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市境供水受城乡交错、点多线长的限制,难以实行大面积统一管网输送,为局部分片建设。民国30年(1941年)兴建的大通(自备)水厂,专供大通、九龙岗矿区用水。50年代初,新庄孜矿投产后,在沈巷孜和翟家洼建深井简易供水,不能满足新矿区发展的需要,1958年改取瓦埠湖水建翟家洼水厂,西部地区的部分居民用水获得解决。1957年在城市居民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中的田家庵地区始设管网,利用安徽造纸厂生产余水,加工消毒转供民用。1958年在田家庵筹建市属第一水厂,1971年筹建第二水厂,建成后于1975年有偿转让给淮南矿务局经营并更名为李嘴孜水厂。1978年又建成第三水厂。截止1990年全市共有经营性水厂8座,市办有第一、三2座水厂,企业办有大通、翟家洼、望峰岗、李嘴孜、孔集矿、淮南化肥厂6座水厂。全市日供生活用水能力34.3万立方米,人均0.42立方米。
一、经营性水厂
〔市一水厂〕位于电厂路以南,水厂路东,占地总面积60000平方米,1958年设计,总体规模为日产6万立方米。1959年开工,第一期工程日产3万立方米,1960年10月建成投产,就近汲取田家庵发电厂循环冷却水为原水,进水泵房设在发电厂生产区内,装机泵4台,共410千瓦,进水管直径800毫米两道总长7.2公里。经两度扩建后,至1990年末计有沉淀池两组4座,快滤池两组10座,清水库3座总容量为6000立方米。加氯间设在滤池南侧,出(供)水泵房设在清水库北侧,建筑面积380平方米,装机泵7台,总容量1215千瓦,日均生产能力7万立方米,供田家庵东部及九龙岗地区共约12万人用水。年末职工89人。
〔市三水厂〕位于龙王沟北路东侧,市龙湖公园西南方百米处,总设计规模日产8万立方米,占地22000平方米。第一期工程日产5万立方米,1978年5月建成投产,取原水口设在淮南化肥厂排污沟入淮口上游1.1公里的淮河深水层,进水泵房建在石姚湾行洪堤内侧,占地125平方米,装机泵5台,总容量785千瓦。厂区内主要设备经1986年扩建,至1990年拥有机械排泥沉淀池两座,总容量3000立方米,双阀快滤池一组6座,三层结构化验室1座(底层为管廊,二层是闸阀控制室,三层是化验室,顶部设280立方米容积的冲泥塔1座),加矾间设在快滤池西侧,出(供)水泵房设在化验室西侧,建筑面积611平方米,装机泵6台,总容量1960千瓦,4000立方米的清水库1座,日均生产能力10万立方米,供应田家庵及洞山地区约20万人用水。年末职工人数109人。
〔大通水厂〕原位于大通煤矿东南侧,始建于民国30年(1941年),专为大通、九龙岗两矿服务,不对外营业。初为简易制水,设计日产能力为2000立方米,是淮南第一座自来水厂。1955年移至大通矿东北300米处铁路北侧,占地21000平方米,取原水泵房初在田家庵河下,后改用田家庵电厂循环冷却水作原水而移至电厂内,与市属一水厂取水泵房设在同一车间,装机泵3台,总容量425千瓦,厂内设5000立方米沉淀池和500立方米清水库各1座,经陆续扩建,至1990年末日产能力达5000立方米,外铺出(供)水管网18公里,供应大通地区5万人用水。年末全厂职工42人。
〔翟家洼水厂〕位于蔡家岗西南4公里处,占地22000平方米,1963年建成投产,设计日产能力3万立方米,水源来自瓦埠湖,取原水泵房建在东津渡口以北的东淝河岸。经1972年和1983年两度扩建,进水泵房装机3台,总容量835千瓦,铺直径300毫米进水管一道长8.9公里。厂内设沉淀池两组总容积8000立方米;快滤池3座;清水库2座,容积2000立方米;出(供)水泵房装机4台,共2720千瓦。至1990年末日产能力达5万立方米,出(供)水管网总长38公里,供应蔡家岗、李郢孜及八公山地区近20万人用水。年末全厂职工76人。
〔望峰岗水厂〕位于望峰岗选煤厂以北,十涧湖西路南侧,占地8000平方米,1957年由选煤厂筹建,1958年11月建成投产。取原水泵设在船上,在应台孜河下设二级取原水泵站,装机2台,计150千瓦。厂内设沉淀池2组,500立方米清水库两座,设计日产能力9000立方米。1973年新扩建一条生产线,在石头埠另建一座取原水泵站,增建一组脉冲式沉淀池和两组虹吸滤池及一座1000立方米容积的清水库,出(供)水泵房总装机容量290千瓦。1983年再度扩建,对净化和输配系统设施进一步整治改善,至1984年6月总装机容量达515千瓦,日产能力提高到2.8万立方米,出(供)水管网总长20公里,供应望峰岗及李郢孜地区4万余人用水。1990年末职工人数86人。
〔李嘴孜水厂〕位于李嘴孜煤矿东南侧200米处,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1971年由市城建局主持兴建,总体规模日产9万立方米,投资244万元。1973年4月第一期日产3万立方米工程建成投产,取水泵房建在李嘴孜矿堤外河下,装机两台,容量135千瓦,取二道河水源,铺进水管一道直径600毫米,长1.77公里,厂内增设脉冲式沉淀池和虹吸滤池及2000立方米清水库各两座。供水泵房装机4台,容量135千瓦,铺出厂输水干管一道直径500毫米,长4.5公里,只供应李嘴矿和八公山部分地区,产量供过于求。而是时蔡家岗北部地区则缺水严重,1977年与翟家洼水厂输水管并网以调节两方余缺矛盾,继而将李嘴孜水厂价拨转让给淮南矿务局经营。1979年5月,淮南矿务局投资138.5万元续建第二期工程,扩建取水泵房,增装机泵两台,容量115千瓦,配套增设直径600毫米进水管一道,长1.2公里,厂内增建脉冲式沉淀池和虹吸式滤池各2组,清水库2000立方米1座,外铺出厂供水干管直径600毫米一道,长7.1公里,1982年底全部投产,日供水能力增达6万立方米,出(供)水管网总长达27公里,承担李嘴孜至八公山约25平方公里、15万人用水。1990年末全厂职工人数为91人。
〔孔集煤矿水厂〕位于矿西北角,1963年兴建,1965年投产,设计能力日产5000立方米。取水口未设固定泵房,而是登船架泵直取淮河水,装机3台,容量为120千瓦。厂内设沉淀池4组,800立方米清水池3座,出(供)水泵房装机3台,容量为220千瓦,厂外建加压站2座(南山装55千瓦机泵1台,新工棚装75千瓦机泵1台),外铺出(供)水管一道长5公里。主要供本矿及张楼、二道河地区约2万人用水。1990年末全厂职工11人。
〔淮南化肥厂水厂〕位于厂东侧,占地44000平方米,第一期工程投资400万元,设计日供水能力8.5万立方米,1963年开工,1965年建成。取淮河深层水源,取水泵房建在石姚湾行洪堤南侧,装机2台,容量760千瓦,铺直径1000毫米进水管一道长2公里。厂内设1800立方米平流沉淀池2座;清水库2座,总容积为1000立方米;设生活用水加压站、生产用加压泵房各1座。生活用装机泵5台,容量160千瓦;生产用装机泵4台,容量1250千瓦,供水泵房装机3台,总容量1140千瓦。1970年起续建二期工程,投资近300万元,新建1250立方米快速沉淀池4座,增设进原水管直径1000毫米一道,长4.5公里,新建时产240立方米和320立方米能力的无阀滤池各1组。至1990年底日均供水量达16万立方米,其中有2.5万立方米供应泉山地区5万人生活用水,供水管网总长15公里。年末职工人数为179人。
二、企业、地区自备水建设
〔生产性自备水〕市境城镇凡生产过程日用水万立方米以上的企业,一般在其建厂时都同步配套建有自给用水泵房及泵站等设施。淮南最早出现的自备水厂是大通煤矿建的大通水厂和田家庵发电所(现田家庵发电厂前身)自给水泵房。50年代先后又有新庄孜煤矿、安徽造纸厂等企业配套建有生产自给用水设施。至1990年末全市有自备用水设施的厂、矿17个,日总供水能力达818.5万立方米。其中田家庵、洛河、平圩发电厂总能力达808万立方米/日。
〔潘集地区城镇用水〕潘集地处淮河北岸,地面河水纵横,又有丰富的地下水源,各厂、矿企业就地凿井汲取,主要是自给自足,个别大的单位附带供应附近居民。自筹凿井的有潘一矿开凿11口,潘二、潘三矿各开凿4口,矿务局三十九工程处14口,九十六工程处11口,地方工厂及企事业单位共凿井36口,总计达80口。其中最大的深井-80~-100米,用动力37千瓦,每小时可汲水80立方米左右。以上所有井水大都不作净化处理,全区铺有不规则的供水管道(网)约15公里。
三、供水管网建设
市属第一、三2座水厂的供水管网已经沟通,直径100毫米以上的近90公里,主要分布在泉山以东的洞山、田家庵地区以及大通、九龙岗的部分地区。1977年以前按自来水一厂的供水能力设计布局,主要集中在田家庵地区,呈扇形放射。1978年自来水三厂建成投产,供水能力与范围扩大,相应地增铺供水管道并与一厂管道并网,在原扇形网状的基础上加以延伸,以网状沟通,网区内的故障停水可控制在小范围内,大局不受影响。1978年前直径300毫米以下的管道均为铸铁管,直径500毫米以上为钢筋混凝土自应力管。1978年以后,直径300毫米以上均采用钢筋混凝土自应力管。以上两种管材在管道总长中前者占63.4%,后者为36.6%。
企业办的6个水厂有4个在西部(望峰岗以西)地区,供水管道直径100毫米以上的总长89公里,主要分布在望峰岗及其以西的李郢孜、蔡家岗、八公山和其以北的毕家岗、李嘴孜直至孔集地区,管材大多为铸铁。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