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干部录用
〔社会招干和工人中选干〕建国初期,干部不足,多从进步的青年学生、工农积极分子及表现好的旧职员中筛选吸收录用。1952年10月,干部数为1893人(不包括党、群),解放后参加工作的占85%以上。1952年录用干部4人;1953年,全市从社会上吸收录用一般工作人员80人,技术人员20人,从优秀工人中选拔干部28人;1955年,从工人中录用干部19人,从青年学生中吸收30人。1959年,从优秀工人中录用新干部169人,至年底,全市共有干部1241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1%。
1960~1965年,由于机构精简整编、干部精简下放,新干部的录用数量不大。1965年初,全市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共有干部7870人(不包括省、部属企业)。
“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录用工作没有明确的规定,基本上是以岗位定身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市逐步恢复新干部的录用制度。1977年,从工人中选拔干部687人。1979年,吸收录用新干部989人,其中录用试用人员123人,完成“民办教师”和“社来社去”医务人员的转正定级333人,从优秀工人和技术骨干中选拔528人,从社会上重新录用5人。1980年,对部分“以工代干”的中专毕业生进行了考察,录用106人为干部,录用试用人员4人,试用教师80人,财会人员7人,其它2人。1981年,从生产第一线“以工代干”的中专生中选拔干部305人,从井下生产第一线代干的工人中选拔干部688人,为8个矿井444名工人办理了录用干部手续,招收试用人员60人,录用社会闲散专业技术人员1名,会同教育部门选招教师197人,为工商和银行部门选招专业人员59人。为加强集体所有制企业的领导,选拔审批了集体干部35人。经过考试、考核,在晋升会计员的同时,将“以工代干”的会计人员转干583人。是年总计录用干部2371人。1982年,选招公安干警100人,银行干部45人,税务干部100人,公社财政干部35人,录用闲散科技人员3人,同时办理了“以工代干”中专生221人的转干手续。1983年,为银行招干24人,录用煤炭学院走读生114人,办理以工代干人员的转干手续84人。1984年,又招收录用了一批新干部,先后为工商、税务、农业银行、人民银行、乡镇、农村文化站、检察院等单位招收新干部273人。同时,整顿“以工代干”工作全面展开。通过调查,全市共有各类“以工代干”人员5460人,其中属补办干部手续的819人,免试对象872人,应试对象1669人,清退对象2100人。通过逐类认真审查、文化和专业课程的考试,批准转干人员3009人,其中补办干部手续的966人,免试转干的657人,应试成绩合格转干的1386人。1985年,市人事局先后为市农业银行、工商银行、文化局、交通局、检察院、法院、公安局、税务局等单位招收录用新干部472人。
1986年上半年,市人事局将吸收录用新干部的工作重点放在基层、生产第一线和乡镇边远地区,通过调查摸底和认真考核,共办理吸收录用新干部审批手续385人(均系“五大”和中专毕业生),其中不占指标在职职工191人。同时,录用了乡土人才50人和交流到集体、乡镇企业工作的“五大”毕业生44人为国家干部。1987年,办理1986届淮南联大和高校自费走读毕业生121人的录用干部手续,审批录用集体企业工人697人为集体干部,全市57个乡镇共选聘农民身份的干部479人,占乡镇干部总数的39.8%;179个国营企业聘用干部3435人,占企业干部总数的15%。1988年,开展了全市新增干部的考试录用工作,通过笔试、政审、面试、体检等程序,为政法、财经部门招收录用193人为新干部。与此同时,还为到乡镇企业工作的26名“五大”毕业生办理了干部录用手续。1989年,在做好上年全市高校自费走读生188人录用工作的同时,又先后完成了省下达的171人干部自然减员补充指标的考试录用和116名民警改干工作。经过考核,对去市属边远乡镇工作的83名“五大”毕业生经过考核,办理了干部录用手续。1990年,录用农税干部9人,用1988年干部自然减员补充指标考核录用11人为国家干部,办理了1988、1989年两届联大、电大毕业生313人的干部录用手续。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建国初期,国家每年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数量较少。1950~1963年,国家统一分配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有594人,其中理工101人,农林36人,财经17人,政法6人,文科5人,医药68人,体育4人,师范354人,艺术3人。1963年,接收中专毕业生50人。1964年,共接收分配高等学校毕业生114人。1965年,接收分配了大中专毕业生共163人。1977年,接收大专院校毕业生247人,其中分给煤炭系统92人,占接收毕业生总数的37%。同时,对老五届和工农兵大学生1501人进行全面考察登记,对196名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人员作了调整。1979年,是工农兵大学毕业生的最后一届,全市共接收分配大专院校毕业生(不包括师范生)216人,其中统一分配156人,“社来社去”分配(录用)毕业生60人,理工科148人,医疗卫生43人,农科17人,文科8人。分给煤炭系统69名,占总数的32%。1980年,接收中专毕业生287人,分配了上年度毕业延期报到的大专院校毕业生24人。1981年,全年共接收分配大中专毕业生811人。1982年,分配派遣了高等院校毕业生596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301人。1983年,全年共分配派遣大学毕业生135人,中专生86人。
1984年,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工作移交市计划委员会、市教育委员会联合承办,市人事局只负责计划内自费走读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并配合市计划委员会、市教育委员会进行分配工作。1986年,分配派遣了淮南联大和高校自费走读毕业生121人。1987年,分配了淮南联大和合肥联大的毕业生64人到企业工作,同时完成了15名调剂计划的中专毕业生的派遣工作。1988年,派遣了淮南电大、淮南联大的应届毕业生264人。1989年,对具备录用资格的高校自费走读生204人进行了分配派遣工作。1990年,派遣了省下达的“双优生”14人进市级党政群机关,分配了淮南联大、电大、矿院3所高校自费生296人。
二、干部奖惩
1962年,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处分案件审批工作划入市人民委员会人事科。1964年市人事局成立后,设立监察科,负责承办全市奖惩考核工作,但由于受“左”的影响,惩戒多于奖励。1963年,全年共处理案件52件,其中警告处分8人,记过5人,记大过7人,降级3人,撤职12人,开除9人,其他8人。1964年,撤职2人,开除留用察看1人,开除9人。1965年,给予记大过以下处分33人,降级1人,撤职12人,开除留用7人,开除9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干部的奖惩考核工作中断。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干部奖惩考核工作由政治部组干组承担。1973年,市革命委员会人事局恢复建立后,奖惩考核工作又归属市人事局工作范围,并开始复查纠正一些干部的的冤假错案,全年共受理各类案件30件。1981年,市人事局设立奖惩科,承办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中的奖惩工作,全年共办理案件14个,其中恢复干部身份8人。1982年,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奖惩暂行规定的试行办法》,行政奖惩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全年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授予各种奖励686人,给予各种处分的38人。1983年,实事求是地复查了一批冤假错案,全年给予各种奖励共630人,其中发给奖品、奖金460人,升级15人,其它奖励的155人,处理各种案件34件。
1984年6月,市党政机关岗位责任制考核委员会成立后,全市党政机关、五区一县机关和110个局属事业单位全部试行了岗位责任制。是年,全市共有13人被授予升级奖励,给予处分的3人,其中开除公职2人,开除留用1人。1985年9月起,在市政府系统推行了局长(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至次年1月份,有24个单位建立了局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占38个直属部门的60%。1986年上半年,总结交流了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实行岗位责任制的情况,表彰了11个先进单位,382个先进个人,其中17人受到了升级奖励。1987年1月,设立了市长奖励基金,每年由市财政拨出3万元专项资金,给予市岗位责任制领导小组统一使用。年底,在全市推行岗位责任制的82个单位中,已有40个单位实行岗位责任制,31个单位实行局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有10个单位实行目标管理责任状,有1个单位实行全面目标管理,全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共有3138人受到各种奖励,占职工总数的11.3%,其中记功34人,记大功10人,授予奖金或奖品的3049人,升级45人。同时,市、区、县共设立了13.8万元的岗位责任制奖励基金,是年奖励了13个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235人,另外,分别给予7名教练员(运动员),7名乡镇领导干部升级奖励。全年共给予21名工作人员政纪处分。1988年,共奖励先进集体94个,先进个人2418人。给予体育、卫生、政法、青工、妇联系统的有突出贡献的5人升级奖励,依法惩处违纪人员37人。1989年,在一年一度的评奖工作中,全市评出先进集体37个,先进个人2152人,其中升级奖励50人。同年,还对7名为发展乡镇企业作出贡献者和优秀教练员14人给予升级奖励。同时,对6名违纪人员进行了惩戒,其中记大过1人,撤职2人,开除3人。1990年,共评出先进集体43个,先进个人685人,其中26人受到升级奖励。全年对42人予以违纪惩戒,其中县级干部4人,科级干部18人,一般工作人员20人。
三、技术干部队伍建设
〔职称评定〕建市初期,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职务是根据业务和技术行政管理的需要,由领导决定任命。“文化大革命”期间,职称评定工作中断。1979年起全市开始恢复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的评定工作。1980年12月,成立淮南市会计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开始了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工作。1981年2月,制定了《关于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的确定、晋升和考核工作的意见》,全市在对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套改、复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的考核晋升工作,套改为高级工程师10人,助理工程师1037人,技术员1781人,技师10人,占套改总数的97%以上。同时成立了社会科学专业干部业务技术职称评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统计、编辑、外语翻译、新闻记者、经济、图书档案资料、会计等7个业务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对全市5516名社会科学专业干部给予评定业务职称。当年,通过考核复查,确定49人为会计师职称,经过考核、考试将符合条件的以工代干会计人员在转干的同时晋升会计员583人,其中集体性质的122人。1982年10月,全市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考核晋升工作告一段落,转入正常工作后,又对1980年以后确定和晋升的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技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验收。12月,将市社会科学专业干部技术职称评定工作领导小组改为市专业技术干部业务技术职称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并调整若干成员,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市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专业的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当年,全市工程技术人员评定晋升技术职称的40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2人,工程师382人,技师4人;农业技术人员评定晋升职称297人,其中农艺师77人,畜牧兽医师30人,助理农艺师150人,农业技术员40人;卫生技术人员评定晋升职称626人,其中正副主任医师44人,主治医师179人,医师493人;会计专业技术人员评定晋升职称1094人,其中会计师127人,助理会计师338人,会计员629人;通过考评晋升统计师18人。1983年1~8月,共授予各类专业技术干部职称610人,其中统计专业117人,会计专业102人,经济类11人,工程技术人员103人,卫生人员161人,技校教师39人,中专讲师77人。1984年,全市的职称评定工作交由市科委承办。1989年3月,科技干部管理工作划转到人事部门,职称工作也随之由市人事局办理。1989年12月起,对全市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中出现的乱评乱靠,突击评聘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复查。1990年5月,根据国家人事部的统一部署,会同市统计部门组织实施了淮南考区统计员资格的考试工作,参考826人,合格685人,合格率为83%。同年9月,首次组织实施了全国性淮南考区计算机应用软件人员水平和资格的考试工作,有程序员、高级程序员、系统分析员三个级别共86人参加了考试,合格13人,合格率为15.1%。至1990年底,全市共有27783人评定了各类职称,其中企业12398人,事业15193人,其它192人;高级职称1201人,中级职称6689人,初级职称19893人。
〔科技人才引进交流〕1981年,为了选拔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对全市中高级科技干部进行了全面摸底登记,建立卡片,并普查了全市社会科学专业人员5516人。同年,为加强基层技术骨干力量,从生产第一线以工代干的中专生中选拔干部305人。1982年,科技干部科成立后,加强了对科技人才的管理工作。当年,通过正常调动从省内外引进各类专业技术干部144人,其中中级以上46人。同年,采取出榜招贤,登门聘请等方法,两次组织人员去北京、上海等地联系,引进了急需专业技术人才47人。1983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高、中级专业技术干部政治生活待遇的《暂行规定》,并给予全市(包括驻淮单位)3500名高、中级专业技术干部办理了“生活品供应证”,给予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办理了“特需供应票”。1984年,下发了《关于农业第一线科技干部享受浮动一级工资岗位津贴的具体实施意见》、《中共淮南市委、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招聘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规定》和《关于贯彻招聘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十条规定的补充意见》。是年底,登记要求交流的各类人员有448人,其中有工程师29人,助理工程师93人;具有大专学历的26人,中专学历的46人;为89名科技人才办理了交流调动手续,其中有41名工程师和助理工程师由国营大厂流向了集体小厂,3名助理工程师流向乡镇企业。
1985年7月,为了适应地方煤炭工业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关于招聘引进煤矿专业人才的决定》。8月,又制定了《关于现有和应聘调入的科技人员享受有关优惠待遇的补充规定》。同年9月15日,在市工人俱乐部举办了为期7天的全市首次人才交流大会,共推荐人才180余人,为72人办理了去集体和乡镇企业工作的交流手续。是年,共引进大专以上的科技人才135人,其中有建筑专业12人,财会15人。1986年初,第一次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全市人才普查工作,普查对象为63028人,其中市属单位的32884人。同年5月,参加了省、市单位人才智力对口支援淮河行洪区的活动,全市26个单位的科技人员32人共承担了25个对口支援项目。6月,市人事局邀请了39名市内外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市人才智力对口支援田家庵区洽谈会,共洽谈项目60个,其中达成协议53个。11月,又组织召开了人才智力对口支援大通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和凤台县洽谈会。
1987年5月,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才正向流动的若干规定》,规定“五大”毕业生等到乡镇企业和边远地区工作,可以录用为干部,工资向上浮动一级,并进一步放宽了专业技术人员家属、子女户口“农转非”的条件,吸引人才向集体和乡镇企业流动。8月,又制定了11条贯彻上述文件的实施意见。全年共接待要求正向流动的科技人员915人,推荐各种人才330人,通过多种形式引进到集体和乡镇企业的科技人员603人,其中调动71人,业余兼职524人,聘用8人。1988年3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放活科技管理人员支援乡镇企业的若干规定》,6月,市人才交流仲裁委员会成立后,制定了人才交流仲裁的暂行规定,为要求到乡镇企业工作的5名科技人员办理了仲裁流动手续。是年,共为98名“五大”毕业生、15名科技人员办理了去乡镇企业的交流聘用手续,为交流到乡镇企业工作的26名“五大”毕业生办理了录用手续。1989年,共为143名“五大”毕业生办理了去凤台县和市属乡镇企业的交流聘用手续,对上年聘用交流到市属边远乡镇工作的83名“五大”毕业生进行了考核、培训和录用工作。通过联系,为环保局1名赴美学习治理内河污染人员办理了有关手续。组织了市印染厂、机床厂等厂家5项智力引进项目。1990年,共为448名“五大”、中专毕业生办理了交流聘用手续,为241名交流到集体、乡镇企业工作满5年的科技人员办理了浮动一级工资的固定审核工作,同时为淮南橡胶管带厂、乳品公司、毛纺厂、瓷器厂引进了国外专家,帮助解决技术难题。通过申报,还派出1人去日本学习蔬菜栽培技术。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