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概况
建国前,淮南市现行辖境分属怀远、寿县、凤台等县,没有统一的地方财政管理机构。
建国初,国家对财政高度集中管理,实行国家、大行政区、省三级管理体制,淮南不是一级独立财政管理机构,收入全部上交,支出由皖北行署下拨。1953年,淮南开始建立独立的市级财政管理体制,并逐步建立区、乡级财政管理机构。是时,财政收入极少。经过三年恢复,兴办工商业,财政收入渠道逐步增多并有了保障,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到1957年底,全市财政共完成收入6111.4万元,年平均增长174.3万元。同时形成了预算内和预算外两条收入渠道,建立了完整的财政收入体系。
“大跃进”时期,中央对四级管理进行调整,下放企业、下放财权,各行各业大放“卫星”,财政收入因此一高再高,造成寅吃卯粮,随后便急剧下降。继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又一次严重地冲击了生产和建设,财政收入每况愈下,1968年,预算内企业收入出现负增长。1971年,淮南煤矿下放市管,财政收入猛增,突破亿元,实现收入16602.5万元(含预算外),仅预算内企业即达11496万元,1974年重新回落,此后升幅一直不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财政工作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中央对地方实行收支挂钩,分级包干等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调动了地方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理顺了各级财政的关系,财政收入增长较快,1979年实现收入17959万元(含预算外)。1980年煤矿企业重新收归中央,市财政收入仍完成22634万元(含预算外),突破两亿元。1981年起国家对企业纯收入分配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先后实行企业基金制、利润留成制。淮南市1983年起逐步推行利改税,财政预算内收入有所减少。与此同时,预算外财政收入增长较快,1985年,预算内财政收入13091.1万元;预算外财政收入12462.5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几乎与预算内财政收入相等,两项之和达25553.6万元。利改税方案实施后,企业收入一部分转化为企业自有资金,一部分转化为税金,因此,企业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日益缩减,工商各税所占比例日增。1988年以后,推行和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取得明显效果,预算内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财政收入增长较快,1989年财政收入21349.5万元,1990年财政收入达到23119.2万元。农业税收入1958年以前不列入地方财政决算,直接上交省财政。1958~1960年,增长迅速,1960年达167万元。1961年以后逐步回落,1964年为最低,仅完成34.7万元。1973年比1972年增长1倍多,达178.1万元,以后持续增长,1990年农业税完成610.6万元。
与预算外收入相联系,财政支出随着收入的增减而增减,解放初期,支出项目主要为党政工作人员经费,1951年始,市财政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和文化卫生教育事业,支出逐年增加,至1975年呈持续稳步增长态势。
在基本建设拨款减少的同时,1968年和1969年分别增设了科技和企业流动资金支出,始于1962年的支农经费到1967年以后得到持续发展,1976~1979年,对企业挖潜改造进行大量投入,财政支出平稳增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财政支出项目不断调整,至1985年,主要项目为经济建设支出和文教卫生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增长幅度也很可观。1986年后,因价格补贴下划等原因,财政支出急剧增长,预算内支出1985年为5784.3万元,1987年为9245.8万元。1988年后由于粮油价差补贴和民用煤补贴增加,比省下划基数增加970万元,加上行政事业单位调资、增加津贴等政策性增支因素,支出增加迅猛,1990年财政支出为19255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