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淮南乳品公司(原名淮南农场),1956年5月建立,位于淮南市东郊,东临窑河,西接宫集乡,南靠九龙岗,北与洛河镇接壤。1990年,土地总面积32832亩(2188.8公顷),其中耕地23802亩(1586.8公顷),林地204亩(13.6公顷),养殖水面1269亩(84.6公顷),果园12亩(0.8公顷)。总人口4641人,其中职工2546人,拥有各类科技人员299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57人,初级职称235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883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机123台,小型拖拉机48台,联合收割机20台,载重汽车19辆和配套农机具等。
全场呈矩形,东西长8.3公里,南北宽4.8公里,自西向东平缓倾斜,土地连片,适宜机械化耕作。土壤为下蜀系黄土发育的砂礓黑土和砂礓黄土,一部分因长期种植水稻而形成潴育型水稻土。PH值6.5~7.9,有机质含量1~2%,氮磷缺乏,质地粘重,耕作性能差,肥沃度中等。
1957年10月,开始按规划要求开挖沟渠,建桥涵,搞农田基本建设,基本是灌排结合;1980年以后,为适应小麦、大豆生产的需要,是以开沟排水为主。至1990年,共挖修各类沟渠16公里,土方86.5万立方米,建涵洞380个,桥23座,在全场范围内,基本形成了田成格、地成方的格局。
一、建置沿革
1956年5月,省派员接收淮南市示范农场,筹建国营淮南机械农场,隶属省农业厅领导,10月调来C-80拖拉机2台,中型拖拉机5台,轮式拖拉机2台,成立机耕队,执行“边开荒,边建设”的方针,开始了艰苦的创业。11月,市属乳牛场并入淮南农场,又购进68头,计87头,成立了乳牛队。12月,建立了养猪队。
1958年4月,农场下放淮南市,扩进淮丰农业社(场、社分开核算),从定远县、肥东县招收工人180名,安置上海知识青年152人,职工总人数近500人。
1959年春,场社分开,农场又归属省农业厅领导,并接收淮南市淮丰公社涧北大队1335人,男女劳力397人,组成农场跃进大队(分开核算)。1961年,成立林业队。1965年调整农场机构设置,撤销生产机务科,计划财务科,成立综合办公室,建立西上、金湖、龙塘西、方大塘等4个农业生产队,撤销上窑分场,饲料队、养猪队并入农业队,兽医诊所并入乳牛队,修配厂并入机耕队。
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农场领导部门瘫痪,秩序混乱,人民解放军6408部队派军代表进驻农场。1968年3月,成立淮南农场革命委员会。1969年11月,建立“安徽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1975年8月,撤销兵团,恢复农场。1976年6月,原副业二连,改为乳牛场,农业一连,改为园艺队,农业生产队8个。
1979年春,试验站升格为农科所;8月,奶牛二场建成投产;9月,淮南农场更名为“国营淮南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1978年和1979年,分别盈利22.5万元和63.6万元,扭转了农场长期亏损的局面,1982年2月,筹建乳牛三场。
1987年5月,国营淮南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更名“淮南乳品公司”,将场部科室扩充为农业、工业、商贸、畜牧、水产公司等5个经济实体,实行经济负责制和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
二、乳品加工
1971年以前,农场奶牛所产鲜奶,均加工成消毒奶,供应城市。由于离市区较远,夏季经常发生送奶不及时和坏奶现象。1969年,随着奶牛头数增多,日产鲜奶1500多公斤,而仅能送出消毒奶700多公斤,尚余800多公斤鲜奶处理不掉,只好喂猪、喂牛,浪费很大,奶牛亏本严重,产销矛盾突出。1970年8月,投资5.8万元,增建一所日处理鲜奶5吨的奶品加工车间。1971年投产,当年就盈利2.28万元。
1977年,投资35万元,扩建1座日处理鲜奶10吨的加工工程。1978年投产,生产奶粉106.2吨,麦乳精133.54吨,奶品加工初具规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奶牛发展迅速,由1个奶牛场发展到3个,个体养牛业也相继出现,至1989年,国营饲养奶牛达2350头,个体养牛140多头。奶牛业发展,推动了奶品加工。1984年,投资247万元,增加了日处理20吨鲜奶的乳品加工工程。1989年建成投产后,公司日处理鲜奶量达30吨左右,乳制品年产量达1453.46吨,产值1033.1万元,上交税金18.73万元。在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淮南乳品公司生产的“益益”牌全脂甜奶粉,强化麦乳精,双获银牌。1990年,乳制品产量1417.79吨,产值1064万元,上缴税金42.75万元。“益益”牌全脂甜奶粉自1983年以来一直蝉联省优称号,1990年被农业部确定为“绿色食品”。
三、生产经营
建场初期,农场以农牧为主。1957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2200亩(813公顷),生产粮食400吨,交售商品粮250吨;奶牛由19头发展到87头,盈利25万多元。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受“大跃进”、“共产风”的影响,大部分壮劳力投入“大炼钢铁”,农业生产受损,生产下降。1962年重新确立了“以农业为主,加强乳牛生产,开展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扩大水稻面积,建立饲料地700亩(47公顷),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并实行“三自一包”责任制,获得粮食总产1035吨的好收成。1966年农业总产值达11.57万元,比1961年翻一番,粮食总产3251吨,比1961年增长2.16倍;鲜奶产量353吨,是1961年的3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场领导机构瘫痪,生产下降,亏损加重。1969年11月至1975年8月,生产建设兵团期间,重整农牧业生产,进一步扩大水稻种植,建立了乳品加工业。1973年水稻面积达19500亩(1300公顷),平均单产275公斤,粮食总产达6420吨,饲养奶牛332头,鲜奶产量稳步上升。1978年调整产业结构,压缩水稻面积,扩种小麦、大豆、发展奶牛业,当年创利润22.5万元,扭转了多年的亏损局面,被列为全国农垦系统先进单位。
1979~1983年,先后建立了第二、第三奶牛场,奶牛饲养量1522头,鲜奶总产4003吨,每头乳牛平均单产2630公斤。1984年,投资247万元扩建乳品场,增加了日处理20吨鲜奶的乳品加工工程。是年,鲜奶总产量4537吨,平均单产为5165公斤。5年间,奶牛生产盈利190.4万元。
1986年以后,由于经营不善,奶牛生产亏损严重,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累计亏损532万元。但同期,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工副业产量和产值逐年增加。1990年粮食总产量7812吨,其中小麦平均单产286公斤,总产5800吨;大豆平均110公斤,总产2012吨;青绿多汁饲料,自1985年以来,年平均总产量稳定保持17500吨,基本保证了乳牛对青绿多汁饲料的需要,主要工业品年产量,奶粉658吨,麦乳精282吨,面粉2833吨,淀粉325吨。社会总产值320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479万元,占46.1%;工副业总产值1728万元,占53.9%。利润118万元,税金53万元。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