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概况
明清时期,市境沿淮有洛河、石头埠两座具有一定规模的走集,因水陆交通便利,商业一度比较繁华。洛河镇属于怀远县东南乡的重要集镇。30年代初,田家庵已发展成为淮河流域一座有影响的商埠,大通、九龙岗因煤矿的开发,形成工矿镇,商业初具雏形。30年代中期,淮南铁路建成通车,田家庵作为煤炭输出港口的地位进一步加强,遂形成了田家庵、大通、九龙岗“淮南三镇”。至40年代,田家庵的商业已达七八百户。
淮南解放后,私营商业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得到迅速发展。私营商业的蓬勃发展是建国初淮南商业的一大特点。1952年,全市个体私营商业总户数已由1949年的1145户,发展到3426户。从1953年开始分两步走,对全市私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全市仅有200余户不便归口的个体商贩维持经营,初步形成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两分天下的局面。
1949年,创建6个矿区职工消费合作社,1950年9月建立蔡家岗、洞山、洛河和上窑4个基层供销社,成为供销合作商业的源头。1950年5月,中国百货公司淮南办事处成立,揭开国营商业发展的序幕。国营、供销合作商业在城市和农村逐步得到发展。1954年,国营、供销合作商业在经营发展中完成第一次分工,国营商业承担工业品的批发业务,供销合作商业负责对私营与手工业产品的加工、订货、收购与批发业务。1956年对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除私营、国营、供销合作社以外,出现了集体商业,而国营商业也取得了主导地位。经过国营、供销合作商业的三次分工,在城市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导,集体商业为辅助,个体商业为补充的大格局,国营商业稳步发展,供销合作商业经营中心转移到农村,主要负责对农村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和农副产品、废旧物资的收购。
1957~1987年,商贸体制经历了多次反复,发展曲折。1958~1960年及1969~1976年,供销合作社两度并入商业局,私营商业被取缔,一度形成了以国营商业独家经营、政企合一为基本特征的商业体制,尤其以“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为甚。流通渠道单一,管理模式僵化、经营环节过多,难以保证物畅其流,市场缺乏活力,城乡主要生活必需品几乎全部凭票证购买,蔬菜等副食品供应十分紧张,黑市交易屡禁不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供销合作商业通过扶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整顿基层组织,扩大进货渠道,建立起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经营规模、网点逐步扩大。1976~1990年,商品销、调出总额20.94亿元,平均年商品销、调出总额1.39亿元,是1976年商品销、调出总额的2.1倍,平均每年增长9.7%。国营商业经过调整结构、改革管理模式,实行政企分开,以国营商业为主体,多种经营形式、多种渠道、开放式的流通体制逐步形成。1990年底,全市集体商业网点达到1853个,比1978年增长6.86倍。农民经商、工业自销、供销社和集体、个体商业以及各种形式的联合体并存,市场空前繁荣。同时,城乡分割、行业分割界限得到突破,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成为趋势。在多元化的商品市场上,国营商业虽然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但绝对额上升。1990年购进总额为4.17亿元,销售总额4.61亿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35%和42%。国营商业起到了稳定市场、平抑物价、支持生产、保障供给的作用。
淮南开矿初期,许多工矿生产设备系从国外进口。50年代,淮南对外贸易由市供销合作社、市商业局、公私合营公盛皮毛号3家经营,主要为土畜产品出口。70年代,工业品开始稳定出口,成为大宗。80年代开始走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集约化经营道路,原料商品和出口半成品、制成品并举,骨干商品和新型商品并举,农副产品和工矿产品并举,出口商品结构渐趋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由70年代的40%提高到73.2%。截至1990年,外贸市场已发展到16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开始于70年代末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也取得较大进展。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