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防疫检疫
民国时期,境内有牛瘟、炭疽、气肿疽、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牛羊猪口蹄疫、马鼻疽、马传贫、鸡瘟(新城疫)、兔瘟等流行瘟疫。因无检疫机构和设施,未有防疫。民国35年(1946年)秋,丁集乡关店村21头耕牛染气肿疽,死亡14头。1952年9月至12月,阚疃(今属利辛县)、清泉、金沟、焦岗4区牛气肿疽、炭疽并发流行,1954年扩展到全县。阜阳地区农业局派防疫队来凤台组织防疫抢救,县动员民间兽医配合,分区分组开展防疫注射,共注射炭疽疫苗10395头次,气肿疽疫苗80300头次,防疫密度50%,抢救危重病牛893头,死亡2275头。1955年县配专职防疫员3人,负责流行性瘟疫的检疫和预防,首先在城关开始肉食检疫。1956年马店、阚疃2区发生散发性马鼻疽,经检疫确诊8匹,及时封锁疫区,患马处死深埋,可疑者隔离对症治疗。1957年至1959年,县内猪瘟流行,注射猪瘟疫苗15万头次,防疫密度达70—80%,检疫除食品站肉食外,并扩大到市场,病肉不准上市。
1963年春,口蹄疫流行,县内组织100余名兽医工作者深入疫区,注射疫苗31595头次。同年检疫人员增加到4人,加强市场肉食检疫。1965年注射大家畜疫苗33682头次,生猪239780头次。1971年县成立畜牧委员会,把养猪业作为畜牧业重点,加强防疫,注射猪瘟疫苗46万头次,防疫大家畜81400头,防疫密度达85%。
1979年,开展农村畜禽合作防治,年防疫注射1—2次,共注射生猪58万头次,防疫密度达85%;禽注射30万只。1981年配检疫员19人,全面开展市场检疫、肉食检疫、外运检疫,共检疫大家畜4042头,猪7257头,禽23875只,白肉2098公斤。1983年5月县成立“五号病”防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组织动员100名兽医,集中10天时间,对全县逐村逐圈进行普查,共查出病猪300头、病牛19头。为控制疫情,县政府拨款5000元给兽医部门购买消毒药物,消毒面积达2.5万平方米,注射疫苗5000头,同时对23个集市加强检疫。在尚塘、关店、夏集、城关轮渡设4个哨卡,防止病畜外流。1984年元月,对疫区复查,发现病猪8头,遂宰杀,场地作消毒处理。之后开展常年性防疫。同年有兔瘟流行,因无疫苗,死亡30%。1985年县畜牧兽医站派人员外出学习兔疫苗制剂生产。当年防疫注射生猪32万头,禽121万只。检疫大家畜694头,猪7352头,禽42325只,肉13696公斤,外运检疫猪69522头,皮7272张,鬃毛222公斤。
疫病治疗
境内多发病、常见病有牛流行热、甘薯黑斑病中毒、便秘、牛肝吸虫、尿结石、猪无名高热、猪瘟、丹毒、胃炎、仔猪白痢、禽霍乱等。民国时期治疗以对症下药,灌服中草药或扎针等方法,治愈率50—60%。1950年后,马、驴、骡由于食霉变饲料、饲草、更换饲料、劳役过度、水草不均等原因常发生便秘(结症),中医扎针、灌服中药治疗,疗效达60—70%。1965年,县兽医院黄治田以胃管灌服西药,结部灌注生理盐水,重者掏结,治愈率达95%,其经验在县内普遍推广应用。同期县内甘薯种植面积大,黑斑病严重,年发病率10—20%。采用3%双氧水与生理盐水1∶3混合液静脉注射,疗效达80%。1966年7月,关公社发生牛流行热,由北向南蔓延传播,遍及39个公社,病畜4466头,发病率占12.7%,因治疗及时,治愈4447头,死亡19头。1971年,毛集、夏集、刘集、桂集发生牛肝片吸虫病,县拨款2万元购买“六氯乙烷”,组织80人的医疗队,深入病区治疗,共治疗耕牛5.6万头,全部治愈。1983年,牛流行热又在全县27个乡、2050个生产队流行,病牛16586头,采用大输液和镇痛、强心、利尿药物,结合蹄穴放血,治愈16558头,治愈率79.5%。1983年到1985年采用尿道切开术排石、改造尿道、膀胱修补等方法治疗结石病,共治疗128例,治愈率80%。1985年焦岗、曹集、夏集、毛集、王集、刘集等乡鸡霍乱流行,发病率60—70%,以磺胺类药物治疗,起到控制作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