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县前,境内乡村有集镇25个,均为土街道。沿街建筑物是土墙草顶,只有寺庙、祠堂和官僚地主家的私宅是砖石结构。如土山乡的土山寺,下塘集的金钟寺,五十头乡的马娘娘庙等(均已早毁,仅留残迹)。工艺上称佳的尹祠,至今保存较完好。今仍存的孔店乡钱玉兴42间私宅,为砖瓦结构建筑。
建县后,在改造旧集镇的同时,又辟建了一些新兴集镇。至1985年底,全县乡村集镇发展到51个。从70年代起,大多数乡村集镇修建了砂石结构的新街道。1978年后,逐步形成农贸市场、停车场和农民进镇务工经商一条街。杨庙、朱巷、庄墓、双墩、杨公等集镇发展较快,主街道是油渣和砂石路面,平房、楼房临街而立。分设商业中心、农贸市场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到1985年,全县乡村集镇共建砖瓦结构房屋217万平方米。主要是基层供销社、粮站、食品站、汽车站、学校、卫生院、影剧院、礼堂、区乡政府机关、农林水管理机构和科研单位等,成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建国前,境内乡村极为贫穷,农舍大都是土坯草顶,低矮简陋,光线弱,通风差,阴暗潮湿。贫者几代同室,拥挤不堪,甚至人畜同室,极不卫生。土改以后至建县前,虽陆续新建不少住房,但在建筑结构上并无多大变化,依然是土墙草顶。又因人口增长过快,平均住房面积,仍所增无几。
建县后,特别是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开始扩建和兴建房屋。1981年,全县农民新盖瓦房10141间,草房35253间。1985年,全县乡村住房面积已达1089.9万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30%,人均住房面积12.1平方米。已有3万多农户建砖瓦房9万间,占总农户的18.7%。新村建设较好的有下塘镇的汤小庄,庄墓乡的谢大郢,徐庙乡的路北村。
汤小庄位于下塘镇南圩村,西距下塘镇约一华里,庄西紧靠淮南铁路。解放初,全庄共6户,35人,有草房20间,约240平方米。其中,地主2户,10人,占房15间;佃户4户25人,拥挤在5间破旧的草房里。1965年,汤小庄已发展到30户,70人,人均住房面积仍增加不多。
汤小庄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74亩。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剩余。为找生产门路,该庄农民凭借镇郊优势,冲破传统农业生产格局,除继续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外,还发展粮油加工业、运输业和食品加工业等,人均收入成倍增长。
到1985年,该庄家庭增至34户,人口已达148人,共核定宅基地5147.02平方米,现已建房2541.45平方米,人均住房17.17平方米。在全部住房中,土木结构的1183.89平方米,占住房面积的46.6%,多为车库和作坊。砖瓦结构的平房489.78平方米,占住房面积的19.3%。砖瓦结构的楼房867.78平方米,占住房面积的34.1%。有的楼房建得小巧别致,比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还优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