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下塘镇
下塘镇位于县境中部、淮南铁路线上,北距县城水湖镇35公里(铁路),南距合肥市35公里(铁路),为中共下塘区委和下塘区公所驻地,是全县三大标准镇之一,辖8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民委员会,总面积47平方公里,耕地23994亩,总人口2232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46人。
下塘镇周围物产丰富,历来为寿县东南乡之重镇。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北宋期间就有“夏塘镇”;明嘉靖《寿州志》记下塘镇,延用至今。清道光年间,这里是凤庐同知署治所,并驻有千总一员(同治六年改为协防外委),号称文武衙门;民国年间是团防局驻地,日伪时期为伪下塘特别区(相当县级)治所。古建筑有金钟寺、文昌宫、东岳庙等。该镇历史上文化发达,素冠寿州东南。晚清时期,这里具有进士、拔贡、武举、廪生、秀才等名号的不下20人之多,其中进士李寿臣、拔贡裴书田、廪生王秉均、秀才裴筱鹤、裴畹兰都名重一时。
淮南铁路通车,这里交通方便,商旅云集,尤以粮行、猪牛行最为繁荣,成为寿南、肥北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市场。民国29年日军侵占,三条大街全部毁于战火。民国38年元月下塘镇解放,古镇获得新生。到1985年下塘镇已兴办有化肥厂、农药厂、轧花厂、米厂、食品厂、农机配件厂、针织厂、砖瓦厂、自来水厂等国、合、镇办企业30多家。国家重点项目中型粮食中转仓库施工,并铺设铁路专用线。商业繁荣,尤以农贸市场为盛,每逢农历三、八大集,赶市农民及商贩多达二、三万人,蔚为壮观。
镇上有完全中学一所,农业中学一所、小学两所,幼儿园一所,农业技术推广站、医院、影剧院、文化分馆各一家。交通除铁路外,公路由下塘到杨庙与合淮公路衔接,可与县内外组织联运,晴雨皆通车。
二、吴山镇
吴山镇原名吴山庙,一名桑科铺,位于合淮公路南段,北距县城水湖镇61公里(公路),南距合肥市36公里(公路),是县西南重镇和农副产品集散地。1982年被列为全国农贸市场联系点,现为县内三大标准镇之一,辖15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总面积86.6平方公里,耕地47702亩,总人口2476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93人。
吴山庙历史悠久,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杨行密墓葬此,吴山庙因此得名。民国15年秋,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蔡晓舟、郑鼎(李云鹤)、许习庸、李雨村等,曾在这里发动革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影响深远,史称“吴山庙起义”。民国28年初夏,新四军军长叶挺曾到吴山庙发动群众抗日。民国30年初日军侵占,古镇遭到很大破坏。
建国以后,该镇各项事业均有较大发展。到1985年,全镇共有国营、集体、个体商业、服务业229家;有国营和镇办工业以及个体手工业24家;有完全中学、小学各一所,镇医院、文化站、电影院、简易剧场各一家。
吴山镇西瓜和白鹅远近闻名。
三、杨庙集
杨庙位于县境中部,合淮公路线上,北距县城水湖镇46公里(公路),南距合肥市51公里(公路),东距下塘镇13公里(公路),为中共杨庙区委和杨庙区公所驻地。集镇占地面积0.28平方公里,人口16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23人。
杨庙集周围为张、杨两姓聚居地,以集上建有杨姓家庙而得名。30年代初,乡人张如屏在此建立中共党的组织,曾一度为中共杨庙区委所在地。抗战初期,张如屏等奉中共中央指派由延安回皖,与曹云露等人在杨庙组建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以后乡人董完白、孙祝华等继续在杨庙一带开展革命游击战。
杨庙集地势高亢,旧社会水利失修,多旱为灾,群众生活贫困。解放后兴修了水利,农业生产逐步发展,人民生活渐趋富裕。改革开放以后,杨庙的乡镇企业和工商业都有较大发展,集市贸易比较繁荣。到1985年,集上设有农具厂、砖瓦厂、副食品加工厂、蚕场、鱼场、粮站、食品站、供销社等国营、合作和个体工商业近百家;有中学、小学、医院、文化分馆、影剧院等各一所。
四、朱巷
位于淮南铁路线上,北距县城20公里(铁路),南距合肥市50公里(铁路),为中共朱巷区委和朱巷区公所驻地。集镇面积0.17平方公里,人口478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17人。
朱巷原为合肥、定远两县边界,有“南府北炉”之称,即南至庐州府,北至北炉桥,中间一大巷为南北客商必经之地,因系朱姓聚居地而得名。清朝曾驻有中营额外外委一弁。该镇周围农牧业较发达,尤以饲养母猪为盛,繁殖的仔猪远销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缘此,1984年长丰县被列为全国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次年县在此建瘦肉型猪基地,包括母猪繁殖场和庞古堆种猪供精站各一家。
这里扼水湖~朱巷~张桥(定远)公路与铁路的交叉点,交通方便,市场繁荣。到1985年,集上有米厂、砖瓦厂、水泥预制厂、农具厂、粮站、食品站、供销社等国、合企业各一家,乡镇企业17家,个体商业127户;中学、小学、医院、文化分馆、影剧院各一所。
五、双墩集
位于淮南铁路线上,北距县城55公里(铁路),南距合肥市15公里(铁路)。为中共双墩区委和双墩区公所驻地。集镇面积0.47平方公里,人口701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43人。
据民国25年出版的《安徽文化史料》载:“合肥北乡双墩集原有无名古墓,当镇之东隅,共南北两座,皆高逾屋顶,双墩集之得名由此……,从所发现之残砖花纹考之,当系汉魏间物,或在秦汉以前亦未可知。”说明双墩集具有悠久的历史。辛亥革命时合肥三烈士之一的吴旸谷墓在镇南黑树棵。
1968年5月滁河干渠通水,自此往西,可通行轮驳船至六安县横排头,成为沟通铁路沿线与皖西山区的物资交流捷径。省于1970年4月,在此建双墩港,兴建了铁路专用线和合双公路,组织水陆联运,使原来的农村小集,一跃而为长丰县南部重镇。到1985年,镇上拥有米厂、油厂、轧花厂、农机修造厂等国、合企业和服装厂、砖瓦厂、副食品加工厂等乡镇企业近30家;有粮站、食品站、供销社等国、合商业各一家,个体商业80多户;有完全中学、农业中学、小学、医院、文化分馆、影剧院各一所。与合肥联营的双墩服装厂,产品远销日本和香港地区。
六、杨公集
位于县境西北部、长寿公路线上,东距县城20公里(公路),西距寿县城20公里(公路),北距淮南市10公里(大道)。为中共杨公区委和杨公区公所驻地。集镇占地面积0.18平方公里,人口114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00人。
杨公集周围杨姓居多,集上旧有一座杨公庙,因以得名。这里古代为楚后期郢都寿春的东郊,《越绝书》谓:“寿春东凫陵坑诸王侯所葬。”本世纪30年代在集南5公里的朱集附近,发掘出楚幽王墓(离散古堆),出土大批楚器;建县后在集附近发掘出九座楚贵族墓,出土一批文物。附近汤王庙小学,是县境创办最早的小学堂之一。20年代中期,共产党员王影怀在汤王庙小学建立党小组;抗日战争期间,杨效椿、樊平等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杨公庙”战斗。
杨公集周围地瘠民穷,原是县内有名的“西伯(北)利亚”。长(丰)寿(县)公路(在曹庵到大孤堆之间与合淮公路重合)和杨(公)孙(庙)支线公路相继通车,这里成为县西北的公路交通要冲。朱集电灌站建成通水后,杨公集周围变成重要的粮棉产区,杨公集也成为县西北重要集镇。到1985年,集上拥有轧花厂、农具厂、砖瓦厂、米厂、油厂、副食品加工厂等国、合、乡镇企业19家;粮站、食品站、供销社各一家,个体商业50多户;有中学、小学、医院、文化分馆、影剧院各一所。
七、孔店
位于县境北部,水张铁路线上,古代水利建筑蔡城塘岸边。南距县城15公里(铁路),北距淮南市九龙岗10公里(铁路)。为中共蔡城塘区委和蔡城塘区公所驻地。集镇占地面积0.07平方公里,人口4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7人。
孔店原是寿(州)定(远)古道上的递铺,清光绪年间,这里驻有铺司一名、铺兵一名。其北侧蔡城塘,建年失考,为县境内最早的水利设施。到1985年,这里设有中央、省、县三级投资兴建的蔡城塘鱼场;还有电灌站、粮油加工厂、农具社、拖拉机站、粮站、食品站、供销社各一家,乡镇企业15家,个体商业19户;中学、小学、卫生院、文化分馆各一所。
八、庄墓桥集
位于合淮公路中段,沿河南岸,东北距县城28公里(公路),南距合肥市69公里(公路)。为庄墓乡政府驻地。集镇占地面积0.38平方公里,人口308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8人。
庄墓桥集之名称,明嘉靖《寿州志》称“庄家桥集”;清乾隆《寿州志》称“庄木桥集”;唯清光绪《寿州志》谓:桥侧有“大冢岿然”,并出土楚砖,断为楚庄王墓,称庄墓桥。县人对此素有疑议。据考证,楚庄王墓在湖北省江陵县境。如果认为大冢系楚顷襄王夫人庄氏墓(考烈王迁都寿春,母死葬此)称“庄墓桥”尚可,但旧志书无此记载。根据庄墓桥附近原有庄姓聚居,按明代称“庄家桥集”较符合史实。
此地处于沿河入淝的下游,历有舟楫之利,曾为发达的农副产品集散市场。到1985年,公路交通也很便利,东北到县城,北到淮南市,西到寿县,南到合肥市都有班车经过,水陆称便,仍不失为县内的重要集镇。集北有电灌站、轧花厂,集上有农具厂、粮站、食品站、供销社、中学、小学、医院、文化站、影剧院等各一家,乡镇企业19家,个体商贩128户。1985年8月15日《安徽日报》用头版栏目,以《他们是农村的未来》为题,发表长篇通讯,详细介绍和高度评价了庄墓职业中学。
上一篇:第三节 县城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