄湖内积水。
民国27年(1938年),黄河水南注入淮使淮水暴涨,黑张段多处溃破,汛后由当地百姓出工堵复。民国29年和民国34年遭洪水溢溃。民国35年春,导淮第二工务所以工代赈施工,修复黑张段堤防,完成土方4.67万立方米。是年秋汛,淮洪黄水相聚泛滥,新堤荡平。
1950年春,县财政投资,组织4万民工修复黑张段淮堤,完成土方130万立方米。其标准达到:顶宽3米,内坡1∶2,外坡1∶3,堤顶高海拔22.50米左右。同年秋,淮河发洪水,黑张段于老塘口溃决,致灾严重。汛后,根据治淮统筹,鲁村湾划为行洪区。1951年夏,县生产救灾治淮总队组织民工4000人,以工代赈修复淮右行洪堤黑张段,长11.5公里,顶宽4米,外坡1∶3,内坡1∶2,加做戗台宽2米,以下坡1∶5,堤顶高海拔22.50米左右,完成土方41.4万立方米。1952年汛前,县对黑张段老塘口临水坡面及漏水处进行培修加固,出工800人,完成土方0.63万立方米。1954年和1956年,县奉命对黑张段破堤行洪,均于汛后修复。
1959年春,为开采淮南煤矿,兴建二道河煤矿工程,黑张段堤防自孔集向西至黑龙潭,长9公里培修成干堤,标准达到顶宽10米,外坡1∶3,内坡顶下3米1∶2,戗台宽10米,以下1∶5,堤顶高海拔27.70—27.10米。同时进行块石护坡;护坡长5.93公里,坡顶高海拔26.26米,底高海拔22.18米;于孙家沟渡口进行护坡,长650米,坡顶高海拔20.00米,底高海拔16.50米。总计完成土方207.93万立方米,砌石7.620万立方米。1960年1月,孔集划归淮南市,成为孔集煤田工矿区,黑张段改称黑李段(李嘴孜)。
1980年汛期,黑李段哑吧渡口堤内多次出现渗水。汛后至1981年汛前,打减压井37眼,借以防患。1984年春,凤境黑李段进行锥探灌浆,加固堤长4332米,锥孔6142眼,完成干土量249.5立方米,投资2.1万元。1985年,黑李段凤境(黑龙潭至皮家路)长6.08公里,堤顶高增至海拔28.68—28.11米,块石护坡6.08公里,绿化带长6.08公里。保证水位海拔25.55米,可防40年一遇洪水,保护农田1.83万亩,人口3.1万人。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