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名掌故
二龙街与《小辞店》民间传说,赵匡胤的父亲曾用箩筐挑着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逃荒到三河镇东杭埠河北岸一带。后来,赵匡胤、赵光义先后做皇帝,此后,人们把此地称为“二龙街”。清末民初,二龙街成为三河镇的一条繁华街道,生意兴隆,外商云集。湖北省青年商人蔡鸣凤,到三河做生意,宿在二龙街的一家饭店里,见店主胡大姐青年美貌,十分爱慕,经过追求,终于获得爱情。后来青年商人思乡,向店大姐辞行,店大姐猛听此言,心里非常难过,一再挽留,难舍难分。这些生动、有趣的新闻,传到民间艺人的耳朵里,便产生庐剧《小辞店》。
《小辞店》诞生后,在三河上演时观众非常喜欢。然而,本地士绅胡三看了《小辞店》后,勃然大怒,说剧中胡翠莲败坏门风,是给胡氏宗族脸上抹黑,责令戏班立即停演此剧。《小辞店》不敢在三河演出。1956年春,县庐剧团带着整理后的《小辞店》到三河镇上演。一时肥西、舒城、庐江三县观众争相购票,都说:《小辞店》回娘家了。
桃花城清嘉庆《合肥县志》载:“国朝赠兵部尚书龚孚肃墓,在城南桃花城。”据民间传说,宋代有个放篷鸭的人,一次把鸭竿插在此间,回村吃饭。饭后,忽见插立的鸭竿变成一株亭亭玉立的桃树,在十个枝头有九枝绽开鲜艳的桃花,唯有一枝没有开,时人信为吉兆。有歌谣曰“十枝桃花九枝开,一枝只等状元来。”于是人们在此建造桃花城。后来状元未来,城池也未筑成,但桃花城之名代代相传,沿用至今。
金牛传说很早以前,有人欲盗大蜀山之宝,在月黑风高之夜,他将三孝口处的一块红石撬开,取走开山门的钥匙,当山门打开时,一声巨响,万道霞光喷射而来,两条金灿灿的牯牛哞哞地叫着飞奔,一条向西南钻入群山之中,一条向东南潜入巢湖之中。顷刻,又是一声巨响,山门随之闭合。后来,两条金牛分别出没于大潜山南麓和巢湖西洼,故此有肥西金牛、庐江金牛之名。后人在此兴集。沿用此名。
井王店相传古代有一年,天大旱,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在这种年景下,贪官酷吏对农民的压榨有增无减,农民被“逼上梁山”,奋起反抗,但遭到镇压。一次官兵追剿至此,烧杀殆尽。唯有王氏姐妹俩,避于枯井之中,免遭杀戳,幸存性命,“井王”故此得名。后来,人们在此开设饭店和杂货店,逐渐成为农村小集镇,因名井王店。
孤山孤山座落在清平乡东部的巢湖西湖水域之中,独立山体,旁无峰峦。孤山又称姑山,与东湖的上姥山相对。神话传说:某年巢州陷而为湖,有焦姥母女登山避水。母登之山名姥山,女登之山称姑山。

(二)人物轶事
张献忠投金上派河明朝末年,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攻下舒城,改为得胜州,并以此为根据地北攻庐州。
张献忠带领军队,回军舒城,当军队走到上派河石桥时,张献忠传令:所有兵将如携带金银,一律投到桥下河水中,否则,回营中搜出,一律处死。结果,起义军兵将过桥时,都悄悄把金银投入水中。
刘铭传与毕列尔淮军初创时,刘铭传聘请法国炮兵军官毕列尔为“铭字营”顾问,教士兵掌握西洋枪炮使用方法。刘铭传在军务闲暇之时,向洋顾问学习西方近代军事和科学文化知识,了解西方军政情况,议论富国强兵之道,十分投契,遂成莫逆之交。据传说:毕列尔由于与刘铭传感情深厚,不愿回国,在太平军被镇压下去以后,随同辞官的刘铭传回到肥西居住,取名毕华清,取了中国妻子(一说毕列尔死于尹隆河之战)。毕死后葬于六安县白塔乡,墓碑书“毕大公之墓”。两边有合肥名士王尚辰楹联:“异地借才,以夷变夏真杰士;同仇敌忾,摧锋蹈阵大将军。”
石秀才巧对刘铭传刘铭传从台湾返归故乡后,在大别山中的麻埠建一个圩子居住,喜与文人来往,谈诗论文。一天,湖北的一个小秀才石超到麻埠见刘铭传,还称刘为兄。门人以为这人非同一般,急忙禀报。因为刘铭传为一等男爵,做过提督、巡抚,一般人尊称他“爵帅”、“抚台”。石超与他称兄道弟,晋见时又长揖不拜,刘铭传一问,不过是一童生,心中甚奇,想考考他的才学,脱口吟上一对联道:“持三寸贴,见一等男,童生大胆称兄弟。”石秀才略一思索,便对出下联云:“手八行书,行万里路,布衣长揖傲王侯。”
刘铭传素来个性刚直,傲视权贵,一听其联,正合己意,遂大喜,把石秀才延为上宾。
段祺瑞厚待塾师段祺瑞的老家在本县城西桥乡陶岗村,幼时曾读过几年书。段家是农民,较穷,段祺瑞常常付不起学费和伙食费,后来他去天津投军,入了武备学堂。侯老先生便把段祺瑞一块旧端砚和一张书桌扣下,抵偿所欠学费。不料这事却遭到女儿反对,说父亲看不起穷学生,与父亲争执一番。
原来,侯先生女儿比段祺瑞稍大,段喊她师姐。这位师姐见段祺瑞为人老实,平时不多话,家又贫穷,十分同情。每逢犒期,师姐都给段祺瑞另加两块肉藏于碗底。段知道是师姐额外照顾,由衷感激,亦很尊敬。她对段也就愈加同情。后来段在北京任总理,侯先生的亲友劝他去找段,得些好处。侯开始不愿去,怕段祺瑞计较往事。但后因日益穷困,顾不上面子了,便硬着头皮,包着端砚进京找段。不料,段祺瑞十分讲究师道尊严,再加上昔日对师姐的感激之情,看到老师来了,非常高兴,仍尊称他为老师,并询问师母、师姐情况。每日三餐,段都亲自陪老师吃饭。过了月余,老师要回乡,段设专席为老师饯行。请好友作陪,并奉上路费数百元。段祺瑞退位后,他的学生蒋志清(即蒋介石)派吴忠信去天津送上敬仪2万元,以后每月赠1万元给段养老。段祺瑞以其中的部分赠本家亲友,分配表上还列有:侯老师家若干元,另师姐若干元……。段死,才停寄。
张治中在丰乐镇张治中将军巢县籍,出生于本县丰乐镇,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直到18岁时才离开。他生于1890年。隔壁陈孝西老先生给他取乳名“金犬子”。张治中天资聪慧,6岁开蒙,随丰乐镇唐思安先生读私塾。老师教的课文,张一读就会,经师一点即明。张治中10岁那年,看到大王庙墙上贴一张告示,看一遍就能背诵。一日有位闯馆先生到私塾刁难唐思安老先生,提笔写一上联:“两脚奔放,走遍东南西北;”这时,唐老先生正在准备中午饭菜,款待这位闯馆先生,看到张治中来到私塾,说:“金犬子,你把桌上先生的对子联一下。”张治中看后提笔联上:“一心求学,不问春夏秋冬。”闯馆先生羞惭满面,连饭都没吃就走了。
1932年,张治中在南京军校任教育长时,在其舅父洪子远等人的陪同下,回到阔别20多年的丰乐镇,并给小学的学生做报告,勉励学生努力学习,为报效祖国作出贡献。并筹划在丰乐河上修大桥。后因战乱未果。
杨振宁与三河1957年,美籍华人杨振宁博士与李政道博士荣获“诺贝尔奖”,轰动世界。
杨振宁是合肥人,其舅舅家在三河。杨振宁于1922年生于合肥,幼时曾随母亲罗孟华来三河。青少年时,杨振宁随父在外读书。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家自北平回合肥避难,杨振宁借读于合肥庐州中学高一年级。开学不久,为避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学校迁往三河镇(约在11月上旬),杨振宁因随同到三河学习一段时间。1938年1月,杨随父去昆明西南联大。
上一篇:六、古诗文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