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晋元康三年(249年)七月,寿县八公山村附近发生5.5级地震,山崩地裂,洪水溢出,20余家皆有人遇难。
清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十五日丑时地震,自西北起,红光遍邑,人畜皆惊,室宇动摇,河里船舶颠覆。同年三月二十三日,霍山发生6级地震,凤台受到影响。
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地震,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同年七月二十五日,山东莒县发生8.5级地震,县境受到影响。
道光十一年(1831年)八月二十三日夜,凤台平阿山计家集发生6.5级地震,倒塌草、瓦房300余间,死27人,三里集同时震倒房屋200余间,死6人。怀远、凤台交界的山丘裂开几十丈,声响如雷。
光绪三年(1877年),夏秋大旱,全县92%的农田减产。
光绪九年,发生大风灾,大树被折,屋瓦吹飞,庄稼被毁。
光绪十三年,发生特大风灾。大树被连根拔起,草房顶被刮掉,全县折断树木1500株,毁坏房屋9000余间。同年,出现伏旱,50%的农作物绝收。
光绪二十四年,发生秋旱,连续150天无雨,全县农田颗粒无收。
光绪二十八年,夏末秋初,在焦岗湖一带发生蝗虫,虫口密度为每平方米5至6只,受灾面积在10万亩左右,农作物减产60%以上。
光绪三十三年,发生秋旱,旱情严重。
宣统元年(1909年),董峰湖及沿淝河洼地发生虫灾,受灾面积30.5万亩,虫口密度为每平方米4至6只,农作物减产50%以上。
民国2年(1913年),毛集、张集等地出现龙卷风,场上已脱粒的小麦和麦草被凌空卷起,玉米、高粱被毁10万亩左右,损毁房屋900余间。
民国3年,夏季大旱,造成庄稼减产,人、畜饮用水发生困难。
民国4年,夏旱,70余天无雨,全县秋季作物未能播种。
民国5年,夏、秋大雨,淮水猛涨,县境淮堤多处溢溃,致灾严重。田禾房舍尽被淹没,人畜漂流无数,为数十年罕见的大水灾。
民国6年1月24日,霍山发生6.25级地震,县境有震感。同年,全县大面积发生蝗虫,虫口密度为每平方米3至5只,使农作物减产五成左右。
民国8年,发生秋旱,农作物减产。
民国10年秋汛,沿淮普降大雨,淮水猛涨,县境淮堤基本被洪水荡为平地,秋禾淹光,房屋倒塌,人畜漂流。凤台水文站测最高水位为22.9米。
民国12年,夏旱。岗地无收,湾地减产。
民国13年,以顾桥等地为中心出现龙卷风,受灾村庄121个,毁房屋2085间,倒塌215间,伤11人,受损农作物20800亩。
民国14年,春旱,午季减产,秋粮未能下种。
民国15年,在焦岗湖及沿淝河洼地发生蟋蟀,虫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米2至4只,主要危害红芋、黄豆等作物。发生时间达4个月,受灾面积为25万亩,农作物减产在四成以上。
民国20年,在金沟、顾桥、张集一带出现龙卷风,762个自然村遭受风雹袭击,受害农作物3.2万亩,毁房3000余间,折树5300棵,伤23人。同年7月份降雨量350毫米,淮河水位高达23.53米。县境内沫陆段的鲁口孜、连三洼、方家坎孜、双洪孜、神仙塘,便硖段的流沙洼,老西淝河汇淮口,淝右堤的禹山坝中段,黑张段的东风坝老塘口等,多处溢溃,不少护堤民夫被卷入洪涛。县境受灾面积1175平方公里,淹没庄稼82万亩,淹倒房屋上万间,溺死6900人,受灾百姓42万人。
民国21年,夏旱,持续90余天无雨,小麦减产,黄豆无法播种。同年,全县大面积发生地老虎、金针子虫。阚疃、城关、展沟、马店、金沟一带最为严重。主要危害棉花、玉米、高粱、红芋等,造成死苗50%左右。
民国26年8月1日4时35分、18时41分山东菏泽分别发生7级、6.75级地震,县境有震感。
民国27年,全县大面积发生虫灾,主要是小麦吸浆虫、行军虫、红蜘蛛、豆天蛾、豌豆象等,受灾面积达50万亩,农作物减产55%左右。
民国27年秋汛,淮水黄水相聚暴涨,淹没农田243万亩。
民国32年,焦岗湖、董峰湖、黑张段、六坊堤以及沿淝洼地等,发生大面积蝗虫,危害时间长,面积大,虫口密度每平方米8至12只,最多达20只以上。
民国35年秋汛,淮河上、中游阴雨连绵,在淮水上涨之际,黄水又以8000立方米/秒的流量暴泄入淮,两水汇合暴涨。县境淮堤临颍段、颍凤交错堤、元安坝、沫禹段、平高段、石姚段、黑张段和方坎堤等漫溢溃决,受灾面积150万亩。
民国36年,夏旱,秋苗枯死,无法下种。
民国37年,城关、桂集、丁集等地遭受风雹袭击,受害农作物7.8万亩,毁房3500余间,折树2800余株。
1950年,沿淝河地区遭受风害袭击,受害农作物25万亩,毁房5000余间,折树3000余株。同年,夏秋之际,淮河中、上游普降暴雨,淮水猛涨。7月12日,六坊堤溢溃,7月20日县境以上淮北大堤溃决,淹没农田124.98万亩,淹倒房屋12.75万间,溺死135人,受灾49万人。7月22日,硖山口水文站最高水位达23.83米。
1952年,全县约50万亩小麦发生红蜘蛛和吸浆虫,减产95%。同年8月21日至9月8日,连降3次大暴雨,累计降水量为196.3毫米,全县受灾面积为9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6.89%,其中绝收面积37.6万亩,占受灾面积的46.54%;倒塌房屋2188间,死2人,伤6人。
1953年4月11日夜间,突降霜冻,麦田受害严重。部分蔬菜和春播作物被冻死。全县霜灾面积达135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总面积的76.19%。是凤台地区历史上罕见的“霜打麦”灾害。同年夏旱,受灾面积达207.6万亩,成灾面积达158万亩,其中重灾105万余亩,占66.55%。
1954年,出现春旱和夹秋干,全县受灾面积达174.8万亩,成灾面积为120万亩,其中重灾面积达36万亩,占30%,轻灾面积84万亩,占70%。同年6月17日10时8分,合肥、六安一带发生5.25级地震,县境有感。是年入秋后,淮河中、上游普降暴雨,山洪暴发,淮水陡涨。7月5日至7日,累计降雨402毫米,至10日,降雨量增到529.2毫,淮河水位高达23.31米,董峰湖破堤行洪,7月27日,县境淮堤多溢溃。当时,鲁台孜水文站最高水位达25.93米。全县成灾面积为194.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7.17%。受灾人口为527670人;淹倒房屋239391间,占85%;溺死93人,伤20人;淹死牲畜5405头;损失粮食1541万公斤。秋,虫灾泛滥,受灾面积达55万亩。
1955年,夏旱,成灾面积为59万亩。
1956年6月上、中旬,正值午收季节,淮河上游普降暴雨,凤台降雨497.1毫米;淮河与内河、湖泊水位相继猛涨,6月11日,董峰湖破堤行洪,涝灾严重。这一年的汛期特点:一是早,6月3日至9日连降暴雨;二是时间长,淮河涨落历时4个月;三是大风多。这次水灾淹没农田62.8万亩,占54.27%;轻灾52.9万亩,占45.27%。
1957年1月3日至11日,县境降雨量达366.53毫米,水灾严重。淹没农作物9.3万亩,半淹农作物6.4万亩,受渍作物5.4万亩。被水包围村庄837个,倒塌房屋7935间。死36人,伤28人。同年夏旱,成灾面积为107.6万亩,其中重灾9.2万亩。轻灾98.4万亩。秋,沿淝河洼地及尚塘、马店发生豆天蛾和豆夹虫,主要危害黄豆,造成黄豆减产50%左右。
1958年,受涝致灾面积131.9万亩。同年,夹秋干,重灾面积为112.7万亩,轻灾面积为19.1万亩。该年蝗虫遍野,曾发动群众全面开展人工捕打,喷药灭杀。省派飞机到东风湖农场撒药粉灭蝗。
1959年6月10日至9月22日,102天中全县平均降水量为134毫米,而蒸发量达1005.4毫米。旱情最严重的7月份,降水仅19.1毫米,而蒸发量达345.5毫米。7月30日最高温度达40.7℃,地面温度68.1℃,土壤含水量降低到12%。受旱面积达149.6万亩。
1960年5月6日至31日,出现连续干热风天气,造成小麦减产60%以上。同年夏旱,全县有80个生产大队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受重灾面积为32.3万亩,轻灾面积为52.3万亩。同年水灾,受灾面积达22.3万亩。
1961年4月9日夜间,突降寒霜,全县农作物受害面积达35.5万亩,占总面积的34.8%,其中重灾面积11.1万亩,轻灾面积24.4万亩。午季受灾减产696.5万公斤。同年水灾,受灾面积5万余亩。
1962年4月18日夜,出现霜冻,全县成灾面积45万亩,午季减产40%左右。
1964年4月2日至30日,持续阴雨,降水量220毫米。5月15日至19日,又出现大到暴雨,其中15至16日,24小时内降水110毫米。淮河出现三次洪峰,水位高达23.3米,西淝河水位达海拔22.56米。这一年春汛早,水势大,持续时间长。全县沿淮、淝29个圩堤,破、漫堤14个,受洪水围困村庄286个,712个生产队,14687户,70255人,淹倒房屋2804间。同年7月,间断性西南风刮了14天,出现旱灾。全县受旱面积为84万亩,旱粮作物95%枯死。秋,全县发生豆天蛾,47万亩红芋、高粱等农作物叶被食尽,灾情严重。
1965年5月20日31日,全县出现干热风天气,小麦减产三成以上。同年6月,一个月内断续降雨,造成水灾。受淹农作物71.09万亩,倒塌房屋2071间,死2人,砸死牲畜7头。
1967年,全县麦田大面积发生粘虫,受害面积约50万亩。虫口密度平均为每平方米50至60只,未经防治的麦田,麦叶被吃光,麦穗被咬掉。接着又危害高粱、玉米、棉花、红芋等春种作物。
1967年12月至1968年4月,5个月内累计降水量为58.6毫米,全县小麦受旱严重,春播无法进行。
1968年6月中旬至7月下旬,淮河中、下游普降暴雨,县境20天降雨达700多毫米,淮河水位陡涨8米,接近1954年最高水位。7月22日董峰湖破堤行洪。行洪后,焦岗闸下淮河水位仍达25.7米。当年,县境降水量为1086.8毫米,为常年的120%,全县内涝严重,受灾36.8万亩。
1969年4月5日,发生霜灾,午季作物受灾25.6万亩,其中重灾11.3万亩,午季减产四成左右。
1972年4月9日,夜降寒霜。午季作物受灾面积达9.6万亩,减产40%左右。当月,毛集、张集、马店等地,遭受较严重的风雹袭击,274个生产队受灾。毁房8715间,倒塌房屋126间,伤11人,折树5000余株,受灾农作物21.2万亩。同年,发生小麦吸浆虫,全县成灾面积32万亩,主要发生在王集、夏集、张集、顾桥等地。重灾减产52.3%,轻灾减产33.41%。该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西淝河流域连降暴雨,降雨量700毫米。7月10日,西淝河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洪峰,水位接近堤顶。西淝河闸上水位达24.36米,闸下水位23.26米。徐大湖等10处圩堤漫溢溃决,受灾农田37万亩。是1963年以来致灾最重的一年。
1973年,顾桥、马店、王集、夏集、张集等地,发生小麦吸浆虫和麦田红蜘蛛,每5寸见方有202只。受灾面积45万亩,小麦减产55%。
1975年6、7月间,淮河中、上游普降大雨,县境内降雨量520.5毫米,洼地积水致涝。8月17日董峰湖破堤行洪,以降低淮河水位。当时,焦岗湖下淮河水位24.85米。8月20日鲁台孜水位达25.90米,比1954年仅低0.03米。广大干群夜以继日,排涝抢苗,救出灾田17.3万亩,但全县洪涝受灾面积仍达41.77万亩。
1976年,全县发生稻飞虱,平均每平方米50至60只,最多者达200只左右,致使水稻减产二至三成。
1977年,出现初夏旱,受灾面积达15万亩,午季作物减产40%以上。
1978年,出现了冬旱连春旱,夏旱连秋旱,连续干旱一年之久的严重旱灾。全年降水量为514.4毫米,比正常年份少485毫米。出现了梅雨季节无雨,汛期无汛的反常现象。淮河水位降至最低点,西淝河春、夏、秋三次断流。沟、塘、水库均干涸,人、畜用水发生困难。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达97.28%。同年7月,城关至尚塘等地,遭受风雹袭击,折树2500棵,受灾农作物21万亩,毁房2800余间。8月30日4时12分,长丰县米集发生3.6级地震,凤台全县震感强烈。同年10月28日夜始降初霜,直至次年4月3日终霜,有霜期158天,致使农作物受霜冻减产五成左右。
1979年5月15日23时13分,凤台县叶集发生1.0级地震。9月27日13时21分,丁集西发生2.1级地震。同年,发生初夏旱,受灾面积达15万亩,午季作物减产40%以上。
1980年4月14日为终霜期,1979年10月22日为初霜期,有霜期达152天,造成全县29万亩午季作物成灾减产。同年,发生春旱,全县受灾面积达85.63%。5月28日17时10分,陈庙发生1.2级地震。6月15日至7月24日,全县出现阴雨天气,降水量达551毫米。古店、马店、杨村、关店、武集等地,5小时降水达127毫米,淮河、内河及湖泊水位猛涨。6月29日,淮河水位焦岗闸处达23.5米,接近行洪水位。全县内涝面积为103.4万亩,受灾面积达40万亩,减产35%。
1981年,发生春旱,全县受灾农田占总耕地的85.63%。
1982年2月4日22时15分,关店发生2.0级地震。同年,发生春旱。7月9日至30日,全县连续降雨610毫米,出现了较大的洪涝灾害。7月27日董峰湖行洪。全县受灾人口25300人,受灾农田51.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6.6%。其中绝收面积达17.1万亩,减产50%以上的9.6万亩,减产50%以下的25.2万亩。12月7日20时36分,焦岗湖发生0.8级地震。
1983年,发生春旱。同年,尚塘、大兴、顾桥等地发生豆天蛾,因进行了防治,未成重灾。10月7日,山东菏泽发生5.9级地震,县内有明显震感。
1984年,发生春旱。同年7月,大兴乡和城关镇出现风雹灾害,受灾面积25万亩,折树500余株,毁房300余间。
1985年,发生春旱。全县受灾农田占总耕地的85.63%。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