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初期,境内市场上使用的货币主要是“华中币”,间有“北海币”和“中州币”等,人民币也开始在全国流通。县境流通的票面额有:一百元、二百元、五百元、一千元、二千元、五千元、一万元。1955年3月1日,发行新的人民币,以一元新人民币折合旧人民币一万元。县境流通的票面额,主币有:十元、五元、三元、二元、一元五种;辅币有: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六种,还有一分、二分、五分三种硬辅币。1960年以后,使用我国自行印制的新版人民币,辅币面额不变,主币减少三元券,陆续收回1953年苏联代印的旧版人民币。198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发行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四种金属币,县境市场少见。建县初期,货币流通量小。1965年,现金收入总额2856万元,支出总额3416万元,净投放577万元。1970年后,陆续办起一批地方工商企业,货币流通量增加。特别是1979年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市场开放,商品零售额和采购量的增长,促使县货币流通量大增。1985年,现金收入达15107万元;现金支出为15888万元,比1980年净增100.9%,年平均增加1596万元,现金净投放784万元,比1980年下降50.2%。
历年现金收支情况表单位:万元

金银收兑工作,1950年,银元在市场上禁止流通,凡金银及金银制品,均须由国家银行收兑,不准私自交易。1952年各区设立营业所后,县境农村开始收兑银元。当时根据银元的分量和成色,分为甲、乙、丙三类:“站洋”(有一武士站像)、“大头洋”(袁世凯头像)为甲类;“龙洋”(光绪元宝、宣统元宝)、“船洋”(背面有帆船图案)、“小头洋”(孙中山头像)为乙类;余为丙类。各类收兑价格不同。以后不再分类,每枚统按一元兑换。1973年,每枚2.50元,1980年,每枚提到5元。
建县后,各营业所和服务组因条件不够,仍以兑换银元为限,金银及金银制品,全由县支行收兑。到1984年,全县共收兑黄金435克,白银10500.8克,银元39538枚。
附:金银收兑价格调整表单位:元
上一篇:第一节 机构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