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广播站、台
1951年,县文教科建立收音站,配1名专职收音员,经常组织干部收听省和中央电台的重要广播和理论辅导课。1956年1月,建立县广播站,职工3人,每天早晚两次播音,转播省和中央电台新闻节目,播本县新闻和天气预报。4月,县至区乡接通广播,并利用电话线作为传输线路,电话点安上喇叭。清晨和傍晚各约1小时,电话让线给广播,乡乡通广播。上派镇架设广播专线,机关、工厂、学校大都安装广播喇叭。三河镇建立广播站,街道安装广播喇叭。1958年,各公社先后建立广播站,县城至公社、大队的广播,仍利用电话线路传输。1964年,县广播站撤销,设备封存,各公社广播站也同时撤销。1966年,恢复县广播站,各公社先后建立广播放大站。1969年5月,县成立普及农村广播网办公室,首先在董岗公社进行普网试点。此后,各公社、镇广播站陆续恢复,各地普遍架设公社至大队的广播专杆线路,要求喇叭安到农户。至1974年夏,全县农村生产队大都通了广播,架设广播线路达4480公里,安装广播小喇叭10.26万只,入户率为66%。至当年下半年,因很多线杆粗劣,农村广播线路大幅度损坏,广播也因之受阻。秋,采用上海无线电二十四厂试制载波机,县以下邮电支局和区社的电话总机上,都安装载波机,广播和电话可以同时使用,一线两用,一时称便,但至1975年夏,载波机多被雷电击毁,且酿成事故,后即停止使用载波机装置。1976年,县成立广播事业局,设业务股,负责广播机械维修、业务指导和线路维护等工作。1977年,架设县城至花岗、山南、金牛的广播水泥专杆线路49公里。1978年后,又架设县城至小庙、官亭和三河镇的两条水泥专杆线87公里。3条主干线共136公里,广播传输面为21个乡镇,占全县总乡镇的42%。1982年,乡至村的广播线路,改用水泥杆的有350.6公里。1984年,县广播事业局改为广播电视局,是年,农村除小喇叭外,安装田头高音喇叭。各地以村为点安装高音喇叭382只,入户小喇叭1.5万只。由于专杆线路长,管理维护困难。1985年1月,筹建县调频广播电台,采用调频机发射广播信号,调频发射机功率为50W,架设一座37米高的发射天线,各乡镇广播站安装调频接收机,接收无线传输信号,县广播站更名调频广播电台,当年2月17日正式开播,有38个乡镇广播站收到调频广播信号,其余12个乡受地形、地理位置的限制,经技术改进后,至年底也能收到县台信号。县台广播节目有:新闻、科技、文艺、市场信息和天气预报等。1985年,县广播电视大楼动工。同年部分乡镇筹资陆续架设乡至村的水泥杆广播专线。是年,县以下有7个区级广播管理站和51个乡镇广播站。县乡镇广播站,计有扩音机(275W)64部,调频接收机47部,录音机18部,电唱机37部,三用机26部等主要广播机具。广播系统职工共160多人。
二、电视转播台
1985年2月,本县从贵池县借一台50W电视差转机,安装建成后,能收转合肥电视台9频道节目。当年4月,县拨款3万元,购置设备建电视转播台,转播机功率为50W,架设一座37米高的发射天线,覆盖面为40平方公里,是年6月1日正式开播。除新闻报导和天气预报外,每星期二、四、六收转合肥台9频道节目,星期一、五为自办文艺节目。1985年,电视台职工9人。
家庭用电视接收机始于1970年,1981年发展到2500多台。1985年有1.5万台,占全县总户数的6.87%;其中城镇的1.3万台,占城镇总户数的79.5%。
上一篇:第八节 档案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