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设备
民国26年(1937年),九龙岗邮政局设电信代办处,有音响机1台,办理报话业务,9月10日移交淮南煤矿局代办。翌年夏,日军侵占淮南,7月1日,日伪华中电气股份公司在九龙岗设立电台,直接和蚌、宁、沪等地通报。民国29年7月1日,在原址开办淮南电报局,改有线使用音响机(单工)通报,由蚌埠电报电话局经转,为日本掠夺煤炭资源服务。日军投降后,民国36年2月,矿局购得美式军用电台(50瓦)5部,分别设在九龙岗、八公山、蚌埠、南京、上海,受交通部第二电政局管制,主要为煤炭生产销售服务。民国37年因国民党军队在战场节节失利,8月11日原阜阳电信局奉命撤至田家庵,改称田家庵电信局(三等乙级),有15瓦电台1部,联络蚌埠、合肥、阜阳、西安等地。与有线话传互为补充,8~10月收发电报639份。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2月原阜阳电信局人员、设备调往蚌埠,11月皖北电信指挥局接收矿务局电台,并在原址开办电信营业所,办理电报业务,联络合肥、蚌埠、南京、上海4处,每日去报10余份,以蚌、宁居多,主要服务对象为矿务局。1950年1月在田家庵火车站附近的新安旅社开办电报代办所,6月撤销。同时设立田家庵电信营业所,有德式西门子座机1部,电报话传由九龙岗电台发出。翌年6月,电报统由田家庵经有线发往蚌埠,电台封存上交,初话传,后改音响机通报。11月28日,淮南电厂电台(150瓦)经淮南局接收后亦封存上交,电厂对外通信统由邮电局负责。1952年7月,淮南经正阳关至阜阳开通电报业务,初话传,后改振荡器通报。1954年8月,淮南至合肥使用振荡器通报,年末,对合肥、蚌埠、阜阳3个方向有音响机、振荡器人工机各2台,直至1958年。
随着生产发展,电报业务量不断增加。1959年改用莫尔斯人工符号机(4台),1964年主要电路改用国产55型机械式电传机,此后20多年间,均使用此种设备。1986~1987年先后购进全电子电传译码机11台。1959年7月1日,无线电路再度开通,使用“五一”型15瓦电台(后改用“八一”型),1960年、1975年先后增设30瓦、50瓦发讯机各1部,1976年增配150瓦发讯机1部。至1987年,全局拥有发讯机8部,其中150瓦发讯机2部,发射总功率425瓦。有短波收讯机7部。汛期,按省局布置,派出小型电台作机动通讯用,1980年以来,每年均派出电台执行防汛任务。
1988年7月18日,吕生力与淮南矿业学院合作研制的BFJ-4239型16路电报分集器,经邮电部鉴定正式投入使用。该设备设计新颖,多功能,体积小,使用方便,对提高收发电报效率起到积极作用,填补了国家一项空白。此项成果已转让上海电信设备三厂,并批量生产,投放全国。至1990年,全局有线传输拥有电传机49台(全电子电传机24部),12路以上载波机2部。
二、电路
〔有线〕民国26年(1937年)九龙岗至蚌埠有铜线1对,报话共用,到次年6月沦陷时止。民国29年7月至民国34年8月日伪合办淮南电报局时,九龙岗至蚌埠有铜钱1对,用于音响机通报。民国37年8月,田家庵至蚌埠有铜线1对,用于田家庵电信局(原阜阳电信局)话传电报。
1951年6月至1958年,淮南至蚌埠有铜线1对,音响通报。1952年7月,田家庵至阜阳有铜线1对,用于话传电报,后改音响电传通报至今。1954年8月20日,田家庵至合肥有铜线1对,报话共用。1958年起,各地电报由蚌埠改为合肥转发,初音响通报,1965年改为电传通报,1975年7月线路改8路载波终端设备,1986年1月,原8路改16路载波设备至今。1955年田家庵至凤台设铁质明线1对话传电报,1978年7月1日改实线电传2路,其中1路备用。1987年省内电传电报共3路,均为载波或幻线电路。
市内有线电路,1950年1月田家庵至九龙岗铁线1对,用于话传电报,所有权属电厂,1951年8月有价转让给邮电局。田家庵至洞山铁质明线,1958年开通,后改电缆,初话传、音响,1975年5月改电传电路。田家庵至大通铁质明线,1953年3月18日开通,为话传,1987年改电传。田家庵至蔡家岗铁质明线,1953年11月开通,1957年改架空电缆,初话传,1970年7月改电传电路。田家庵至八公山铁质明线,1954年6月9日开通,后改架空电缆,初话传,1975年改电传电路。田家庵至上窑、田家庵至洛河铁质明线,1957年6月1日开通,为话传电路。田家庵至泉山铁质明线,1959年10月开通,后改架空电缆,初话传,1976年9月改电传电路。田家庵至潘集(1980年3月迁袁庄)铁质明线,1972年开通,后改架空电缆,初话传,1984年4月1日改电传电路。洞山至气象站明线转接电缆,1980年1月开通。洞山至望峰岗架空电缆,1981年9月开通,话传。1988年3月31日,田家庵至洞山的全省第一条光纤电缆投入使用,全长6.5公里。
1990年全市有线电报电路21条。淮南局对各支局、凤台县局均为电传电路(9路),对合肥等省内电传电路3路,对郊区、业务量不多的邮电所仍为话传电路(5路)和人工电路(4路)。其中,市内电缆电路11路。架空明线省内3路、市内3路。
〔无线〕日伪华中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于民国27年(1938年)7月1日在九龙岗首次建立无线电通讯,至民国29年7月1日止,联络蚌埠、南京、上海等地,为掠夺淮南煤炭资源服务。民国35年2月至1949年11月,淮南矿路公司在九龙岗开设电台,分别和蚌、宁、沪等地联络。1949年11月至1951年6月,合肥电信指挥局九龙岗电信营业所电台联络合肥、蚌埠、南京等地,收发去各地的电报,后根据邮电部决定,电台封存上交,无线电停用。1959年7月1日,根据省邮电管理局决定,淮南至合肥无线电通信再度开通。1969年11月至1984年5月1日,淮南加入南京军区警报通讯网,全日守听。1978年7月1日,淮南至凤台无线电专向定时联络开通。1982年5月1日,淮南至蚌埠无线电定时专向联络,作为特殊情况下的备用电路开通。至1990年共有无线电路4路,以合肥、蚌埠、淮北、凤台为联络对象组成网路,专向(交叉)联络,各联络对象每日联络1~4次。全年无线发信110小时,收信549小时。防汛、抗洪期间,淮南局组成无线电网,主台设在洞山,属台分设于田家庵、袁庄、凤台3地。
三、服务
解放前淮南地区仅有煤矿局2部电台对内服务。解放后,1949年11月,九龙岗电信营业所24小时对外服务,当时使用电报通信,以矿务局、党政机关居多。翌年1月,田家庵设立电报代办所,以暂时解决通讯难的问题,6月撤销后,合肥电信局派员开设田家庵电信营业所,办理电报业务,电报通信仅限于东部地区。随着城市不断扩大,生产发展,50年代先后在田家庵、九龙岗、大通、洞山、八公山、蔡家岗、洛河、上窑、泉山、望峰岗10处建立电报服务机构,60年代增加3处,80年代增加5处。1987年全市共有19处服务机构,其中洞山支局兼办国际电报。各营业窗口为做好文明服务,主动为用户提供各种方便,去报除特殊情况外能在规定时限内发出。
淮南市区分散,电报投递由支局专送,郊区电报逐日邮送,投递电报半径范围平均4.1公里。1987年投递人员由1950年的2人增至18人,日投6次,主要支局摩托车投送(田家庵、洞山、蔡家岗),其他支局自行车投送,22时至次日7时30分普通电报停止投送,加急电报随到随送。日均投递量877份,是1951年的25倍。多年来,电报人员多方设法克服困难,互相协作,复活疑难电报,提高了通信质量。1987年电报差错率万分之零点九,投递逾限率万分之一点二三,均低于部定标准。
随着淮南市的对外开放,1984年10月1日邮电局为企、事业单位开办用户电报、传真电报业务,同时加强营业人员的外文培训,为国际电报服务提供方便。1987年来去国际电报1438份,为10年前的32倍。1990年全年去报44.75万份,是1950年的53倍;业务收入93.49万元,是1950年的42倍。
四、资费
民国26年(1937年)前,国内寻常明码电报每字收银元1角,相当于小米3斤。民国34年后,每字收法币20元。以后由于货币贬值,资费不断上涨。解放初期,物价一度浮动,1950年1月13日,政务院规定按物价涨落,随时调整,最多不低于物价的25%。当时中文明码电报每字按小米1公斤比价收费,后按折实公债7%计费,但为时很短。在物价稳定之后,1950年11月,企业电报和省内电报每字为900元(合1955年改用的新币9分,下同),省外为1350元(包括译电费),直至1957年12月31日止。1958年1月1日起,邮电资费作统一调整,新闻电报每字0.01元,国内普通电报不分距离远近,每字一律降为0.03元,译电费同前。自1985年4月1日起,天气、水情、公益、政务、银行系统汇款电报及普通电报,每字为0.07元,译电费0.005元,新闻电报每字0.02元。
1950~1990年电报业务量表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