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概况
淮南市土地总面积1029.02平方公里。1990年末,共有农业人口496747人,劳力23.79万人,耕地面积648779亩(43252公顷,统计数),人均耕地1.31亩,有12个国营农林场圃。
建国前,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加上天灾人祸,农业生产水平低下,1949年粮食单产仅45公斤,农民人均总产值150元。
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人民政府又颁布和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政策、法令,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1949~1957年,粮食产量增长了21.4%,农业总产值增长了30.2%。
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激进的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力遭到破坏。1963年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下降53%,粮食产量下降57.4%,只相当于1949年的76%。60年代后期,由于扩种水稻,粮食产量有所回升。全国北方农业会议以后,开始实行大面积的耕作改制,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制;粮食产量上升较快。然而,由于在农业内部过分强调粮食生产,不仅影响了林牧副渔业和经济作物生产,同时也造成了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出现了一些高产穷队,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学大寨”运动促进了全市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文化大革命”中,这场运动逐渐成为“文化大革命”的组成部分,造成了一些“左”的错误在农业生产上的泛滥,如反对“工分挂帅”,推行平均主义;强调“割资本主义尾巴”,不许发展家庭副业;不顾实际条件,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多种经营,作物品种单一,使耕作制度变得十分单调。到后期,农民对学大寨运动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运动调子喊得高,但多流于形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改革了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村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1985年,市委、市政府在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城郊型”农业的战略思想。郊区农村围绕城市的大市场,稳定粮食生产,重点发展鲜活嫩特副食品生产,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加之科技兴市战略的实施,80年代农业生产发展迅速。1988年开始实施的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的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项目,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1990年,市郊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了1.09倍,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6.3%;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了1.06倍,平均每年增长6.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4.09倍,平均每年增长14.5%。
建国以来,市郊农业生产总体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主要农副产品产量成倍增长。1990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从5.71万吨增加到26.82万吨,增长了3.7倍;油料作物总产从1415吨增加到4083吨,增长了1.89倍;大牲畜年末存栏数从20371头增加到53854头,增长了1.64倍;生猪年饲养量从1751头增加到122361头,增长了68.88倍;山、绵羊年饲养量从9635头增加到57817头,增长了5倍;水产品总量从295吨增加到4901吨,增长了15.61倍;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从2848万元增加到16414万元,增长了4.76倍,平均年递增4.36%。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