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病害防治
民国36年(1947年)县境小麦发生锈病(黄疸),无防治。1952年小麦锈病发生面积30万亩,造成减产。1953年除小麦锈病外,棉花发生立枯病、炭疽病2万亩,造成缺苗。除采用补种或移苗补救外,主要喷洒波尔多液进行防治,喷洒面积占棉田的80%。同时推广“三开一凉”的“温汤烫种”法,以杀死种子上的病菌,减轻病害。1953年后因引进带病的种薯,致使黑斑病全县传播,到1955年发病面积20万亩。此期防治措施采取选用无病种薯,用温床或火坑育苗,两次高剪苗栽插,病害减轻70%。1958年对小麦锈病采用土法防治,组织群众用毛儿眼、石榴叶,苦楝根煎煮熬水,喷洒防治12万亩,但无明显效果。1964年小麦锈病发生30万亩,顾桥公社南圩村圩东小队120亩小麦预计亩产50公斤,因病仅收19公斤,减产62%。1967年试验场引种二九矮水稻良种发生白叶枯病,因不明病因,未防治。1968年、1969年为防治甘薯黑斑病烂窖,从阜阳引进半地下式大屋窖贮藏技术成功。后因木料缺乏,建造成本高,未能推广。1971年发生小麦白粉病10万亩、赤霉病1万亩、水稻纹枯病5万亩,均未开展防治。顾桥、焦岗两公社100亩阿夫小麦发生腥黑穗病,病株率8%,动员群众拔除。1975年马店公社肖集大队95亩阿夫小麦发生腥黑穗病,病株率达70%,于收获前割掉集中烧毁。1980年水稻原种场首先试用井岗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3亩,有明显的控制蔓延作用,后在全县推广。1981年后水稻白叶枯病扩展到县稻区,推广石灰水浸种,选用抗病品种,禁用稻草盖种催芽,结合大田适度烤田,控制后期灌水、合理施肥等技术措施,病害得到全面控制。1983年小麦白粉病发生25万亩,县植物保护站用粉锈宁在焦岗、白塘、顾桥等乡试验防治0.2万亩,效果显著,后推广全县。1985年水稻纹枯病发生8万亩,推广井岗霉素防治4万亩。小麦白粉病发生30余万亩,以粉锈宁防治17万亩。小麦赤霉病发生5万亩,病株5%,因无良药,采用更换抗病品种以减轻灾害。
虫害防治
民国33年(1944年),沿淮低洼地区发生蝗虫4.76万亩。民国35年,董峰湖、戴家湖、焦岗湖发生蝗虫0.83万亩。为防飞迁,民国县政府成立治蝗委员会,组织群众近千人围捕并撒毒饵,未成灾。民国37年,清泉、马店一带发生小麦吸浆虫百余亩,未防治,减产五成。
解放后,1952年马店、顾桥、丁集、刘集等区发生蟋蟀,每平方米30至300头,面积7.66万亩,发生蝗虫3.2万亩。在县人民政府统一部署下,组织20.94万人捕打,没造成灾害。1954年阚疃、展沟、尚塘、清泉等区发生吸浆虫5万亩。淘土检查每平方尺幼虫10至30个,严重田块每平方尺达340个。安徽省农业厅拨给六六六粉2.5万公斤,喷粉器200部,纱布300丈支持防治。县组织群众2000余人在清泉区马店乡、苏老郢乡、周圩乡开展拉网防治0.5万亩,喷药防治1.5万亩。后推广南大2419抗虫小麦品种,控制了吸浆虫危害。1955年8月,沿湖低洼区秋蝗发生面积达13.88万亩,密度每平方米30至50头,最高达千头。县成立治蝗领导小组,县长亲自指挥,抽调县直机关干部91人,组织群众24.5万人捕杀。省农业厅调拨六六六粉10万公斤,喷粉器200部、麦麸5万公斤。喷药防治4万亩,施用毒饵1.5万亩,杀虫效果达90%。秋后,组织虫灾区群众查卵挖卵面积达10.15万亩。1956年春,境内发生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24.5万亩,每平方米3至5头,春播作物受害,造成缺苗。政府发动群众于每日晚上堆草诱杀,早晨捕捉,并采取及时移栽、补种等措施,未成灾。同年5月境内小麦粘虫普遍发生,面积达40万亩。县农业局在董岗乡组织400人重点施药防治2万亩,其余区乡则组织群众拉网或用纱布袋撒药防治20万亩。1957年发生稻苞虫4万亩,分布在刘集、桂集、毛集等公社。化蛹期各公社组织1000余人扑捉,摘苞叶、梳剪,三天防治一遍,防治效果60%。1959年8月发生蝗虫6.2万亩。由省民航局派2架飞机喷药防治,飞行3天30架次,计喷药10万公斤,防治及时未成灾。1963年到1965年,水稻螟虫年发生3至5万亩,稻苞虫4至6万亩,普遍以六六六粉,DDT粉喷撒防治,效果达75%。1970年水稻蓟马成为主要害虫之一,逐年扩展,每年在秧田和大田喷撒乐果防治,效果85%。1971年马店、杨村等地发生小麦吸浆虫4万亩,扬麦5号小麦品种为重,未防治。同年小麦粘虫发生20万亩,以沿淮地区为重。从省民航局租用飞机于东风湖重点喷撒八八九农药防治,未成灾。1976年稻飞虱始发,年发生面积10万亩。严重田块倒伏达60—70%,水稻减产。1978年水稻三化螟发生10万亩,白穗率高达10—30%,由各公社农民技术员统一指导,用6%可湿性六六六粉拌毒土(1:3),撒布田间防治。1979年到1985年稻飞虱年发生20万亩,全县普遍用E605、八八九、杀虫霜喷撒防治,效果达90%。1981年稻飞虱暴发,面积达9万亩。马店、尚塘、大兴集、东风湖较严重。组织2000余人扑捉,并用菊脂农药防治3万亩,杀虫效果80%。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