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仓储
建国初期,本县征集的公粮及粮食公司所储备的粮食,都是租用民房,利用庙宇、祠堂及接收公房仓库,有孙集乡吴大圩、叶大圩,袁店乡唐五房圩,金牛乡刘氏宗祠,南分路乡鸽子笼圩子,江夏乡五显庙,雷麻乡福音堂,义兴集夏大房和三河镇成德仓、积谷仓等10多处,总容量不足1000万公斤。
1951年,国家拨款在三河镇北岸河口(今丰乐区河口粮油分站)试建芦席墙,木结构瓦顶、圆筒状背亭仓10幢,容量275万公斤;同年在县城上派镇新建砖墙、小瓦顶、木板地坪、木结构基建仓4幢48间,容量100万公斤。
1953年至1960年,先后在三河、上派、官亭、小庙、花岗新建苏式仓库10幢,容量2175万公斤。同时新建砖混结构收纳仓1幢,容量160万公斤,简易仓和草仓10余幢,容量2658万公斤。
1961年至1978年,建砖混结构仓10幢,容量1985万公斤;建简易仓、草仓、土圆仓容量1685万公斤。
1979年至1985年,由于原来的祠仓、庙仓和简易草仓,使用多年,需要翻修改建,这一时期翻建和新建仓容量9507.5万公斤。到1985年底全县共建粮食仓库198幢,总面积98676平方米,总容量178495吨。其中:苏式仓13幢,15691平方米,容量25655吨,砖混结构仓133幢,63690平方米,容量121282吨;简易仓52幢,19295平方米,容量31558吨。
油罐建设起步于60年代,当时新建钢板油池2座,容量3万公斤。70年代新建1座,容量5万公斤。1979年至1985年底全县共建钢板油池、油罐38处94个,总容量3912万公斤。
粮食保管,1952年至1960年,一般以物理机械为主,化学药剂防治为辅。检验依靠感官鉴定,凭牙咬判水份,凭肉眼看杂质、虫子,凭鼻子闻粮油气味,凭手感测粮食温度。做到三天一小查,七天一大查,风雨雪天随时查,月月组织互查,检查方法按上中下三层和仓四角、中间五点。测检情况随时记入囤头卡和保管折,既掌握数量,又掌握粮情变化。建立粮仓消毒制度,仓库空一间,即打扫消毒一间。消毒方法:墙壁、柱缝用猪血拌石灰剔、刮、补缝。粮仓装满后用药粉打防虫线,对运装器材经常洗涤、暴晒、消毒。处理不安全粮食,一般和用筛、吊筛除杂除虫;用暴晒杀虫,降低水份;用手摇风车除虫去杂。1970年以后,用氯化苦、磷化铝等化学药剂熏蒸杀虫。1975年起普遍推行低药、低氧、低温保粮的办法。对“甲”字粮和“506”粮的保管,实行专人管理,专帐记载,专仓储存。适时推陈储新,建立储备粮情况档案和帐卡。
二、调运
解放前,本县农民不论是出售粮食,还是交租、送田赋,一律都是人力肩挑和独轮车运送,沿河农民和粮商靠木帆船运输。建国初期,本县山南、花岗、丰乐等地区的粮食,先集运到沿河港口,然后装船运至三河或转运至合肥。其他地区仍用独轮车和肩挑,运至公路沿线,再用拖拉机和汽车运往各地。1958年以后,随着公路的兴修,大部分粮站均通汽车,逐渐改用拖拉机和汽车运输。农民送粮除少数肩挑外,大多数改用平板车和拖拉机。直到1975年全县粮食的移库、调出调入,都是委托交通部门车辆及拖拉机运输。1976年六安地区粮食局先后拨给本县3部汽车(1部“跃进”牌,2部“江淮”牌),计8.5吨位,县粮食局成立汽车队,由于车少,吨位小,粮油调出调入,仍靠交通部门车辆。1978年省粮食厅又拨给本县“解放”牌货车5部,计22吨位;加上原有3部,计有汽车8部,30.5吨位。汽车队实行独立核算,并实行单车核算,当年实现利润13194元。1985年车队有主货车11部,拖挂车8部,总计83吨位。10年中运输量达到166569吨,合计9586946吨公里,实现利润35.81万元。肥西县历年粮食购、销、调、存统计表
表15—1

肥西县历年食用油购、销、调、存统计表
表15—2单位:万公斤

肥西县粮食商业费用开支统计表
表15—3单位:万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