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概况
淮南陶瓷业自南北朝开始利用粘土烧制瓷器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其间经历了寿州瓷器、上窑陶器和淮南瓷器三个较为兴盛的时期。
寿州窑地跨古寿、濠两州,从南北朝中晚期开始烧造。迄今,沿淮河、窑河、泥河两岸东西长达100公里范围内,共发现寿州窑遗址78座。寿州窑早期烧造的产品有碗、壶、罐、盏等。隋初,寿州窑的产品继承了北方青瓷的风格,同时也开始吸取南方青瓷的一些特色。到了唐代中期,生产规模、产品种类等都有新的发展。窑场由秦墟(今上窑)扩大到今洞山、八公山等地,烧造的黄釉瓷工艺超过青釉瓷,形成寿州窑的独特风格,成为唐代七大名瓷之一,驰名中外。唐末,因社会动乱,寿州窑产品质量下降,逐渐失去竞争力,最终停止生产。寿州窑由兴盛到衰落,历时350年左右。
明洪武年间,浙人陈运成来上窑建窑,开始了陶器生产。明初上窑陶器生产以手工制作民用缸为主,兼烧坛、盆、罐、钵等小件产品。初期设备简陋,质量低劣,生产规模不大。明中期开始用较好的陶土为原料,质量提高,产品畅销于江淮地区。明末清初,上窑陶业进入鼎盛时期,烧制的陶缸金光闪烁,声响如磬,耐腐耐冻,被淮上人家誉为“金缸”和“子孙缸”。清代以后,上窑陶器生产延绵不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上窑陶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4年4月,成立公私合营上窑缸厂。此后,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从原料开采、加工到成型、烧成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窑炉由龙窑、团窑发展到隧道窑,产量大幅度增长,生产迅速发展起来。1957年,大通碗厂建成投产,标志着淮南陶瓷工业进入了淮南瓷器时期。大通碗厂主要引进山东淄博陶瓷技术,仿烧其传统造型的缸工碗、和平碗和荷花碗。主要设备有100立方米直焰窑1座,成型机18台,石碾机和球磨机各1台,月产20万件左右。1960年初,大通碗厂并入市陶瓷厂,除生产陶缸外,仍利用原有的生产技术生产“三大碗”。1962年10月市陶瓷厂并入八公山耐火材料厂,成立淮南瓷器厂。合并后,除继续生产“三大碗”外,还生产蓝边碗。1964年4月芜湖永固瓷厂并入瓷器厂,隶属省轻工厅,成为全省最大的陶瓷工业企业。1966年11月,安徽第一条72米隧道窑在瓷器厂建成投产,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种类增多,到1975年日用瓷器产量已达到2520.68万件,同时还试制生产出耐酸瓷砖、火花塞及无线电元件低压电瓷等。1975年,瓷器厂引进唐山卫生瓷厂的生产技术,试制生产卫生瓷。主要品种有蹲便器、高水箱、面盆等,年产量1420件。同年,厂科研所开始生产工艺瓷,主要为毛泽东像章及鸳鸯、小鸟等小件产品。因条件所限,未形成批量生产。后来生产由著名画家韩美林设计的变形动物陈设瓷。“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瓷器品种增加,产量有所提高,但因正常生产秩序受到严重破坏,瓷器厂管理混乱,质量下降,产品积压,企业连续亏损。到1980年累计亏损总额达627.3万元,严重制约了淮南陶瓷业的正常发展。
进入80年代,淮南陶瓷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982年4月市陶瓷工业公司成立。公司顺应市场需求趋势,通过补偿贸易等渠道集资,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改善日用瓷和工艺瓷的烧成,扩大卫生瓷生产,先后新建74米隧道窑2条、20孔推板窑7条、84.5米隧道窑1条,从而完成了釉面砖扩建改造任务,使淮南瓷厂成为国内唯一跨轻工、建材、冶金等行业的综合性陶瓷工业企业,产品销往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瓷厂多种卫生瓷、工艺瓷、建筑瓷获省优、部优。1987年全国首届陶瓷名优产品展评会期间,陈设瓷《斗牛》、《回头豹》、《木马》被中国民族艺术博物馆珍藏,跻身于中华民族艺术珍品的行列。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