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市境淮河以南为山丘岗地,易旱,建国前由当地居民自建山塘,蓄水灌溉。淮河以北地势平缓,水依地势由西北而东南入淮,沟渠窄小又易淤塞,多涝灾。沿淮湖洼滩湾,淮水稍涨即淹。清乾隆时筑堤防水,但收效甚微。
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兴水利。50年代,沿淮筑堤建闸,疏浚河道。但每遇汛期,雨量集中,淮河洪水来量大,水位上涨快,往往高于内水,洼地受淹。遇旱年,民众利用水车、斗戽、水桶等工具,提水灌田。50年代后期,于山丘岗地修建水库;在淮北平原发展井灌;沿河建电力抽水泵站,能排、能灌,旱涝兼治。60年代,修筑渠道,进行灌区配套,开挖大中小沟和部分人工河道。1977年曾引进喷灌设备,节水型灌溉有所发展。80年代,深沟引水分散建站,灌区划小,方便管理,提高效益。
1990年底,沿淮堤防建防洪排涝涵闸35座,交通旱闸和取排水涵闸28座,建机电抽水泵站203处,装机计453台套,共26229千瓦,打机电井172眼,建成小型水库7处,开挖和疏浚河道140余公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一节 涵闸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