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粮油行
民国19年至26年,粮食市场分布在县内各较大集镇,尤以交通方便的下塘、吴山、庄墓、朱集等地为盛,每年粮食上市季节,本县农民以及颍上、阜阳、亳县、凤台、蚌埠等地粮商云集于此,粮油贸易兴旺。抗战前夕下塘集的私营粮行(俗称斗行)有30家之多,较大粮商有曹子胥粮行、余种权粮行、李广之食油店等;吴山庙以郑冠英粮行、郑荆州粮行、潘云清粮行和刘德元油行较有名。民国24年,淮南铁路通车后,上海粮商常住曹子胥粮行,收购的粮食整火车皮装运上海。民国27年,下塘集被火焚烧,粮行歇业;日军侵占合肥、淮南后,皖西到皖东的道路被封锁,吴山、朱集一度成了皖东西的交通要道,粮油交易比较活跃。民国31年,吴山等地沦陷,粮食行市几乎绝迹。抗战胜利后,吴山、下塘、庄墓、朱集等地粮油市场开始恢复,但因战争连年,农业歉收,粮食贸易与抗战前相比,大为逊色。1948年,下塘、吴山各有粮行十几家。
解放初期,县境粮油市场主要分布在水湖、下塘、吴山、朱巷、造甲、双墩、庄墓、朱集等20多个集镇,吴山庙有私营斗行13家,农民和集镇居民买卖粮食仍由斗行经营,粮油市场多为粮商垄断。1954年,国家实行粮油统购统销政策,禁止私营粮商经营粮食、油料,1955年9月,农村实行“粮食三定”(定产、定购、定销到户),非农业用粮统由粮站、点供应。私营斗行纳入合作化道路,组织起交易所。1957年9月,取缔粮油集市贸易,统由国营粮食部门经营。
二、粮站
1949年1月,为解决南下人民解放军和机关粮食供应,寿合县人民政府曾在沿淮南铁路的水家湖、朱巷、下塘、罗集、双墩设立五个粮草供应站。1951年起,以区设立粮库,收购公粮,粮食公司委托基层供销合作社代收、代运、代保管、代加工、代销粮食、油料。1952年,合肥市粮食办事处下塘营业所成立,配员14人,开展粮食收购工作,每集收购量约100吨左右,1953年成立下塘区粮食管理站,撤销粮食营业所。次年,县境成立下塘、曹庵、三和、庄墓、杜集、造甲、吴店、双墩、岗集、土山等十个区粮站,在交通方便处和乡镇设粮食分站和收购点。区站配站长、会计、统计、经营、调运、购销、加工员等7~9人,分站配3~7人;所属门市部一般三间门面,有负责人、开票、付粮员等4~5人;收购点配员4人。
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撤区并社,以公社成立粮站和分站,1961年后,恢复区粮站,1965年建立县粮食局,原属寿县、定远、肥东、肥西四县的水湖、杨公、杨庙、下塘、杜集、双墩、岗集七个区粮站,31个分站,七个粮点划入,共有职工374人。
1968年12月,撤销7个区粮站,建立23个公社粮站、15个收购点,直属县粮食局领导。1972年以后,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先后将孙庙等15个粮点改建为分站,增设陈岗、钱集、孙庙3个粮点。1974年,全县设39个粮油分站,7个粮油收购点。
1978年后,随着粮油购销业务量的增加,重新调整增设粮站点。1985年,粮食系统下设粮油饲料公司、议价公司和7个区粮站、42个粮油分站、5个粮点、47个粮油商店。共有固定职工842人。
1985年粮食网点分布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收购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