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育婴堂
据《安徽通志·教育卷六》载,民国17年(1928年),县有育婴堂1所。
民国35年下半年,县妇女会在县城关镇创办育婴堂1所,俗称“养堂”。初,收养弃婴20余名,后既有人送来,也有人领养,无定数。至民国37年底,共收养婴儿2400余人(多为女婴)。所需经费,开始由妇女会向县府社会科领取,后向善后救济总署驻蚌埠办事处领取,有时设簿募捐。
解放后,因育婴堂女婴多被抱养,1949年3月解散。
残老院
1950年,县在河东资寿寺办残老院1所。设院长1人,文化教员2人,保育员1人,炊事员2人。收容院民150人,费用由县政府拨款。1951年改称残老孤儿教养院。1952年,县拨给生产土地34亩。1953年始自给有余,每人每月供应口粮30公斤,菜金5元。每人发棉被1床,被单1床,冬发棉衣1套,夏发单衣2套,蚊帐一顶。1951至1954年底,先后又收入孤儿42名,婴儿21名。1955年3月奉命并入阜阳第一生产教养院。
光荣养老院
1957年,县在淮河东岸资寿寺建光荣养老院1所。收容烈属老人6名,军属老人4名,残废军人3名。配有院长1人,会计1人,炊事员1人。1965年,有烈、军属老人12名,残废军人2名,又并入孤儿院孤儿12名。对外挂光荣养老院和孤儿院两块牌子。1966年孤儿院撤销。1969年,改名为烈属养老院。同年10月,因建凤台造船厂,烈属养老院迁至原水利局桃园北侧,有房屋24间,烈属老人11名,社会老人3名,婴儿4名。1985年院有烈属老人4名,孤儿2名,社会老人1名。设院长2名,会计2名,护理员1名。
孤儿院
1961年,因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孤儿骤增。县在资寿寺原残老孤儿教养院旧址办孤儿院1所。收容孤儿70余名,由光荣养老院统一领导。全县各公社办孤儿院20所,共收养孤儿590余名。大队办孤儿院91所,共收养孤儿1847名。不久,公社、大队所办孤儿院纷纷解体,孤儿或被亲朋收养,或独立生活。次年县孤儿院迁至现李冲回族乡南平山,将年龄较大有劳动能力者送回原社队生产,少数有工作能力者安排工作。年底,仅剩年劝孤儿8人,婴儿4人。1965年并入县光荣养老院。1966年,县孤儿院撤销,少数孤儿在光荣养老院寄养,随年龄增长,安排就业。
敬老院
1958年,实行公社化,全县各公社共成立敬老院111所,收养“五保”老人1724名,经费由各公社供给。由于条件不具备,一些敬老院先后停办。1961年整顿后,全县尚有74所,收容老人985人。至1966年,仅存大山公社1所敬老院,有老人11名。
1984至1985年,县城关镇建敬老院1所、收养老人10名。各乡、村办敬老院9所,共收养老人105名。1985年底,全县计有敬老院12所,收养老人162人。共有管理人员33人,房屋165间。经费由乡(镇)统筹,月生活费18至30元不等。乡、村敬老院各有院地5至20亩不等,种植粮食、蔬菜,改善老人生活。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