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1年9月,田家庵区24名失业工人在民德街成立失业工人生产自救联合被服厂。在此之前,淮南的服装工业生产以分散的个体、私营缝纫户和厂矿附属单位性质存在。1952年,联合被服厂更名为市工联被服厂。1955年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时期,增加了中山装和童装的生产,同年更名为市被服厂,成为地方国营企业。1956年,大通矿生产组和大通服装生产组合并,成立淮南第二缝纫生产合作社。1958年,市被服厂脚踏缝纫机改为电机传动,生产工序增设缝纫、锁钉、整烫,实行流水线作业批量生产成衣。由市第二缝纫生产合作社和市第三缝纫生产合作社(厂址在九龙岗)合并成立的大通被服厂,门市部扩大到12个,分布于淮南东部地区,批量生产劳保制服,还增加了儿童书包、防雨帽、自行车垫等附产品。60年代初期产品发展到全棉中便服、中山装、学生装、童装、开衫女服等,采取前店后厂、增设网点、上门服务、多种经营的策略,扩大服装工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文化大革命”期间服装生产发展缓慢,品种单一。1978年,市被服厂选址国庆中路进行扩建,次年,4层2379平方米主体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并完成迁厂工作。同时厂更名为市第一服装厂,在市内首家生产出口衬衣。1980年,成立市第二服装厂。此后,一批区镇、厂矿服装厂纷纷成立。
80年代中期,服装生产骨干企业引进新设备,设计新款式,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市第一服装厂率先于1984年与上海联营生产双喜牌衬衫,新建一条专用生产流水线,年产达2万件。1986年6月,从日本引进的西服生产流水线投入运行,年产6万多套西服套装,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产品有内销和出口两大系列。内销产品销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出口产品销往亚、欧、美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市第二服装厂高薪聘请上海服装技师来厂传授技术,增加并进口设备,提高了毛料西服加工制作水平;1986年又引进分绒能力为60吨的羽绒加工设备,填补了市羽绒生产的空白。1986年9月,天一袜厂利用华东首家开发人造毛皮新产品的优势,于人造毛皮投产当年组建了服装生产车间(年底成立天一毛皮服装厂),加工人造毛皮面料服装系列产品。毛纺织厂也组建了中华毛呢服装厂,深度加工本厂生产的粗纺毛呢面料。1987年,服装工业生产归口纺织工业公司管理,共有15个生产厂家,年产量达120万件,此时为淮南服装工业生产最好时期。
截至1990年,隶属市纺织工业公司归口管理的服装工业生产企业共17家,分别是市第一、二、三服装厂,八公山服装厂,淮沪联营服装厂,潘集服装厂,矿务局多种经营公司服装厂,蹄香服装厂,上窑服装厂,百货公司服装厂,泉山服装厂,泉山街道服装厂,市制帽厂,市新雅服装厂,市丰茂服装厂,中华毛呢服装厂(属市毛纺织厂),毛皮服装厂(属天一袜厂)。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一节 设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