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肥西县志》编纂工作始于1982年,完成于1993年,历时10余年,诚属不易。
1982年5月,中共肥西县委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决定成立肥西县地方志编纂领导组,下设办公室。8月,县志办调入2人:汪自恒任副主任(后兼总编),黄胜田任秘书。9月,两人去滁县参加省地方志业务研究会,马骐大学毕业调入任编辑。11月,县地方志领导组改为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2月,马骐随六安地区志办组织的考察组去江苏如东、常熟县学习修志经验。1983年2月,县委召开县直机关负责人会议,布置修志工作;印发本县修志工作规划和《肥西县志》篇目(初稿)。4~6月,县直各单位建立修志领导组和编写组;县志办举办2期有70多人参加的修志人员培训班。修志工作开始在全县开展起来。
1984年初机构改革,县地方志办公室划属政府序列,定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由于县直机关人员变动较大,修志工作一度停滞。3月3日,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切实搞好编志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做好修志工作,“人员、经费、办公条件”三落实。4月24日,县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作出《关于编写肥西县志的决议》。6月12日,新调整的县地方志编委会召开会议,听取县志办工作汇报,研究修志工作存在问题。8至9月,县地方志编委会分3次召开县直单位负责人会议,部署修志工作。年底,董晓梅调入任打字员。1985年4月,县长办公会议听取县志办工作汇报,研究贯彻省第二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的意见,并发了会议纪要。7月,县志办以2天时间举办第三期专业志编写人员培训班,有48人参加学习。1986年6月,马骐任副总编,8月任副主任。7月和9月,县志办分别召开《交通志》和《水利志》稿研讨会,促进修志工作,提高业务水平。以后,县政府和县地方志编委会多次开会,研究、检查修志工作。
从1983年至1990年,县直大多数单位建立了修志机构(但不少单位干干停停),先后完成一批部门志、专业志稿和县志资料,出现了《水利志》《公安志》《文物志》《交通志》《邮电志》《工业(国营)志》等较好的稿本。县志办在人手少、经费紧的情况下,除配合县委、县政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抓组织发动和业务指导外,还进行了艰苦的资料搜集、整理、考订等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果。汪自恒同志拟定《县志》篇目并多次修改,下达了各部门志修志提纲,还查阅了地、县统计部门资料。黄胜田同志查阅了县档案馆存1948~1985年档案2000多卷,制卡6000多张,摘录各种资料百余万字,完成《大事记》初稿5万字,并为其他专志提供大量资料。马骐同志多方搜集旧志、史籍、书报等资料百余万字,制卡千余张,实地考察、采访数百(处)次,拍照片数百帧,对肥西和合肥地区的建置沿革和人物等方面几十个历史问题进行研究考证,发表史志学术论文20多篇,主编《古镇三河》和《肥西淮军人物》两本文史资料先后出版,并参加了《实用方志编纂学》和《安徽掌故》等书的编写,完成《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历史人物》等《县志》初稿10多万字。
1990年春,县委、县政府分析了修志情况,认为本县修志虽取得一些成绩,但进度不甚理想,落后于合肥市以至全省很多兄弟县,省、市志办领导多次来县检查督促,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快进度,把修志工作搞上去。县委、县政府及时研究,加强县志办领导班子建设,先后任命马骐为主任(5月23日)兼总编(8月由县地方志编委会聘任),黄胜田为副总编(8月由县地方志编委会聘任)、副主任(1991年9月),汪自恒1990年底离休后续聘为副总编。1990年5月底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结束后,县志办全体人员用3天时间认真学习会议文件,分析我县修志形势,研究贯彻省会议精神、把本县修志工作搞上去的10条意见。6月13日,县政府常务会议听取了县志办工作汇报,重点研究了修志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决定。县长周宗仁提出:“定期出志,分段安排,明确责任,确保质量”总要求;常务副县长丁常仓分管具体抓(1991年11月后由继任常务副县长罗以振分管)。会后,县委、县政府对县地方志编委会作了调整,由县长周宗仁任主任。县志办以抽、调、聘三结合形式,增加10名编辑。其中高韵柏、孙开玉、岳古鼐、孟培浩4人是参加修志多年的较优秀的部门志主笔;徐德凯、李怀伦、鲁玉宏、陆源农4人是熟悉县情、文字水平较高的老干部;吴剑声、张贞2人具有大专学历;次年10月调入的孟令荣有中专学历。8月,县地方志编委会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县政府召开全县地方志工作会议,传达省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本县修志工作。这两次会后,县志办全体编辑和总编一个一个单位跑,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指导专业志。修志工作很快全面开展起来,未动单位都动起来,已有初稿的按新的要求补充资料。县志办采取多种措施,狠抓进度和质量:(一)举办2次业务培训班,提高业务水平。(二)合理分工。编辑按特长和经历,每人分三四个专志,平均联系七八个单位,列表上墙,明确责任和要求。(三)认真审阅初稿,指导各专业志修改补充资料。对刚起步的一开始就介入,具体指导,严格把关,避免走弯路。(四)建立业务例会制度,每月一次,全体编纂人员一起总结当月进展,研究下月工作。重要问题,随时向总编提出,研究解决。(五)办好简报,及时公布各单位动态,好人好事,先进经验等。(六)直接补充资料。全体编辑从10月到1991年3月,采取“逐年普查,拾遗补缺”方法,补查了县档案馆1949~1965年档案以及统计局历年资料。总编到上海图书馆、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图书档案60多卷方言、民俗资料白手起家,实地调查采访3个月,完成资料任务。在半年多时间里,县志办直接补充资料约占全书三分之一左右,并订正大量部门志稿的讹误,使志稿内容更为翔实。(七)重新设计篇目。1991年春节期间,总编在大家集思广益基础上,拟定出《县志总纂方案》《总纂篇目》《总纂凡例》,印发各编纂人员并报县志编委和省、市志办。重点是减少层次,合理归类,突出地方特色。分、总纂时又不断调整,使志稿结构趋于合理。
1991年的《县志》分、总纂是一场攻坚战。由于部分单位未能按计划于1990年底完成资料稿,《县志》分、总纂被迫延至4月份才开始。为了抢回3个月时间,以免延误下一阶段工作,县志办全体编纂人员和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紧张快干,节假日全部放弃,带病工作成为普遍的自觉行动。例如:鲁玉宏患胆结石、高韵柏患胃癌,都忍着病痛坚持分纂,直到完成任务才住院手术,并且休息很短时间就上班;黄胜田因劳累大量吐血,经治疗血止后立即上班工作;孟培浩因煤气中毒晕倒,第二天醒来后就叫爱人搀扶着来上班;岳古鼐、孙开玉分别患较严重的颈椎病和心肌炎,都谢绝医生住院的劝告,坚持边工作边治疗。此类事例甚多,不胜枚举。总编除完成自身分纂任务和大量行政工作外,日夜奋战,见缝插针介入各编辑分纂,及时指导;灵活安排,交叉进行分总纂。县志办对编纂人员尽量做好服务,帮助排忧解难,尽最大努力解决好思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县政府在特大水灾抗洪抢险时,也没抽县志办一个人,保证了县志编纂人员集中精力搞好分总纂。终于,在上下一致努力下,于1992年春节前完成一百多万字的《县志》初稿。1992年3月至4月,县政府发动县直各单位打字,由县志办统一油印、装订,完成85套(每套10分册,125万字)《肥西县志》评议稿,于5月初分送县内外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兄弟县志办。
1992年6月11日至15日,《肥西县志》稿评议会在县城召开。应邀与会者有:省党史办主任陈硕峰(曾任中共肥西县委书记),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王鹤鸣,省古籍整理编审委员会主任吴孟复教授,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刘永生教授(肥西籍),省总工会主席卞国福(肥西籍),省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著名诗人刘祖慈(肥西籍),原中共六安地委党校校长徐永让(曾任肥西县县长),中共安徽工学院委员会统战部长谭云(曾任中共肥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省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安徽史学》主编徐川一,黄山书社副总编沙宗复(肥西籍),省社院经济所副所长程必定(肥西籍),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凌德祥,省志办业务指导处副处长张长明、编辑严希、黄玉华,合肥市副市长褚振国(前任中共肥西县委书记),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袁法群、副主任俞顶贤和顾健恒,寿县志办主任孙子连、编辑高有德,临泉县志办主任李家祥、总编李宪章,萧县志办主任许振民、副主任张盛铭,舒城县志办主任曹玉堂、编辑宣兴炳,长丰县志办主任俞沛泽,繁昌县志办副主任张世杰,庐江县志办副总编吴少勋等。肥西县参加会议的有: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朱贵甫,县长周宗仁,县委副书记丁常仓,县委常委、纪委书记解正荣,常务副县长罗以振,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邦银,副县长俞能宏,县委常委、公安局长李源,县政府办公室主任颜文传,县财政局局长吴成瑜,县地方志编委会全体委员、特约审稿人以及《县志》编纂人员和工作人员,共70多人。周宗仁县长和丁常仓副书记致开幕词和闭幕词,吴孟复教授在开幕式上即席贺诗(附后),与会代表30多人作了发言。会议中间安排半天去三河镇参观,举办了修志工作照片展览和书画联谊活动。此外,新华通讯社国内部主任张万舒(肥西籍)、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余恕诚(肥西籍)、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葛懋春(肥西籍)和肥东县志办等来信祝贺并对志稿提出评议意见。中国方志学会副秘书长欧阳发和省广播电视厅总编室主任王传寿(肥西籍)来电话祝贺并谈了对志稿的意见。6月27日,县地方志编委会又召开全体编委、特约审稿人和杨本海、卢业秉等部分老干部座谈会,对志稿作内审发言。9月4日,县志办又邀请著名方志学家、安徽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林衍经来县对《肥西县志》稿作了半天的评议。通过以上评稿,大家肯定《肥西县志》稿是一部较有特点、内容翔实、基本成功的志稿,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修改指明了方向。
评稿会后,进入紧张的修改、审定阶段。6月29日,县志办召开全体编纂人员会议,研究志稿修改办法。7月上旬,县志编辑根据各方面意见,逐条整理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开始修改明显的“硬伤”。7月22日,县志办将《肥西县志》稿修改方案打印上报省、市志办和县地方志编委。8月14日,县地方志编委会召开第十次会议,讨论通过《肥西县志》稿修改方案。9月底,修订工作基本结束。10月初,县志审稿组(特约审稿人和总编、副总编共7人)开始对《县志》修订稿轮流进行逐卷通审。11月7日,合肥市志办应县志办要求,提前进入审稿,与县志审稿组交叉进行通审。《县志》编辑按审稿意见随时修改。历时3个多月,至次年1月上旬结束通审。1993年1月8日至18日,县志办将《县志》送审稿分送县地方志编委分卷审定。1月20日,将《县志》送审稿报送省地方志办公室。3月27日,省志办审稿结束,并提出修改意见。又经《县志》总编和编辑对志稿作为时1个半月的集中修改。改定《肥西县志》为:专志35章,前有《概述》,后缀《大事记》、《附录》。地图8幅。专志下限一律到1985年底止;《大事记》、《附录》根据弥补专志下限后重要内容的需要适当下延,部分内容延至搁笔为止。5月15日,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汪世明、业务指导处处长晁文璧、副处长张长明等亲来肥西检查志稿修改情况,并与县长丁常仓以及《县志》总编、副总编共同定稿。5月17日,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下达皖志编(1993)007号文件,同意《肥西县志》公开出版。从1990年5月起,整整3年,按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加上以前的工作,历经10余年,终于修成肥西县第一部《县志》。
在10多年中,县内外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对《肥西县志》的编纂工作给予了多方面的关怀和支持。除上面提到者外,省志办主任徐则浩、副主任王亚洲和刘少英、处长欧阳发以及合肥市志办主任袁法群、副主任顾健恒等领导同志多次来肥西检查指导工作。学术界老前辈吴孟复教授对《肥西县志》十分关心,数年中给予无数次热情指导,谆谆教诲,裨益于志稿质量实非浅鲜!省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对我们查阅修志资料的同志多次热情接待,提供方便,使我们深受感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纪委、县人武部领导以及县直各单位、各区、镇、乡对修志工作高度重视、热情支持,积极配合;尤其是县档案馆、党史办、行管办等单位在资料和工作方面给我们帮助很大。县直和区镇乡先后有二百多名修志人员与我们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县内外还有很多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等各界人士对《县志》工作倾注极大热情,给我们以多方面的支持。以上这些,对《肥西县志》的问世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谨在此表示崇高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在修志10多年中,曾任县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孙道模、委员周仲南、董春长、卢成科和《县志》编辑孟培浩、鲁玉宏同志先后逝世。我们谨在此表示深切悼念!
我县为1949年初建立的新县,无旧县志可循,档案资料也不全;近3年的修志攻坚战,时间异常紧迫;加之工作条件和业务水平有限;缺漏讹误在所难免。尚祈各级领导、志界同仁、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鉴谅并不吝赐教,以便在今后修志时补正。
肥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1993年6月
附:《县志》评稿会贺诗
肥西修志,幸与评稿,即事成诗,
籍伸祝贺。录呈诸公教正
吴孟复贡稿
(一)
白首来游似返乡,巢湖浩浩大潜苍。
万间广厦青云上,一路飞车紫陌长。
到眼已无茅屋小(刘壮肃诗:“名士无妨茅屋小”,今日县中已不见茅屋);
临风更有百花香。(志言:县产花木树苗远销各省)
幼年凤落河边过,今日真宜落凤凰。(丰乐河旧时又写作凤落河)
(二)
喜共群贤聚一堂,亦如洪(亮吉)戴(震)亦如章(实斋)。
网罗浩博兼科技,考订精核酌简详。
(志稿网罗甚博,且有考订,而统计详晰,又有科技新知,为古未有)
岂止庐阳添客话,从来史笔有三长。
他年南(指江淮运河)北潮重会,第一功勋应不忘。
部门志及提供资料单位人员名录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