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概况
市境共有汉、回、蒙、藏、苗、壮等23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8.37%。
早在5000年前,市境即有人类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几千年来社会政治制度的不断更替,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战争、瘟疫、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淮南人口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变化发展过程,总体上缓慢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门类的增多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质量也有较大的提高。1949年底,淮南矿区共有人口202019人,到1990年底,已达1239952人,42年间增长5.9倍,年递增3.88%,远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同时人口密度也呈快速增长,1977年全市人口平均密度823人/平方公里,到1985年已达985人/平方公里。同期全省平均人口密度为370人/平方公里,全国111.5人/平方公里,分别是全省、全国的2.66倍和8.83倍。
建国前,矿区总人口70%以上是文盲,识字人口中男性占83.72%。建国后,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1990年全市识字率已达到81.84%,每万人中大学文化程度的已由1982年的111.51人上升到241.61人,文盲半文盲人口也由1982年占总人口的23.21%,下降为18.16%。虽然全市人口总体素质有较大提高,与全省同类城市相比还有差距。
建国前,淮南矿区矿工占人口比重高,青壮年居多,人口增长属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高机械增长,人口年龄构成表现为成年型。建国后,全市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50年代表现为年轻型,70年代以后,由于推行了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降低,全市人口年龄构成渐趋步入成年型。
建国前,矿区人口中男性人口比重大,民国36年(1947年)调查,男性占总人口61.89%,女性仅占38.11%,性别比为162。建国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行业门类增多,性别比虽有降低,但同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高。1985年统计,全市男性人口为574661人,女性人口为499987人,性别比为115,比建国前大有转变,但仍高于全省同期的108,全国同期的107的比例。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人口性别比降为110,但仍高于全省、全国的水平。
计划生育措施的推行,对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63年,成立了市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因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计划生育工作一度中断。1972年下半年起开始,城乡一起抓计划生育,并将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中共十二大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极大地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在城市,独生子女已成为普遍现实,全市人口出生率由60年代的50‰以上,降至80年代的14‰左右。80年代后,淮南人口基本完成了由建国初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较稳定的控制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淮南人口的发展演变,不是表现在数量方面,而是主要表现在人口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的演变上。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