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巷道支护
淮南煤矿井下巷道支护在60年代以前主要使用木支架和石砌碹。60年代后多采用水泥支架,“Z”字钢支架和“U”型钢棚。1956年,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开始在新庄孜煤矿进行锚杆支护试验,经过三年试验,取得一定效果,后由于理论研究、锚杆加工技术及检测手段所限,未能推广应用。1973年,组织建井工程处在谢家集一矿、新庄孜煤矿进行锚杆和喷沙浆支护试验,1974年进一步进行锚杆和喷射混凝土试验,获得成功。1975年在岩性较好的岩巷推广锚杆及喷射混凝土支护(简称“锚喷”),这一支护形式一直沿用至今。为了提高巷道锚杆质量,搞好成型,1979年在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的煤矿巷道推广光面爆破(简称“光爆锚喷”),1980年,光爆锚喷技术取得成功,并在矿区进一步推广,每年推广光爆锚喷进尺22000米左右,占岩巷进尺50%以上,加快了岩巷成巷速度,与人工碹砌、钢支架、“U”型棚架等传统方法相比,每米材料费下降23元,并节约大量木材钢材,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1983~1986年,淮南矿务局连续4年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光爆锚喷标兵局,1987年再被命名为光爆锚喷先进局。使用的锚杆品种,1973年以前主要为杂木锚杆、压缩木锚杆、倒楔锚杆和楔缝锚杆4种,1973~1975年多使用钢丝绳沙浆锚杆或钢筋沙浆锚杆,1976~1990年主要使用树脂锚杆,年使用量35~40万套。
二、回采工作面支护
60年代以前,全部使用木支护。1961年开始使用钢管支柱、波形钢顶梁。1963年以金属可缩性摩擦支柱和绞接顶梁配合使用。1981年推广使用单体液压支柱,1982年,部分工作面使用综采架子。过顶铺底材料,建国前在急倾斜水平分层工作面使用木板皮和木板。1950年后改用塘材笆片、竹笆片及塘材棍。到1970年,部分工作面使用金属网过顶,此后,使用工作面逐步扩大。1985年,新庄孜煤矿用聚丙烯试制塑料网片过顶铺底。塑料网片具有抗静电,抗阻燃、耐腐蚀等优点,但限于原材料紧缺,难以大批量生产,因而未能全面推广和使用。至1990年全矿区工作面支护仍以金属网过顶作为主要形式。
上一篇:第三节 采煤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