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行政管理
民国时期,小学由县教育科管理,中学由省管理。1949年解放后,县政府设教育科,科长方仲纯(民主人士、出身教育世家),各区设文教助理员。不久,改教育科为文教科。1955年,增设扫盲办公室。1956年,设教育局,次年改为文教局。60年代,公社设专职文教干事,区成立文教组。中学,建国后由省和专区管理,1969年以后交县管理。1970年成立教育局。1985年,全县有区(镇)文教组9个,乡(镇)专职文教干事50人。
二、校务管理
建国后,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增设副校长。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校长以下教学业务由教务处管理,设教导主任。各学科有教研组,各班有班主任老师,由教务处安排工作。中学有总务处,管理学校事务,设总务主任。学校还有共产党支部、共青团支部、少年先锋队、教育工会等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支持协助行政领导对学校进行管理。
三、经费和设备
经费民国时期,教育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极少)、地方自筹和捐献的田产收入。1936年,合肥县政府呈报省政府的《短少经费来源及数额表》载:“县拨给短(期)小(学)应须经费的十分之三,地方负担十分之七,由各联保自筹”。1949年以后,公立学校由县财政拨款;私立学校,在土地改革前,靠公学田产收入,土改后,转为公办。1949年10月,县成立以县长李岩为主任的公学款产整理委员会,区乡也设置此管理机构。县文教科聘用司租员4人专责征收学田租粮供私立学校经费开支。私立中小学,每年秋征季节,也派人接收学租。私立肥西中学,学田3400多亩,分布于聚星、焦婆等16个乡,1949年定租稻谷2473担;民办小学以生养校,或由地方自筹,国家补助小部分。1952年,民办小学转为公办,统由国家包下来,正式纳入县财政预算,当年教育经费支出28.3万元,以后逐年增长,1985年,达到656.8万元。
1952年至1985年教育经费开支情况统计表
表28—5

校舍和教学设备建国后至1979年,公办学校校舍修建费,主要由县财政拨款。但经费很少。1978年,县财政拨给中学和小学的校舍维修费分别为5.45万元和7.14万元,中、小学平均每生分别为1.1元和0.6元。1979年,中小学维修费6万元,平均每生0.4元。由于经费不足,中小学校舍年久失修,危房较多。1980年,县拨款10万元抢修危房。1981年起,中学和小学的校舍修建,采取“三结合”筹资办法解决。中学,采取国家、集体和学校三结合;小学采取集体、群众和学校三结合。1982年,全县改造危房校舍1700多间,受省表彰,并发给奖金7万元;次年,省又奖给维修费3万元。1981年至1985年,全县三结合建校共投资487万元(地方自筹281.5万元,学校出资75万元,国家补助130.5万元),新建和维修校舍6219间。1985年,全县610所中小学占地面积4406亩,校舍32.3万平方米(其中瓦房21.7万平方米);计有双人课桌50798张,平均每生0.33张;有双人条凳10659条,平均每生0.07条。
1985年中小学校舍设备情况统计表
表28—6

四、教学研究和改革
建国后,学校教学研究有集体备课、示范教学等制度,暑期举办教师研究会。1949年和1950年暑期,参加巢湖专区暑期教研会学习的教师分别为26人和50人;1951年暑期,参加县区学习的近千人;1952年,县区暑期教研会1416人,占教师总数的86%。1955年,县成立教学研究组,开展小学教研工作。次年改为教研室。为推行普通话教学,1956年8月和1958年暑假期间,举办有1200多名小学教师参加的语音培训班,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1959年暑期,举办有660人参加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数学教师培训班。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小学停止教研活动。1978年恢复教研室工作,在暑假期,分期集中教师备课,举办英语、体育等教师短期培训班。1982年后,在部分中小学进行教学改革实验。1983年,县成立教学研究会,有会员260人。1984年,县教研室创办《教学交流》刊物,至1985年出刊32期。1985年,县教研室有教研和资料工作人员10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