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硝酸铵
硝酸铵生产始于1965年9月,由淮南化工总厂生产,产品商标为泉山牌,工业用硝酸铵含NH4NO3量≥99.5%,农业用硝酸铵含氮量≥34.4%。符合国家标准。
投产时,硝酸铵生产系统装置拥有固定资产505万元,厂房建筑面积7413平方米,装置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1万吨,配套稀硝酸(浓度45%左右)8万吨,合成氨5万吨。主要设备有直径2.4米、高6.13米的中和器,立式直径0.9/1.8米、高9.095米的一段液膜蒸发器,立式直径1.8米、高9.053米的一段液膜蒸发器、卧式直径0.8米、高5米的二段液膜蒸发器、直径12米、高55米的硝铵造粒塔,还有数十台辅助设备和配套的公用工程设施。
1966年生产硝酸铵17万吨,平均日产465吨。“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年产10万吨左右。为节能降耗和增加产量,对硝酸铵的蒸发工艺和造粒器喷头等进行了改造,自行设计制造了LG-12/40型量计式12嘴回转插袋包装机和化肥堆包机,提高了生产效率。1979年,尿素装置投产,企业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提高尿素、浓硝酸和甲醇等产品的产量,大幅度降低硝酸铵产量。80年代,年平均产硝酸铵保持在3.6万吨左右。
1990年,硝酸铵产量为2.49万吨,其中工业用1.91万吨,平均每吨硝酸铵耗氨271公斤,耗100%硝酸801.4公斤,单位成本719.89元;工业用和农业用硝酸铵产品合格率均为100%。
硝酸铵自1965年投产到1990年末,总计产量为189.62万吨;泉山牌硝酸铵1984年荣获省优质产品和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再获部优称号。产品用编织袋内衬塑料袋40公斤装,销往华东地区及其它地区6个省、市。
二、尿素
尿素生产始于70年代,由淮南化工总厂生产。产品商标为泉山牌,装置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11万吨。
化工总厂的尿素工程始建于1971年8月,1973年12月完成主体工程,1974年3月进行单体试车。但由于尿素装置在浓硝酸厂房的下风向,酸雾使各种设备、管道、构筑物、电气仪表都遭到严重腐蚀。1978年10月,投入资金200万元,对设备进行更换、返修。在尿素工程复建过程中,对原设计作了180项修改,完成了14个单项工程。1979年9月,复建工程试车投产时固定资产1472万元,厂房建筑面积6099平方米,主要设备166台。当年生产尿素8212吨,平均日产87.87吨。1986年是尿素产量最高的年份,产量达10.6万吨。1990年产量为7.547万吨,平均每吨尿素耗全氨609.1公斤。平均含氮量为46.43%,合格率为99.64%,一级品率65.3%。平均单位成本为824.7元。
从尿素装置正式投产到1990年,共生产尿素94.7万吨;工业用尿素含氮量≥46.3%,农业用尿素含氮量≥46.0%,符合国家标准。包装用编织袋内衬塑料袋,40公斤装。泉山牌尿素产品于1982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4年、1988年获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产品主要销往华东地区,少量销往湖南、广东、河南等省。
三、碳酸氢铵
碳铵生产始于1961年,最早由市东风化肥厂生产。1967年,南京军区南农化肥厂在淮南建立。1971年,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化肥厂在淮落户。至此,市内共有3家小型氮肥厂生产碳铵,均座落在田家庵区东部。
小氮肥厂生产工艺由我国自创,设备也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主要原料为无烟块煤或焦炭,生产规模最初为年产800吨合成氨,后逐步扩大到2.5万吨。主要生产设备有锅炉、造气炉、氢氮气压缩机、变换炉、精炼塔、合成塔、碳化塔、冰机、离心机等。中间产品为液氨,最终产品为碳铵。小氮肥厂在20多年中,一边生产,一边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设备逐步配套。1975年,南农、兵团两家小氮肥厂先后移交给淮南市管理。此时3家化肥厂生产水平相近。1986年初,兵团(移交后改名“前进”)化肥厂陷入停产困境,被东风化肥厂兼并;1990年8月,“东风”与“南农”合并,组建成市皖淮化工厂,自此3家小氨肥厂合而为一。
东风化肥厂碳铵使用丰字牌商标,1985年获省优质产品证书,1986年1月起,正式注册使用双鹤牌商标,当年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南农化肥厂碳铵产品注册商标为飞龙牌,1986年获省优质产品证书,次年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前进化肥厂碳铵注册商标为欢乐牌。
皖淮化工厂成立后,迅速完成了合成氨一分厂年产3万吨能力改造,并完善了合成氨二分厂2.5万吨技改配套设施,当年全厂形成年产5.5万吨合成氨规模。年终,合成氨产量4.33万吨,碳铵14.62万吨。皖淮化工厂碳铵成品采用聚乙烯内袋和聚丙稀编织外袋双层包装,内扎外缝,每袋重50公斤,使用双鹤牌商标。
四、氨水
氨水最初由东风化肥厂于1960年开始生产,后主要由化工总厂生产。化工总厂生产的氨水商标为泉山牌。1965年9月,淮南化工总厂投产时,配套氨水装置的设计能力为年产5万吨,采用水吸收气氨工艺,主要设备有氨水塔和喷射泵,当年生产氨水1711吨。产量最高的年份是1979年,为13.32万吨。1990年,氨水产量8080吨(其中工业用5763吨)。1965~1990年,累计生产氨水110.97万吨(含氨量12~18%),主要销往省内各地。
五、氯化铵
氯化铵生产始于1988年。当年1月,东风化肥厂4万吨联碱装置建成投产,14日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氯化铵产品。这套联碱装置,在生产工艺上采用“侯氏联合制碱法”,终端产品为纯碱和氯化铵;其制铵系统主要设备有盐析结晶器1台、冷析结晶器1台、液氨蒸发外冷器4台、8AS17冰机4台、离心机2台、沸腾干铵炉1台、母液桶3台。由于设备性能不够稳定,加上配套的合成氨装置原料气氨、丙碳气供应紧张以及操作人员技术欠熟练等因素影响,1988年产量未达设计能力,全年生产氯化铵1.44万吨;实现利税218.31万元(双产品效益,包括纯碱)。1989年,加强生产基础管理和技术力量,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当年生产氯化铵3.05万吨,联碱装置实现利税609.89万元,产品被评为省优。1990年,化工市场纯碱滞销,氯化铵产量相应下降,全年仅生产2.13万吨,但农用氯化铵生产能力与实际产量仍居全省首位。
皖淮化工厂生产的双鹤牌农用氯化铵执行国家标准,一等品含氮量≥24.5%,含水份≤1.0%;成品包装采用聚丙稀外袋和聚乙稀内袋双层包装,内扎外缝。每袋净重50公斤,产品合格率达100%。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复合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