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组织发展
50年代初,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安徽省委决定在淮南成立直属小组。在中共淮南市委统战部的帮助下,由市委统战部部长范东山(中共党员、民革成员)和李海召集,于1953年夏成立民革淮南市直属小组,共10名党员,选举范东山为组长,李海为副组长,组织活动与市民盟在一起进行。1956年直属小组扩建为民革淮南市支部,共11人,曹捷光任支部主委,金宜萱任组织委员,刘治元任宣传委员。
1957年5月,民革安徽省委派赵有声来淮南帮助发展组织,筹建民革淮南市委员会。1957年下半年,反右斗争开始,筹建工作暂停。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革组织被迫停止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淮南民革恢复了组织并开展了活动,工作出现了新气象。1980年1月,民革安徽省委派郭坚、冒莹来淮南帮助恢复民革组织。在民革安徽省委和中共淮南市委统战部的指导、帮助下,由曹捷光召集成员召开恢复组织活动的工作会议,重建支部,选举曹捷光为支部主委,金宜萱为组织委员、陈崇智为宣传委员。1982年,支部下设4个小组。此间,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1983年成员已达54人,社会层次、知识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
1984年,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经过酝酿和积极筹备,于4月10~11日召开第一次全体党员大会,大会选举了民革淮南市第一届委员会,由5名委员组成,陈崇智为主任委员,曹捷光、杨明光为副主委。市委下设办公室及祖国统一和四化工作委员会,先后调进4名专职工作人员,从事日常工作。之后,又分别建立了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4个支部。
1989年8月31日,民革市委换届,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此时,有党员87名,大会选举产生了民革淮南市第二届委员会,由9名委员组成,陈崇智为主任委员,余一谦为副主任委员。1990年5月陈崇智主委病逝,由余一谦继任主委,主持市委工作。
二、主要活动
50年代,民革成员人数少,在组织发展的同时,注重党员的思想教育,参政议政。
80年代,民革组织恢复后,民革淮南市委在中共淮南市委和民革安徽省委的领导下,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贯彻执行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以促进祖国统一为重点,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协助政府落实对知识分子、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以及去台人员的亲属房产被占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查抄的财物方面的政策,组织成员面向社会,兴办业余教育,开办各类学校、专业培训班,开展咨询服务及普法教育。特别是加强了同港、澳、台和海外爱国人士的联系和团结,接待回大陆探亲旅游的三胞人士,协助民革成员出境会亲,宣传关于统一祖国的方针政策,利用自身的特点、优势和有利条件,开展了许多活动,发挥了独特作用。1990年,接待回乡探亲三胞及海外亲友39人次,引进投资11万元人民币和0.5万美元。
1983年,民革市委面向社会办学,成立中山业余学校,采取自办与合办相结合的方法,先后开办了语文、数学、财会、英语、家电等培训班,至1990年,共结业学员3000人次。30余年来,民革市委团结和推动成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共有2人次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至1990年,先后有57名党员被推选为省、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中省政协常委1人,省政协委员1人,省人大代表1人,市政协副主席2人,市人大副主任1人,市政协常委3人,区政协常委7人、区人大常委1人。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