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建国前工人运动与工人组织
民国14年(1925年)7月26日,淮南箩杠工人、机织工人及木业工人就积极参与了田家庵各界群众在大通举行的大会,募捐接济辍业工人,次日举行游行并罢工。民国18年5月3日,阜阳中心县委在大通矿炭场组织千余名工人、农民、学生举行示威大会,并决定组织“五卅”纪念筹委会,凤、寿、怀互济会,凤、寿、怀小学教育联合会,组织工厂委员会,士兵委员会。民国21年9月,寿县中心县委开始建立矿工工会。在党的领导下,次年,大通煤矿工人要求发清两个月欠薪而全体罢工,大长了工人阶级志气。
抗日战争时期,淮南矿区处于日本占领之下,党的组织一直未能在矿区建立起来。但党的影响和工人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工人通过“磨洋工”,自发罢工,同日本侵略者和汉奸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民国28年12月,在矿工配合下,新四军某部营长率游击队50人奇袭九龙岗矿,打死日军1人,活捉1人并捣毁伪区署。民国32年,100多名矿工在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教育和感召下奔赴抗日战场。民国33年配合新四军路西独立团炸毁九龙岗南山碉堡,炸死敌人数名,炸伤7名。
民国35年(1946年)6月,九龙岗东矿变电所检修工韩广林,西矿变电所梁贯一和锅炉工周善庭3人,借九龙岗东西两矿在5月份无故一次解雇20多名里工(煤矿局在册技术工人),在工人中引起极大震动的有利时机,秘密讨论筹建工会组织。之后,3人约请10多名东西两矿工人在东矿变电所聚会,商量向煤矿局提出请愿,要求不许无故开除工人,增加工资,改善工人住房条件,允许成立工会。请愿遭到煤矿局拒绝。8月28日,大通、九龙岗东、西矿,电厂、面粉厂42位代表在大通东2里的陈巷孜秘密开会,正式成立工会并选举韩广林、尹庆元、田明元、刘建人4人为工会理事。正准备选举理事长时,会场遭到矿警包围,韩、尹、田、刘被逮捕。虽经广大矿工不懈斗争,但由于缺乏党的领导,在煤矿局的武力镇压和政治分化下,刚刚成立的工会即夭折。同年9月,中共地下党员方刚(化名方崇文)来淮南开展工作,秘密发展党员,建立支部,开展地下斗争。次年7月8日,淮南煤矿地下党支部建立,开展了宣传团结群众,壮大进步力量,揭露黄色工会,领导矿工罢工斗争等一系列活动。民国37年冬,为保护矿山,保护群众生命财产,组织矿工在崇文、三友、淮南3个村分别成立了护矿队,主要从事反抓丁、反破坏和看家活动。护矿队有队员1300多人,掌握步枪150支、机枪1挺、手榴弹2箱。同时电厂也成立了护厂队,80多人参加。有步枪14支,子弹700发,轻重机枪各1挺。护矿护厂队提出了“反抓丁”、“反土匪”、“护机器”、“保饭碗”的口号。1949年1月15日,挫败了国民党企图炸毁矿井、发电厂及其设备的阴谋,使淮南矿、厂完整回到人民怀抱。
二、淮南煤矿产业工会
民国35年(1946年)3月30日,国民政府接收淮南矿区工作全部结束。4月1日淮南煤矿局再次成立。面对工人要求成立工会,工人运动不断高涨的局面,年底,淮南煤矿局指派秘书室主任,老牌国民党员张友贤筹办工会。次年4月,南京政府派CC分子、特务郭育凯来淮南宣布筹办淮南煤矿产业工会(黄色工会)。在张友贤、郭育凯和王德滋(煤矿局长)、李楚(惠工处专员、中统驻淮专员)、徐树华(官方视导、安徽社会处派来的特务)等人的控制和操纵下,同年7月1日,淮南煤矿产业工会在淮南村东门里铁路局礼堂召开成立大会,108名会员代表出席会议,选举理事14人。民国36年底到次年初,先后在2厂3矿等所属单位成立分会,强行规定凡在册员工均为会员。在黄色工会成立过程中,淮矿地下党支部因势利导,策动大通矿代表林志廷等人借成立大会讨论工会章程之际,对工会的御用性和不民主性以及工会章程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进行了及时揭露,团结和争取了广大工人群众,使不少原来对黄色工会抱有幻想的工人开始觉醒。直到淮南矿区解放,淮南矿区产业工会一直未能发挥作用,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三、淮南市总工会
〔组织沿革〕1952年11月,淮南市成立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办事处。1953年10月,市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正式成立市工会联合会,1961年改为市总工会。1967年春,市总工会被造反派“夺权”,停止活动,1968年3月解体。1973年6月14日,市第六次工会代表大会召开,恢复市总工会。至1990年,市总工会共召开九次代表大会。市总工会会址原在田家庵,1969年迁至洞山。市总工会内设机构随着历史沿革而几经变更。1989年3月4日成立市工会女职工委员会,通过了《淮南市工会女职工委员会条例》。1990年与市劳动局及有关部门共同起草了《淮南市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由政府颁布实施。至1990年底,市总工会辖1个县总工会,5个区工会。全市共有739个基层工会委员会,214个基层女职工委员会,1678个车间工会,19945个工会小组,274550名工会会员(其中女会员99662名)。全市职工总数299980人(其中女职工106470人)。
淮南解放初期,矿区工运工作由矿区党委职工部组织领导。1949年11月淮南矿区党委决定筹建矿区工会。11月26~30日,召开了矿区职工代表大会,选举张恺帆(矿区党委书记)、陈庆泉等34人为淮南矿区工会筹备委员会委员。1951年1月18日矿区召开首次会员代表大会,成立中国煤矿工会淮南矿区工会。1961年1月改名为淮南煤矿分公司工会。1968年3月至1970年9月,矿区工会被“工代会”取代,1970年9月恢复矿区工会名称至今,历经十一次代表大会。职工会员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1950年有基层工会3个,会员16445人、职工18560人。1953年发展到11个基层工会,48个车间工会,1103个工会小组,11920名会员。1962年又增加到18个基层工会,231个车间工会,3215个工会小组,40979名会员。1990年,淮南矿区工会共有直属单位4个,基层工会38个,车间工会574个,工会小组7600个,会员108000人。
〔代表大会〕1953年10月15~20日,市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在田家庵红风影剧院召开,正式成立市工会联合会。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112人,列席代表11人,会议选举产生了市工会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
1956年11月11~14日,市第二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在田家庵工人电影院召开,8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市工会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
1964年3月31日,市第三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在田家庵工人电影院召开,9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市总工会第三届委员会。
1967年春至1968年4月,因造反派“夺权”,市总工会一切工作停止。
1968年4月10日,市革命工人代表大会在洞山召开,成立市革命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简称工代会)。
1971年6月,市第二次革命工人代表大会在洞山召开。
1973年6月14~19日,市工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洞山召开,恢复淮南市总工会。会议选举产生了市总工会第六届委员会。
1979年3月6~9日,市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洞山召开,868名正式代表,27名特邀代表出席会议,市委副书记刘世昌到会致词。大会讨论通过张明卿代表市总工会第六届委员会所作的《全市工人阶级动员起来,为实现新时期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市总工会第七届委员会。
1985年5月2~4日,市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在洞山召开。出席大会正式代表352人,特邀和列席代表38人。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市委书记王乐平、省总工会主席刘淦分别致词,市委副书记洪祖荣代表市委、市政府讲话。大会讨论通过白泰平代表市总工会第七届委员会所作的《动员全市职工,积极投身改革,为实现淮南经济腾飞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市总工会第八届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
1990年4月26~29日,市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洞山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23人。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市委副书记洪祖荣代表市委、市政府讲话。大会讨论通过晁文茂代表市总工会第八届委员会所作的《动员和教育广大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发挥主力军作用,为把我市建设成富裕、文明、民主的现代化城市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市总工会第九届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
〔主要工作〕劳动竞赛。职工劳动竞赛活动开始于建国初期。1949年11月26~30日,淮南矿区召开了首届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包括劳动竞赛在内的八项工会工作决议。1950~1952年,在矿区普遍开展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支援抗美援朝,组织职工修订爱国公约,制订增产捐献计划,开创煤炭生产新纪录活动。1950年8月23日,大通矿风镐手酆绪然,首创4小时30分台阶采煤26.39吨最高纪录。
1953年,国家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市总工会动员职工开展技术革新和先进生产者竞赛活动。1954年5月31日至6月4日,市第一届工业劳动模范暨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在九龙岗召开,出席会议正式代表106人,列席代表36人。会议评选出席省工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代表60人。7月1日《安徽日报》发表以《学习淮南煤矿经验,加强厂矿职工技术安全教育》为题的社论,号召全省职工向淮南学习。1956年4月9~15日,市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田家庵召开,797名先进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1958年开始“大跃进”运动。市总工会开展“十比”(比思想、干劲、钻劲、产量、质量、品种、效率、成本、安全、协作)和“五好”(政治思想、生产、学习技术、管理、互助协作)竞赛活动。5月21日,谢一矿掘进五队在省工交建设积极分子会议上被评为省模范单位,汝兰喜、陶德美、庞明义、赵福凯、周瑞亭、杨铁生、杨永德、孟庆楼8人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1959年9月,八公山铁工厂等9个先进单位,徐凤桐等12位先进生产者出席全国群英会。1960年,淮南煤矿产量达1614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1963年2月4日淮南市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在田家庵召开,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推向高潮。
“文化大革命”期间,劳动竞赛活动中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会劳动竞赛恢复。1978~1980年全市开展了以增产节约为中心内容,以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为主要目标的劳动竞赛活动,涌现出49名市级劳动模范。1980~1983年开展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立功竞赛活动,要求每个职工每天增加产值1元,每年节约100元,每年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或完成一项技术革新,每月做一件好事。3年间,3次召开先代会,112人获市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市劳动竞赛委员会正式成立,劳动竞赛工作走向组织化、制度化、经常化。1984年以后,在全市开展了“创佳”(创最佳经济效益)、“创优”(创优质服务,争一流水平)活动,6年间,市政府共召开3次先代会,66名职工获市劳动模范称号。到1990年底,参加竞赛活动单位达358个,参与职工228909人;全市共召开14次先代会,涌现出3117个先进单位,其中先进班组2900个,产生市级劳动模范866人次,省级劳动模范1259人次,全国劳动模范40人。
职工技术协作。1988年12月,市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成立,1990年2月,市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更名为市职工技术协会。各基层工会先后有11个单位建立职工技术协会,建立有偿技术服务机构6个,发展技术协作会员1956人,技术协作积极分子342人。
技术协会成立后,主要通过革新发明,技术比武,技术协作攻关等形式开展活动。1989年5月,市职工技协推荐的3个科技项目在第八十届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奖。其中,淮南矿业学院王鹤龄发明的“煤层厚度探测仪”和淮南矿务局九十七处张朝吟发明的“万能磨光机”双获金牌(中国参赛项目共获9块金牌);淮南矿务局职工李永华创作的“中国树皮画”获得铜牌。到1990年底,全市职工技术协会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51项,创效益144.16万元;开展有偿技术服务32项,实现成交额22万元,获纯收入1.81万元,提出合理化建议5020条,采纳815条,实施384条,创效益476.34万元。
民主管理。1949年3月29日,淮南煤矿局成立,宣布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单位收归公有。5月21日,淮南煤矿公司成立生产管理委员会,在27名委员中有6名工人代表。12月10日,矿山管理委员会成立,54名委员中的27人由工会选举产生。12月26~30日,矿区首届职工代表会议召开,选举22人组成的生产管理委员会,为职工进一步参与民主管理奠定了基础。12月28日,煤矿取消了大包工剥削制度,变把头制为劳合班。1950年3月21日,矿区整编委员会提出“改革旧制度,建设新矿山”的口号,彻底废除封建把头制度,实行新的班组制度,到年底,605名封建把头被从生产管理岗位上撤换下来,提拔1226名工人为生产组长、技术员、股长和厂长。一线工人第一次走上企业管理岗位。
1950年以后,全市在煤矿、发电厂、面粉厂、煤矿机械厂等国有企业中建立了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会议制度。职工群众通过推选代表参加工厂管理委员会,参加企业领导,并通过职工代表会议参加民主管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受苏联的影响,在厂矿企业中推行“一长制”,职工民主管理工作受到削弱,到1957年才得到纠正。与此同时,在全市私有企业中推行劳资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1957年下半年,淮南矿务局、煤矿机械厂等单位开始职工代表大会制试点工作。至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工会组织和工会民主管理工作受到冲击和削弱,试点中的职代会工作中断。1960年又开始在工矿企业推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管理形式。淮南发电厂坚持干部到基层直接吸收工人参加班组管理,开展“八大员”活动,收到较好效果。1961年《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颁布后,职代会制度开始恢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已经初步恢复和建立的职代会制度再次受到冲击而中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得到恢复。到1990年底,全市已有295个全民企业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其中有131个单位建立了三级民主管理制度,有职工代表18470人,其中工人代表9157人。在集体企业中,有83个单位建立了职代会制度,其中25个单位建立了三级民主管理,有职工代表7879人,其中工人代表2110人。
劳动保险。1950年6月1日,淮南煤矿局依据《东北公营企业劳动保险战时条例》在全省率先实行劳动保险,受保险职工10872人。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同年淮南煤矿局、发电厂、煤矿机械厂、面粉厂开始试行劳动保险条例。到1953年《条例》修订后,全市受保险职工总数达30093人,征集保险金229804元,支付各项费用136188元,享受保险待遇人数达3261人,其中含家庭困难补助328人。支付失业救济金5922.28元,救济988户,2692人。安徽造纸厂和淮南酒厂还依照《劳动保险条例》,由工会代表职工和企业行政部门签订了集体合同。1954年7月,根据中央指示,劳动保险业务由劳动部门移交给工会部门,市劳动局将劳动保险基金余额全部转入市总工会专门帐户,作为劳动保险调济金,每年按企业工资总额3%提取,用于支付因病、因伤医疗救济费、退休费、丧葬补助费、供养直系亲属抚恤费和救济费。“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劳动保险调济金提取工作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工会组织的整顿、恢复和发展,工会劳动保险业务也得到恢复和发展。80年代末,新的劳动保险社会统筹制度逐步建立。到1990年底,在全民所有制单位中,有58个单位建立了基层工会劳动保险委员会,47个单位建立了劳动保险卡。有专职工会劳动保险干部77人,兼职253人。有52个单位工会主管劳动保险工作,所属职工149965人。在集体所有制单位中,有专兼职工会劳动保险干部11人。有3个单位建立了基层工会劳动保险委员会,有3个单位建立了劳动保险卡,有3个单位工会主管劳动保险工作。在劳动保险社会统筹工作中,全市142个国有单位44957名退离休职工中有8112人参加退休金社会统筹,44个集体单位9902名退离休职工中1579人参加退休金社会统筹。此外,全市有11个国有单位4240人参加了包括死亡丧葬、医疗、退休养老等群众性互助补充保险。其中建立死亡丧葬互助保险组织2个,参加371人;医疗互助保险组织1个,参加184人;退休养老保险互助组织3个,参加904人;其他互助保险组织5个,参加2781人。全市有10个集体所有制企业464人参加了互助保险。其中,死亡丧葬互助保险组织1个,参加29人;退休养老互助保险组织8个,参加407人;其他互助保险组织1个,参加28人。
群众文化活动。解放初期,淮南仅在大通有一家电影院。1949年秋,淮南特区文化馆建成;1950年2月7日安徽省第一家工矿区报纸《淮矿工人》报正式出版;同年5月1日,“淮南煤矿职工广播电台”正式开播;1955年11月20日,市总工会所属工人电影院建成。各大型厂矿也纷纷建起俱乐部、电影院、篮球场等职工文化娱乐活动阵地。1958年5月1日全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淮南矿区中心俱乐部在谢家集落成开放。至此,全市职工文化娱乐设施及场所初具规模。1958~1966年又得到进一步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工人电影院、市工人俱乐部等职工文化娱乐活动设施及场所纷纷被占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活动,并不断发展。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市工人文化宫于1984年10月开始筹建,1985年5月正式破土动工。1988年4月,建筑面积2310平方米的淮矿工人体育馆建成。到1990年底,全市共有文化宫、俱乐部34个,县级以下单位车间俱乐部、文化室、工房活动室630个,职工电影院72个,图书馆(室)296个,藏书845738册,拥有各类报刊杂志97200份。
职工文化娱乐团队及其活动不断发展。1949年下半年,一些厂矿开始组织业余文艺队,到1950年已有18个队,921人参加,全年演出285场次。1950年初,矿区京剧团成立。7月,矿区流动电影放映队成立。11月,接收矿区警备司令部文工团。这些文艺团队组织积极配合政治形势和中心任务,开展宣传、教育、识字、扫盲以及民间文艺的收集和整理工作。1956年1月1~2日,市总工会、文教局、团委联合举办淮南市首届职工业余文艺观摩演出大会,9个代表队,240名演员参加演出。1959年,淮南矿区成立了一支以职工为主的专业文工团,演出大型歌剧《刘三姐》、《矿山烈火》等节目,深受职工欢迎。“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文化娱乐活动受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职工文化娱乐活动及团队得到恢复。1980~1990年,全市举办大型职工文艺活动达30余次。1982~1986年6次参加全省会演,27个节目获奖。1984年全省职工“建设者之歌”比赛,淮南16个参赛节目获奖11个,取得团体第一名、精神文明队和乐队伴奏奖。其中男声四重唱《相逢在春天里》参加全国职工“建设者之歌”比赛获优秀节目奖。1985年起,市总工会先后举办6届大型元宵灯会和游园活动。市工人俱乐部及所属13个协会还多次举办全市性美术、书法、摄影展览,大型花卉展、歌咏、太极拳比赛活动和音乐、舞蹈、美术装裱、太极拳、摄影等学习班,培养了大批职工文娱骨干。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