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根据气象资料记载,县境内干旱,约每年两遇,伏旱连秋旱3年两遇。其类型有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旱、伏旱连秋旱、冬旱几种。以伏旱、秋旱危害严重,伏旱连秋旱危害尤为严重。建国前,长丰地区水资源贫乏,又无提水设施,十年九旱。建国后,随着水利建设事业发展,增强了抗御干旱能力。旱涝保收面积逐年扩大,同时成立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遇有旱情立即动员全县人民投入抗旱。建县21年来,较大干旱有4年。1966年是建县后第一个大旱年份。这年春雨少、夏雨小,秋雨缺,高温蒸发量大。全年降雨量仅达418.8毫米,占历年平均降雨量43.3%。多数沟塘干涸,棉花落蕾,禾亩枯黄,受旱农作物达55.66万亩。下塘、双墩、五十头等地,人畜用水困难。县组织水车1193部,柴油机74台2235马力,电动机84台7228千瓦,投入抽水抗旱。在兴隆、蔡塘、金桥增设临时机灌站3座,装机9台340马力。全县共消耗油料款4.4万元。合肥市派来大批技术工人深入田头,帮助检修抗旱机械。并用火车、汽车运水到下塘、双墩、五十头供应人畜用水。通过全力抗旱,减轻了灾情,当年全县粮食总产达9.85万吨。
1978年是近200年来罕见的特大干旱年份。其干旱的范围和程度,均超过清咸丰六年(1856)。特点是:冬雪少,春雨缺,梅里旱,伏天似火,秋后如伏,高温持续时间长。全县除两湖和中型水库有底水(死库容)外,瓦东、滁河干渠断流。小型水库见底,沟、塘、渠、坝干涸,土地龟裂,全县受灾农作物达76.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53.2%。有937个生产队、8.43万人、3600条耕畜饮用水困难。在严重干旱面前,县组织20万劳力,4044部水车,5630多担水桶,542台柴油机,504台电动机投入抗旱。并在沿河、板桥河、沛河、孔大桥、孙庙等处设27个翻水站。采取低水高调、北水南调等方法,为江淮分水岭两侧干旱地区送水。为保人畜用水,省请来北京市郊区昌平县打井队支援抗旱。先后打井1440口,挖土井6650口,通过全力抗旱,当年全县粮食总产仍达24.65万吨,人均350公斤,成为本地区抗旱史上所罕见的记录。
1979年是本县春旱接夏雹,伏旱连秋旱的多灾年份。1—3月份,月平均降雨量仅28.7毫米。又因上年大旱塘坝底水少,全县有389个行政村缺水育秧。2月份,县组织两湖沿岸的电灌站、翻水站开机抽水,充蓄塘、坝、水库。3月份,在江淮分水岭南部板桥河上游采取“八级翻水,南水北调”的办法,将巢湖水引进滁河干渠。解决了双墩、三十头、五十头、吴店等5个乡的春播、育秧用水。3月29日和4月12日,境内下两次冰雹,共毁坏民房5281间,油菜减产280吨。8月份,正值水稻养花灌浆时出现伏旱高温。9月25日至12月18日,85天中只降雨15.2毫米。伏旱连秋旱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是年,经全力抗旱,全县粮食总产仍较上年减产3万吨。
1984年6月12日至8月30日,近80天仅下一次小雨,又加持续20多天高温,日蒸发量13.8毫米。全县近50万亩水稻受旱。稻田龟裂,秧苗枯黄,旱粮作物凋萎,棉花落蕾。夏店、罗集、沛河、三和、隆兴、埠里等乡沟塘干涸,古井断水,人畜用水困难。中共长丰县委、县政府领导成员全部划片包干到区、乡,领导抗旱。全县共组织劳力20万,电动机430台25000千瓦,柴油机300多台8500马力,水车、水桶、盆等48000多件提水工具,投入抗旱润苗。县商品粮基地投资兴建的21座乡村小型电灌站,夜以继日加紧施工、安装,至7月底有16座开机抽水。经过两个多月的奋力抗旱,共抽水2.1亿立方米,引进外水2.7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130万亩,夺取了农业丰收。当年全县粮食总产达49.097万吨,比上年增产2.49万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