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淮河由西而东贯穿市区。淮河以南为丘陵,属江淮丘陵组成部分,淮河以北为地势平坦的淮北平原。市境南、东、北为环绕而不连续的高低丘陵,环山均有一斜坡地带,宽约500~1500米,坡度10°左右,海拔40~75米,斜坡地带以下交错衔接洪冲积二级阶地,宽500~2500米,海拔30~40米,坡度2°左右;二级阶地以下是淮河冲积一级阶地,宽2500~3000米,海拔25米以下,坡度平缓;一级阶地以下是淮河高位漫滩,宽2000~3000米,海拔17~20米,漫滩以下是淮河滨河床浅滩。
一、地貌类型
〔丘陵〕丘陵分布在淮河以南,由东至西环绕在市区界线上,绵延达50余公里,分别为上窑山、舜耕山和八公山,海拔一般在100米以上,相对高差在50~150米之间,坡度在20°~40°。较高的丘陵有蚂蚁山、光头山、鹰嘴山、朱家大山、李家山、五层山、洞山、长山、罗山、妙山、丁家山和白鹗山等大小山头90座,最高点白鹗山海拔241.2米,位于八公山之中。市境丘陵处于剥蚀阶段。根据地貌条件又可分为裸露岩石、残积坡积带,山麓坡岗地及丘陵谷地等。
〔岗地〕波状起伏的岗地位于丘陵与沿淮河谷平原之间的二、三级阶地上,一般海拔20~50米,相对高差5~10米,坡度5°~10°。自新构造运动以来,处于缓慢上升运动中,山麓坡地片蚀严重,岗冲存在沟蚀,岗坳冲微地貌类型发育明显。
〔河谷平原〕河谷平原分布在淮河两侧,地势低平,海拔16~20米,由于黄泛、淮泛冲积作用的影响,渐次堆积而成。近河为砂土带,渐远分别为壤质砂土带、砂质壤土带、粘质壤土带、淤土带;规律分明,并随微地貌不同而变化。
〔河间浅洼平原〕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为河间浅洼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海拔20~24米,相对高差4~5米,河间地区呈大平小不平的地貌。
二、地貌成因
淮河南岸广大地区为第四系地层所覆盖。在第四系沉积之前,地形为丘陵山地。继第四系以来由上升转为急剧下降,源源而来的松散物质,不断改变着地貌形态。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堆积了巨厚的第四系地层,逐渐塑造成现在的地貌景观。
第四系地层分布,山区一般5米以下,山前斜坡5~50米,西部平原区厚150~300米,再向北渐增至400米以上。
分布在山头、山丘上的多是残积物,以粘性土类为主,紫红色居多。岩性受母岩性质及风化类型制约,底部常含硅质残余物碎屑,其生成年代新老均有。分布在山麓坡地上的以坡积成因为主,顶部常与残积物过渡,厚度自山坡逐步向山麓增厚;岩性为棕红色亚粘土,间含碎石或钙核;时代多属中更新统时期。缓坡地带中下段,主要由老洪积扇构成,新洪积物多沿冲沟分布,岩性以棕黄、黄褐色粘性土夹砾碎石为主。坡积与洪积呈缓坡相衔接。坡地带外,分布着广阔的带状冲洪积阶地。下部由上更新统冲积混合成因黄褐粘土,上部由1~4米厚全新统洪积成因亚粘土层组成。总厚度15~20米之间,其底部常直接和三叠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二级冲洪积阶地前缘与一级冲积阶地后缘呈缓坡交接,阶面高差4~5米,一级冲积阶地亦呈宽阔蜿蜒带状分布,其土层具有明显的河流冲积二元结构特征。由粘性土类粉细砂层或轻亚粘土层组成,时代属全新世早期。河漫滩沿淮河两岸断续分布,厚度一般12~16米,其间偶夹牛轭湖淤积层,岩性有粘土、轻亚粘土细粉砂及淤泥。一级阶地和河漫滩之下,仍有二级阶地冲洪积盘托。
在广大平原下部,分布了大面积灰绿色河湖相淤积层,与下覆各时代基岩呈不整合接触。其厚度东部与西部相差很大,由数十米到数百米,岩性是粘土夹砂层,其下部是泥灰层,底部是花斑状结构的粘性土夹砾石,共同组成第四系地层的基底,也是区域下部隔水边界。
上一篇:第一节 地质
下一篇:第三节 气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