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座落在县城南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1984年建成。有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礼堂、仓库、食堂、职工住宅区,计5000多平方米,庭院道路已经绿化,环境幽静雅致。中心有职工15人,其中干部9人。1985年培训区乡农技干部300多人次,开设两所农技夜校,区、乡设科技询问处,解答有关问题千例,印发农技资料3万多份,促进科学种田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区、乡农业技术推广站
区农技站始建于1955年,1957年区站人员分散到乡,建乡农技站。此后区站随区的建置变化而变化,有时集中到区,有时分散到公社。区站原分管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多项业务。随着分工的变化,后期主要是农业种植。全县各区镇均有农技机构。乡(公社)农技站以自办为主,县、区辅导。1972年公社分管农业领导人兼任站长,配专职农民技术员5~7人。1977年建立县、区、社、队4级农科网,大队、生产队成立农科队、组。层层种试验田,推广良种,示范种植。1983年科技体制改革,农技干部到乡农技站充任站长、副站长,加强基层农科体系。1985年区、乡农技站有干部65人。
三、植保植检站
1964年12月建立农业病虫害测报站,站址在城北郊倪长岗,以该地为观察区。1968年扩大业务改称植保植检站。1985年迁驻县农技推广中心,有干部7人,管理并实施农业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研究病虫、杂草的发生、发展和危害规律,开展防治检疫工作。区站有植保干部。全县设有河东、南岗、城西桥、洪桥、丰乐镇、馆驿等6个乡镇和芮祠村共7个测报点。县站有检验室,备有化验、观测等仪器。植保公司经营农药、药械,1985年销售额近10万元,盈利0.5万元。
四、土壤肥料站
建立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1979年。1982年配置化验室,1985年迁农技中心。有职工12人,其中农技干部9人,进行土壤、肥料的检验和改良土壤、配方施肥的示范推广。
五、农业科学研究所
1970年成立,所址在肥光公社古埂水库旁,有试验耕地80亩,栽培试验新品种。1981年实行生产承包,繁育良种兼商品粮生产。1985年职工44人,其中农技干部10名。
六、农村能源工作站
农村能源工作原由县能源办公室管理。1984年10月成立农村能源工作站,编制3人,其中技干2人,推广省草(柴)灶、节煤炉、节能水箱等技术,辅导新建沼气池。1985年在雷麻乡推广省草灶,副县长胡蓉勉驻点领导。改灶后热效率由原14%,提高到21~24%,农户旧灶几乎全部更新,获合肥市政府改造节能二等奖。
七、种子管理站、种子公司
50年代建立种子站,隶属粮食局。1962年交农业局。1978年称种子管理站,增设种子公司。地址在县政府,良种仓库建在城郊四十埠村。站和公司根据上级提出种子生产专业化,种植地区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和统一供种的“四化一供”要求,一面引进良种销售,一面在县内建立常规种子基地6000亩,在苏小乡辅导建立杂交稻制种田300亩。1983年,区建立种子分公司,乡设供应点,扩大良种经营。1985年管理站和公司迁到县城南郊。公司设有繁育、经营两股和检验室。全系统职工36人,其中干部22人。有种子仓库9幢,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分布各区镇。有大型辐式种子精选机9台。1978~1985年年平均供种25万公斤,其中引进占30%。种子经营一般年份收支平衡,1985年盈利7340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