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22千伏电网
淮南用电始于民国19年4月,主要供煤矿照明用电。抗日战争以前,九龙岗东、西矿井口相距1.7公里,有1条2.3千伏的线路连接,东、西矿井各有容量为10千伏安变压器1台,变压器低压线路采用三相四线制,照明电压为220伏,动力电压为380伏。
民国27年侵华日军占领淮南。民国30年施工架设田(田家庵第一发电所)—大(大通变电所)—九(九龙岗西矿变电所)高压输电线路(简称田大九线)。民国32年建成送电,送电电压为22千伏。田大九线为淮南矿区第一条高压输电线路。民国34年底,淮南矿区有22千伏高压输电线路14.9公里,3千伏输电线路2条,计9公里。
民国35年(1946年)秋,淮南煤矿局为开发八公山煤矿,架设了田家庵至八公山22千伏高压输电线路(称田八线),田八线全长22.2公里,次年4月底全线竣工送电。
民国37年底,淮南矿区发电厂总装机容量为8200千瓦,有22千伏高电压输电线路3条,计37.1公里,设有电厂、大通、九龙岗西矿、八公山4个变电站,共有升压变压器5台,总容量为8500千伏安,送电能力为7720千伏安;有降压变压器11台,总容量为7500千伏安,以上发、供电设备构成了安徽省建国前唯一的22千伏区域性地方电网——淮南电网。
二、35千伏电网
1953年市区的3条22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升压35千伏运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淮南矿务局在西部地区新建3对中型矿井,为适应煤矿基建用电,1954年以后架设田(家庵)—望(峰岗)Ⅰ号线、望—蔡(家岗)线、田—望Ⅱ号线、蔡—新(庄孜)线、新—凤(台)线等5条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同时建成35千伏望峰岗和蔡家岗变电所。1956年以后逐步将各煤矿6千伏变电所升压改造为35千伏变电所。1960年,35千伏田东变电所建成并投入运行。1963年35千伏水下电缆在淮河铺设成功,第一次将电力送到淮河北岸。60年代初淮南市已拥有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24条,其中用户专用线13条。35千伏变电所11座,其中用户专用变电所7座,构成了市区的35千伏供电网络。
70年代以后,市区35千伏电网进行了改造增容,1970年35千伏田东Ⅱ号线建成投入运行。为解决洞山地区用电,1971年新建35千伏洞山变电所投入运行。1981年将大通变电所改造增容为淮南供电地区第一座35千伏全室内变电所。这一时期还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用户专用35千伏线路27条、35千伏变电所18座。80年代末,市区35千伏电网可分为东、西部、潘集3个部分。东部从田家庵发电厂35千伏出线送田东、九龙岗、大通3个变电所,形成35千伏供电系统;西部以西山变电所为供电中心,用10路35千伏出线供西部各煤矿用电;潘集地区以潘集变电所为中心,通过6路35千伏出线,向潘集一、二、三号矿井供电,并通过35千伏龚集变电所和田家庵电厂35千伏母线沟通,形成潘集地区35千伏系统。
三、110千伏电网
1958年,望峰岗变电所改压为110千伏运行,梅(山)—六(安)—望(峰岗)(简称梅六望线)通过110千伏田(家庵)—望Ⅰ号线与田家庵发电厂联络。田家庵发电厂改用110千伏向望峰岗变电所送电,主要供望峰岗选煤厂及煤矿用电,市区第一次以110千伏电压等级供电。
1966年,110千伏蔡家岗变电所(后称西山变电所)建成。同时35千伏望—蔡(家岗)线升压110千伏运行。1968年,110千伏田—蔡线建成并投入运行,西山变电所成为西部地区的供电中心。1969年淮南化肥厂110千伏变电所建成。110千伏的田—化(肥厂)线投入运行后,市区由35千伏电网供电为主而转到以110千伏电网供电。
70年代,市区110千伏电网进一步发展。1972年,35千伏田东变电所扩建升压为110千伏变电所,成为东部地区供电中心。同年架设田—化Ⅱ号线,淮南化肥厂有了110千伏双回路供电。为配合潘集煤田的开发,1975年建成的110千伏田—潘(潘集变电所)线降压35千伏投入运行,1978年110千伏潘集变电所建成后,田—潘线正式投入110千伏运行。1983年底110千伏芦(芦集变电所)—潘线建成送电,给潘集矿区提供了第二电源。随着平圩发电厂和张集变电所的兴建,110千伏平圩支线和110千伏蔡(家岗)—张(集)线相继建成投入运行。110千伏电网已成为市区主供电网,为“环网布置,开环运行”奠定了基础。
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对110千伏电网进行了扩建和完善,针对网架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了改造,将原35千伏/6千伏老洞山变电所易地升压为110千伏新洞山变电所,更新了设备,取消了6千伏电压等级,升为110千伏/35千伏/10千伏电压运行,满足了洞山地区用电负荷增长的需要;将田家庵电厂—田东变电所110千伏双回路导线更换为双回路LGJ—240导线,解决了因导线截面积不够而出现的“卡脖子”问题;新建110千伏平圩变电所,为平圩发电厂建设提供了施工电源,也为平圩镇的建设和潘集区东部农田水利建设用电提供了有利条件。
到1990年,市区110千伏电网已形成环网,田家庵电厂110千伏母线主供东部地区用电,同时供长丰、定远用电,并对合肥铝厂、怀远、宿县转供电。
四、220千伏电网
1976年市区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动工。1978年市区第一座220千伏变电所——西山变电所扩建工程竣工并投入运行,110千伏田(家庵)—蔡(家岗)线同时升压220千伏运行,市区开始采用220千伏供电。
为确保潘集煤田用电,1982年新建220千伏芦集变电所,220千伏西(西山变电所)—芦(集)线同时投入运行。为配合淮南洛河发电厂30万千瓦发电机组投产送电,1985年底新建220千伏田(田家庵发电厂)—洛(洛河发电厂)联络线,沟通了田家庵和洛河两大发电厂电力联系。220千伏洛—平(平圩发电厂)线、平—芦(集)线、芦—张(集)线以及220千伏张集变电所(1988年12月7日送电)投入运行以后,提高了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到1990年,以220千伏变电所向市区供电的环形网络已基本形成,网架结构和电源点布局已逐步趋于完善,以220千伏芦集变电所为点,统包淮河以北地区煤矿生产、基建及地方工农业用电,凤台地区用电也由此供给。以220千伏西山变电所为中心供西部地区煤矿和工农业生产用电,并对霍邱、寿县、六安地区转供电。以220千伏张集变电所为点,主供潘集—谢桥新区煤矿开发及凤台西部乡镇企业和农业用电,为新集煤矿的开采提供电源,同时对颍上转供电,对阜阳给予备用电源。
五、市区配电网
〔沿革〕抗日战争以前,淮南地区仅有九龙岗东、西矿拥有少量220伏照明线路和380伏动力线路。民国30年(1941年)架设田大九高压输电线路,以22千伏电压分别送往大通和九龙岗两矿变电所,两变电所分别以3千伏配给各处用电。民国34年两矿共有3千伏配电线路2条,计9公里。民国36年4月,田八线建成并投入运行,因八公山变电所22千伏变压器未到货,暂按6千伏电压电,供建矿井急需用电。是年冬新建淮南煤矿局面粉厂,由田家庵发电所架设1条3千伏专线供面粉厂用电。次年上半年架设380伏线路1条向田家庵商办淮上烟厂供电。民国35年由商会会长向旭初为经理,成立淮光电力供应社,承包居民照明用电。次年9月淮光电力供应社在田家庵拥有民用电线4333码(合3960米),民用电器总容量为20千瓦,灯头约1500盏,路灯电杆37根。
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淮南地区的轻工业用电户增长较快。大多数用户均有自备变压器,由附近的大厂、矿转供送电。1953年淮南地区已有3千伏配电线路17.3公里,配电变压器49台(包括用户自备变压器),总容量为1218千伏安。
1956年6月前,淮南地区配电线路全部以3千伏供电。1956年下半年改为6千伏供电。改压后,田家庵地区由田家庵发电厂开关站防雷变压器供电,主要配电路线有田市线、经三路线、中心路线、田姚线、厂(电厂)内线、河下线等6条,总长度约8公里;配电变压器5台,总容量为600千伏安。大通、九龙岗地区用电分别由大通、九龙岗矿内变电所供电,有3千伏配电线路3条,即路局线、大西线和洞山线,线路总长度9.5公里,配电变压器4台,总容量285千伏安。蔡家岗地区由蔡家岗变电所供电,主要配电线路有3千伏蔡寿线和蔡八线,总长度为17公里,配电变压器总容量为460千伏安。1956年底,淮南地区共有配电线路34.5公里,配电变压器15台(不包括用户自备变压器),总容量为1345千伏安。一个以行政区域划分,结合工、矿企业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市区配电网开始形成。
1958年,“大办钢铁”运动中,市区自备配电变压器一度增加很多。至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大部分配电设备被拆除或改建。
1960年田东变电所建成,基本结束了以田家庵发电厂直接对外配电出线的局面。田东变电所6千伏配电线路除送田家庵地区外,同时还送往洞山、大通、洛河和上窑等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东部配电网。西部配电网在蔡家岗变电所拆除后,改由蔡家岗机厂变电所供电,配电线路电压由3千伏升压为6千伏。1966年西部配电网改由西山变电所和望峰岗变电所供电,东、西部配电网的主要干线已扩展到25条,总长度为84公里;配电变压器24台,总容量3350千伏安;用户支线30公里(不包括各大厂、矿专用线),用户变压器114台;总容量24130千伏安。
1978年以后,大通和田东变电所主变压器低压侧相继改压为10千伏,配电线路也陆续改为10千伏送电。东部配电网除洞山变电所出线仍为6千伏电压外,其余均为10千伏网络。西部、中部、潘集三个配电网因受煤矿6千伏高压电机的限制,仍由6千伏供电。
1985年底,市区分东部、西部、中部以及潘集4个独立的配电网。供电范围已逐步由市郊延伸到毗邻的长丰、怀远和凤阳等县的乡、村,成为农村电网的一部分。市区配电网拥有配电网主干线41条,总长度156公里,低压配电线130公里;配电变压器58台,总容量为11485千伏安。“T”接在配电网上的用户支线计185公里,直接从变电所出线的用户专用配电线路36条,计80公里,用户配电变压器585台,总容量114410千伏安。
到1990年,淮南供电局直管配电线路1103公里,配电变压器162台,总容量为33790千伏安,代管农村配电线路7533.2公里。而资产属用户的自管配电线路3909.1公里、配电变压器3340台,总容量为849236千伏安。
〔东部配电网〕为淮南市的主要配电网,以田家庵区为中心,中小用户集中,负荷密度大。1985年底,东部配电网有配电主干线34条,计110公里;公用配电变压器42台,总容量8250千伏安;用户变压器443台;总容量为90700千伏安。东部配电网分别从田东、大通、洞山变电所取得电源,共有13路出线。供电点之间有干线联络,正常为开环运行、单一供电。东部配电网1985年输送电量2.5亿千瓦时(不括用户专用线路),占东部地区总供电量的34%,其中田东变电所1.3亿千瓦时。大通和洞山变电所各为0.6亿千瓦时,总负荷达4万千瓦。
〔西部配电网〕淮河南岸的煤矿大多都集中在西部地区。由于厂矿的分割,造成城市建设不规则。一些中、小企业用电户分布在大厂、矿的空隙地带和山边,使得配电线路走向也不规则。1985年底,西部配电网有配电主干线4条,计25公里;公用配电变压器11台,总容量为2220千伏安;用户变压器142台,总容量23710千伏安。西部配电网主要从西山变电所取得电源,西山变电所由4路出线(不包括用户专用线),以6千伏供电,配电网1985年输送电量2300万千瓦时,占西部地区总供电量的4.5%,供电负荷达1万千瓦。
〔中部配电网〕中部配电网处于望峰岗地区,1983年以前仅有1条公用配电线路,即望焦线,其它均为用户专用线路。1983年以后相继架设了罗山油库线和罗联线。1985年底,中部配电网有配电主干线两条(不包括用户专用线),计15公里,由望峰岗变电所供给电源,用户配电变压器20台,总容量3970千伏安,1985年输送电量500万千瓦时,负荷达3000千瓦。
〔潘集配电网〕淮河北岸的潘集地区是新兴的工矿区,1985年底有配电线路10.6公里。配电变压器5台,总容量为1015千伏安。潘集配电网从潘集变电所取得电源。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