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朱家集离散古堆楚王墓
朱家集离散古堆,俗称李三古堆,位于朱家集南约3华里。据考证此为楚幽王熊悍之墓。
墓的形制是土坑木椁墓。木椁周围约10多丈长,10多丈宽,10多丈深,均填有类似瓷土的“白膏泥”。这种“泥”胶性重,出土时软如泥,风吹后坚如石。墓底距地表的深度为10多丈。
民国12年此墓出土一批文物,多为车马饰具及带钩铜镜等。铜器被当时驻留在蚌埠的瑞典人加尔白克工程师携走,并由其分售欧美各地。较大的鼎及壶、数件,藏于瑞典首都的皇储搜集部。
民国22年,此墓又出土古物3000余件,以青铜礼器居多。铜器中有鼎、鼎、球形小口鼎四型。另有、、、壶、缶、敦、俎、豆、盘、鉴、勺、量、箕、炉盘以及兵器生产工具等(铜器有铭者30余件)。其中有楚王名者计有肯鼎2件,肯3件,感鼎、感盘各1件。“感”之名经学者考订为楚幽王熊悍。“肯”之名,一般认为即考烈王熊元。这批文物,一部分为当时官僚豪绅勾结古董商人,私售于京、津、沪、宁等地;余下的由前寿县民众教育馆收藏60余件,天津博物馆收藏10件(今藏安徽省博物馆)。另有前北平图书馆,前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齐鲁大学收藏一部分。
据抗战前出版的《安徽文化史料》记载,这批出土文物,曾由当时安徽文史馆选取铜器4件,携往伦敦,参加中国艺术展览会,计有楚王肯鼎一、俎一、盘云纹一、环梁方盘一。“自在沪预展时,英国专家认为铜俎一件,前所未见,实系世界罕有古物。后,遂引起世人注意。以后每到一处,观者无不争先快睹,且交口赞叹,推为铜器中最名贵之珍品云。”
民国27年,该古墓被国民党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洗劫一空,出土珍品数百件。有方木条100余根(围于棺周成方形),板栗色,质坚如钢(在墓内是软的,见风后变硬),每根长3丈,宽、高各2尺。铜铎30余件,每个重二、三斤。红、绿花石70余块(置方木条格中),每块长8寸,宽3寸,厚1.5寸,色白如玉,石质细而坚。大铜碗、瓢30余件。铜鼎3只(于棺前),每只重二、三百斤,鼎周、鼎脚铸有浮雕的龙。大铜灯2台(位棺两侧),每台重100余斤。铜宝剑1把(居棺前正中),长3尺,柄有雕龙,光彩耀目。绿翡翠1个,球状,直径约一尺,面雕花纹。朱红棺材1口,长9尺,高、宽各3尺,重三、四百斤。壁、盖饰有浮雕的龙,色泽鲜艳如新。棺内有头发一束,龙袍的形状和花纹仍存。这批随葬品,均被李品仙运往香港私邸坚道第5号(或第8号)。据邓峙一(李品仙部交际科长,盗墓现场指挥者)回忆,他私留铜铎3件,每件售价合黄金3两。
二、杨公九座战国楚墓
九座墓相距较近,分布在由杨公中学北面的高冈向东南和西南延伸的两座小土冈垄上。东南向土冈垄自北而南分布5座(1至5号);西南向土冈垄,在杨公通往朱集的公路两侧分布4座(6至9号)。经省文物工作队鉴定,九座墓主均属楚贵族。
九座墓的形制基本相同,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道除4号墓为阶梯式外,其余八座均为长斜坡式,成倒“八”字形。墓内,5号墓为石椁,余为木椁。墓底距地表深度在7米以上,最深达8.9米。
杨公九座战国楚墓,在省、市、县文物工作者协同下,于1977年春发掘,出土铜、陶、玉器等240余件。计铜器106件,其中兵器占90%,有矛、镦、戈、错银铜、盾牌、错银盾饰、豆、洗、灯、带钩、带环、兽形器座等,多数出于墓道两侧。陶器较完整的25件,泥质灰陶,火候较低,以轮制为主,兼有模制和手制。有鼎、镦、壶、盒、钫、罐、、漏、瓢、盘、小盘、小陶杯等。玉器共79件。部分璜、佩的造型与图案组合,构思新颖。主要有壁、璜、佩、环、圭等。其它还有铁矛2件,角质剑柄1件,木雕花床1件。这批文物大部被省、市文物工作队带走,少数存藏于县文物管理所。
三、武王墩古墓
武王墩古墓位于三和乡徐洼村。面积为南北80×73米=5840平方米,高16米,大冢巍巍。墓曾被盗,出土过零星铜器,墓脚下发现过车马坑,至今未发三和古树掘。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东南5华里,有一株黄连树,是明代所栽。树高16.6米,胸围5.9米,冠幅南北18.5米,东西11.2米,投影地面数分地。
四、袁术古堆
袁术古堆位于小孤堆乡蔡圩村阎家小集,俗称袁氏孤堆。面积为南北52×53米=2756平方米,高7.5米。墓表长满荆棘,脚下葬有许多近代小坟包。其西1公里为瓦埠湖畔。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和古树

五、唐吴王墓
唐吴王(杨行密)墓位于吴山镇东南里许。面积为南北35×40米=1400平方米,高3米。墓地原有“唐吴王墓”石碑,后不知下落。
清嘉庆《合肥县志》载:“杨行密墓,在城西北六十里,吴山庙集东。昔人犁田,曾有见其隧道者。俗以坟为山,因以名庙”。
六、瞿通墓
瞿通墓位于夏店乡桃山村。墓地有石人、石马、石猴、石羊等石刻造像。碑已损,残存石片村民做洗衣石。碑下曾出土象牙筷10双。
清嘉庆《合肥县志》载:“都督佥事瞿通墓,在土山西南七里。洪武中谕葬,有碑铭。永乐初,以子能白沟之战仆碑”。
七、陈挥墓
明右军都督陈挥墓位于杜师娘岗东二里许。民国14年6月,首次发现墓穴,墓顶有石碣两块,用铁箍在一起。其中一块是篆体文,刻有“明故右军都督陈挥墓”。另一块是楷书,记有母孟氏、妻杨氏等。30年代陆续发掘墓穴多处。其墓内棺外廓长1.2丈,宽8尺,砌以大型花纹砖。东南侧有小门,门旁有小孔。墓群每列3棺,共列12棺,陈挥墓居中,其余均为女墓。
墓中有金盔1顶,镶有金珠。腰束玉带1根,由12块玉牌组成。还有金绒数枚,均绣有“孙孙见佛”字样。左侧女墓中有凤冠1顶,冠前缀大金凤一对,中缀金花一朵,两侧缀小金凤一对。腕戴金丝龙凤镯一对,花纹一为二龙戏珠,一为丹凤朝阳。头枕银元宝两只,脚蹬银元宝一只,其余女墓中有棺无廓。墓内亦有金钗、金凤、金耳坠、金耳环等物。墓群下方约30米处,尚有一男墓,中有青瓷瓶一只。上述器物落入私人手中,下落不明。
上一篇:第二节 古寺庙
下一篇:第四节 古建筑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