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1年,淮南市组织生活困难的烈军属、农村复员军人和城市贫民进行生产自救。至1953年,先后办起了砖瓦窑、石灰窑、洗衣店等6个生产组,参加生产的有75人,当年获利18000多元,生产人员每人每月可得20~30元。1955年,全市此类生产厂(组)发展到36个,主要从事豆制品加工、饮食服务、洗染修补及砖、灰窑等生产。至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所有生产厂(组)全部交手工业管理部门归口管理。是年7月,市民政局从社会救济经费中拨出支持生产资金16470元,重新组织了烈军属、城市贫民生产组(社)5个(洗染组、豆制品加工组、瓦工组、石子生产组、蔬菜合作社),248人参加生产,当年产值59342元,获利36812元。
1958年在大办工业中,市民政局办了2个炼焦厂,月产焦炭4500吨。各区民政部门扩建新建了缝纫社、运输队、耐火砖厂、豆类加工厂、理发、浴池、磨石厂、造纸、采石、木工、建筑等126个生产单位,后因工业调整,大部分厂(组)划属工业部门。年底,全市福利生产单位仅剩44个,从事豆腐、豆芽一类的生产。
1959年初,全市掀起大办福利生产的热潮。至年底,全市有福利生产厂(组)213个,年总产值386万元,是1958年的9倍多,吸收人员达5557人,除烈军属、复退军人、残疾人外,有城市贫民5453人。市民政局直接兴办的有被服厂、砂石厂、车辆修配组、架车运输队等,有职工300多人,年产值32万元。这一时期,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社会福利生产面铺得过宽,有的刚一成立,旋又解体。
1960年,福利生产单位下放、归口管理,民政部门领导的有4个单位,即:大通的选煤厂、旅社;田家庵的综合厂、被服厂。
1963年上半年,调整城市人民公社机构,撤销城市分社,社办工业“交、并、撤、停”,各区民政部门先后接办了一部分工业和服务业,改为社会福利生产单位。翌年6月,各区共有福利生产厂(组)35个,职工1440人。
1965年3月,将全市24个生产厂(组)划为福利生产单位和生产自救单位两类,福利生产单位15个,376人,属民政部门直接领导;生产自救单位9个,611人,交由街道组织领导。两类企业共安置烈军属、荣复军人、盲聋哑残人员、社会困难户832人,占84.3%。年底,全市福利生产单位发展到28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5个,271人,固定资产3.1万元;集体所有制单位23个,固定资产2万余元。
1966年6月,成立淮南市盲聋哑福利工厂,设在原大通福利酱园厂旧址,首批接收30余人,以生产元钉、镙丝、镙帽为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基本处于瘫痪状态。1970年后,相继成立了盲聋哑工厂、民政印刷厂、立新工艺厂、民政制盒厂等市属福利生产企业。
1981年8月,凡属国家投资和民政经费兴办的社会福利厂、站、所、店,不论全民与集体,均由市民政局纳入计划,实行归口管理。随之纳入计划管理的有田家庵拥军招待所及综合厂、谢家集区军人接待站、八公山区烈军属饭店。
1985年底,市属福利生产企业有市社会福利厂、市民政印刷厂、市民政制盒厂3家。共有职工191人,其中盲人17人、聋哑人67人、肢残6人、智残1人。是年,市民政局加强生产管理,各厂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市民政局与各企业签定承包责任制合同,全年共完成产值92.5万元,超计划25%,比1984年增长36%。
1986年对市福利企业进行改革和整顿,市属福利企业完成产值102.16万元,通过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采取小型、分散、多样的办法,厂、矿、街道办的福利企业已经出现。1988社会办的福利企业安排了400多名残疾人就业。
1989年市属福利企业挖潜改造,开发新产品,完成产值126.6万元。1990年市属福利企业仅完成产值72.51万元,生产陷入困境。
一、市社会福利厂
位于谢家集区平山,原为田家庵区盲聋哑厂,旧址在田家庵区姚家湾,1971年下半年移交市民政局,名为淮南市盲聋哑工厂,主要是从事麻绳加工,小件印刷。1975年职工达157人,其中盲人40人,聋哑63人,肢残4人,年产值40万元。1976年12月,市计委将市盲聋哑工厂所需生产原材料列入国家计划。1977年迁址谢家集区平山头市收容遣送站院内。是年9月,将印刷车间划出,另成立民政印刷厂。
1979年6月,市民政局拨款2.27万元,购买轧花机、冰棒机。是年,市盲聋哑工厂职工达108人,其中盲聋哑残78人,工效低,收入少,麻绳销路不好,亏损万余元。1980年,由生产麻绳的单一产品新增加了水泥预制生产,9月正式投产。
1981年3月,由一级核算改为二级核算,并制定了小组核算条例。是年4月,市盲聋哑工厂改名市社会福利厂。1984年,继续实行全额计件工资经济承包责任制,全年完成产值和利润计划,并略有超额。1985年,市社会福利厂有职工96人,其中盲聋哑残人员56人,固定资产净值18.6万元,年总产值29.2万元,工资总额6.7万元,年税金1.4万元,其它支出19.7万元,盈利1.4万元。
1987年利用旧厂房建成小型骨粉骨料加工厂,又与市饲料公司联营建起了饲料添加剂厂。1989年骨粉生产产值12.5万元。
1990年市社会福利厂有职工129人,其中离退休职工37人,占职工总数的28%,在职职工92人,其中盲哑残56人,占生产人员74.6%;年产值30万元,工资、福利费支出近3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0万元。
二、市民政印刷厂
位于田家庵区淮舜中路。1977年9月,淮南市盲聋哑工厂印刷车间分出,成立市民政印刷厂,市民政局拨款2万元,购买印刷机器。是年,有职工37人,其中聋哑职工17人,房屋38间,固定资产118万元,流动资金15.8万元。1979年有职工40人,其中聋哑18人、肢残2人,占职工总数的50%;有主要印刷机械设备16台件,承担小件印刷业务。是年,产值达19万余元,是1977年的3倍,利润2.8万元。新建职工宿舍20间,为远路聋哑职工和5对新婚聋哑人解决了住房,开办了简易食堂,办起了简易托儿所。
1980年,开设营业部,经营印刷品及文具纸张,成立了维修小组,并对外修理。建立规章制度,制定奖惩细则,是年盈利3.2万元。1981年4月,添置各种印刷机器3台,是年8月组建知识青年制盒厂。1984年实行服务上门,以提高竞争能力,是年完成产值25.35万元。到1985年,职工达71人,其中聋哑31人,肢残3人,占生产人员的50%以上。有各种印刷机械30余台(件),厂房35间1699平方米,职工宿舍26间511平方米,生产规模逐步扩大。
1988年,公开招聘厂长,由承包人自带3万元风险金实行全额风险承包。1989年,产值29.1万元。其间,田家庵地区数十家个体印刷厂纷纷开业,市印刷厂引进设备上新产品,市民政印刷厂无力竞争,陷入困境。至1990年末仍未走出困境。
三、市民政制盒厂
市民政制盒厂位于田家庵区淮舜中路。1981年8月成立,原名为民政印刷厂知识青年制盒厂,安排待业知识青年20人,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生产大小包装盒。1985年改现名。
1985年9月,立新工艺厂油漆门市部并入,市民政制盒厂职工达24人。是年,实行“定额经济效益奖金浮动”承包责任制。1988年实行应聘厂长和职工各自带风险金的全员抵押承包。1989年安装使用小包装生产线,全年完成产值34万元,1990年完成产值24.97万元。由于产品单一,产销渠道不畅,效益不高。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