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概况
1957年,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对化肥的迫切需求,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布点兴建若干套氮肥装置。为此,中共安徽省委积极向中央申请在安徽兴建一座年产5万吨合成氨的中型氮肥厂。1957年10月,省委组建安徽肥料厂筹备处,经过多方勘探,最后选中在淮南市泉山建厂。1958年6月,工程投入建设,淮南化工发展正式揭开序幕。
1959年,省委决定在全省首批建设20套年产800吨合成氨的小氮肥厂,淮南获准建立一座小氮肥装置,厂址选在田家庵区东部,初定名为淮南市化肥厂,后改名为淮南市东风化肥厂。1960年,东风化肥厂建成投产,最初产品为氨水。1961年,试制生产出晶体化肥——碳酸氢铵,成为淮南市第一批化工产品。
1965年9月,淮南化肥厂(即安徽肥料厂,后又改名为淮南化工总厂)年产5万吨合成氨装置建成投产,年产硝酸铵11万吨。1966年,化肥厂合成氨总产量达84262吨,工业总产值4193万元,加上当年东风化肥厂的碳铵产值201万元,共4394万元,实现利税2584万元,淮南化学工业开始形成规模经济,职工总数为2816人。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使正在迅速崛起的淮南化工受到严重冲击。化肥厂1967年开工的二期扩建工程(包括年产11万吨尿素装置、28万吨焦炭装置、4万吨硝酸装置、2万吨精甲醇装置等重大项目)受阻,迟迟不得竣工。淮南化工因此陷入生产徘徊、效益下滑的局面。
进入70年代后,一批小型化肥厂、化工厂、橡胶加工厂纷纷兴建并生产。到1972年,已经有淮南化肥厂、市东风化肥厂、南京军区南农化肥厂、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化肥厂、市电化厂、有机化工厂、泉山化工厂、东风电石厂、市第一、第二、第三橡胶厂、第一、第二、第三制药厂、矿务局化工厂、合成材料厂等16个化工企业,可以生产硝酸铵、碳铵、浓硝酸、焦炭、电石、烧碱、焦油、苯酐、橡胶管带、全胶鞋、布胶鞋、炸药、雷管、玻璃钢制品、药品等近20个种类的化工产品。是年,淮南化工创造工业总产值6976万元,占全市地方国营工业企业总产值(27000万元)的26%,化工行业职工总数已达到6702人。自此,淮南化工形成行业规模。为加强对化工行业的管理,1972年成立化学工业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化学工业发展速度加快。1967年开始的淮南化肥厂二期扩建工程于1979年竣工,建成了年设计生产能力为28万吨焦炭的第一套单煤捣固法焦炉、4万吨直接合成法浓硝酸、2万吨精甲醇、4.5万吨焦炉气部分氧化制氨、11万吨水溶液全循环法尿素等一批重大化工生产装置,总氨年生产能力也扩大至15万吨,化工行业的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产量猛增。1980年省石化厅对全省小氮肥厂实行“财政总额包干”体制,促使3家小氮肥企业实现扭亏增盈。到1981年,淮南化工企业(不包括制药厂、矿务局所属化工厂)的固定资产原值已增至2.7亿元,工业总产值1.98亿元,占市地方国营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7%,实现利税2847万元,职工队伍发展到9557人。由于行业规模的扩大,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市化工局分立为化学工业公司、橡胶工业公司、医药工业局。
1990年,化工企业发展到20多家,其中化工总厂(大型企业),皖淮化工厂(中型企业)、橡胶管带厂(中型企业)、电化厂、有机化工厂、东风化工厂、第一、三、四、五橡胶厂的固定资产原值合计已达5.33亿元,工业总产值达3.11亿元,比1972年增长2.41亿元,增长3.5倍,全行业的产值占地方国营工业企业产值(13.1亿元)的24%。化工行业已成为市工业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1990年,淮南主要化工产品的年生产能力为:尿素11万吨、硝酸铵11万吨、碳铵16万吨、氯化铵4万吨、复合肥2万吨、硫酸铵5000吨、浓硝酸5万吨、精甲醇4万吨、纯碱4万吨、甲醛2万吨、焦炭28万吨、电石1万吨、烧碱1万吨、盐酸1万吨、焦油5万吨、液氯3000吨、苯酐1500吨、黄磷7000吨、磷酸2000吨、草酸1000吨、工业炸药1.6万吨、雷管3000万发、高效减水剂300吨、玻璃钢制品200吨、锚杆锚固剂1000万支、全胶鞋250万双、布胶鞋530万双、矿工帽30万顶、橡胶运输带250万平方米、胶管50万寸米。其中钻石牌矿工帽获国家银质奖,获部、省级优质产品奖达43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有5种产品出口到东南亚、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1972~1990年,淮南化工行业计生产尿素94.7万吨、硝酸铵112.7万吨、碳铵152.6万吨、氯化铵6.6万吨、复合肥7.28万吨、硫酸铵0.92万吨、氨水85万吨、浓硝酸64.25万吨、苯酐2.23万吨、烧碱4.5万吨、盐酸5.6万吨、磷酸8298万吨、黄磷0.76万吨、甲醛5.6万吨、精甲醇61.2万吨、纯碱6.8万吨、电石7.3万吨、焦炭336.9万吨、焦油20.44万吨、粗苯3.14万吨、液氯2.19万吨、草酸678吨、全胶鞋2650万双、橡胶运输带1649.8万平方米、胶管30.42万寸米、布胶鞋5329.7万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