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71年前,县内无科技行政组织。1972年,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设科技小组,配员3人。1975年,科技小组划归县计划委员会。1978年3月,成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筹建县科学技术协会,共配员12人,合署办公,隶属县政府领导。同年6至12月,先后成立医学、农学、水电、农机、教育5个学会,会员1330人。1979年,成立美术摄影协会,会员40人。
1981年12月20日,召开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50人。会议选举产生39名委员,组成县科协一届委员会,主席杜宗玉。大会通过了《长丰县科学技术协会章程》。
1983年10月,成立养蜂协会,会员117人。1984年11月,全县48个区、乡(镇)建立科普协会,会员3350人。1985年12月,成立合肥市生物研究会长丰分会,会员14人。目前,县科协下辖48个基层科普协会,8个学会(协会、分会),共有会员4851人。其中被推选参加市级学会会员15人,省级学会会员18人。
一、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农科所建于1971年,所址初设罗集乡白土寺。1979年迁至杜集乡原“五·七”大学旧址。拥有房屋48间,拖拉机1台,汽车1部,试验地100亩,技术人员和职工19人。到1985年底,共研究和推广稻、麦、棉等优良品种12个。
二、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于1983年10月建立,设在县科委礼堂西首。内分资料室和阅览室,共有图书4000册,各种科技刊物和资料3000多份。1985年有工作人员3名,主要任务是搜集、整理各方面的科技信息和科技情报,为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生产单位和农民发展生产,搞活经济。
三、县农业机械研究所
县农业机械研究所,建于1978年8月,所址在县农机管理站内。有干部3人,开展农业机械研究工作。
四、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
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建于1985年3月,座落在县城长寿路西端北侧。占地23亩,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有实验田10亩,配植保仪器、机械等250多台。内设办公室、宣传站、推广站、培训站、植保站、土肥站,共有人员40名。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县农业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在信息、栽培、良种、植保、防疫、化验、保鲜、加工、经营等方面,把技术、劳务、服务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杨公、杨庙、双墩、下塘、朱巷五个区于同年分别建立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共配员69人,拥有试验、培训、办公、门市部等建筑面积2269平方米,实验地15亩,配有实验仪器设备,可独立开展简易土壤化验、土质监察、病虫测报及农技员培训和良种引进、培育、推广等项工作。隶属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领导。
五、县良种繁殖场
县良种繁植场,建于1976年,场址在罗集乡白土寺,有技术人员和职工61人,房屋154间,耕地500亩,拖拉机4台,以及水泵等农业机械。该场以繁殖稻、麦良种为主,向全县供应良种。
六、县棉花原种场
县棉花原种场,1952年为下塘区农场,位于下塘镇西三公里。1958年改为下塘农业中学,1966年改为长丰县棉花原种场。全场有房屋182间,耕地389亩,拖拉机4台,汽车1部,技术人员和职工114人。该场主要任务是对岱字棉15号进行提纯复壮,为全县提供棉花原种。
七、地震办公室
1976年10月,县成立防震抗震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抽调3人办公,由县科技小组代管。主要职责是:领导和组织群众做好防震测报工作,开展地震前兆信息的分析研究。1979年,地震形势缓和,地震办公室随之撤销。
八、沼气办公室
1977年2月,县成立大办沼气领导组,下设办公室,专职干部5人,负责指导、总结、推广沼气工作。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