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私营商业
1949年,肥西有100多个大小集镇,5000多家商业和饮食服务业。多半是先农后商,亦农亦商。较大集镇,如三河、丰乐、新仓、山南、上派、花岗、雷麻、官亭、高刘等,无田产的商业户约占1/3以上。古镇三河在解放前,有30多个行业,千余家店铺。杂货业最多,极盛时有200多家。大店有凌宝泰茶庄、中和祥糕点店等;布店业有柳泰云、张永兴、王聚康、罗耀记、王成泰等60多家;纱布业有颜熔记、颜福记、福兴泰、永源等8家;土布业有颜泰记、王树记、俞兴泰等近百家。还有晋康、新华春、孙大生、聚丰和、徐永盛等,都是有名的大粮行、大饭馆、大药房、大染坊、大木行。资本多的数万元,一般只注册数千元。本世纪初,英美德日等外国资本通过买办汪伯威、田越尘、刘卓峰等在三河设立培林、班达、协和等蛋庄、蛋坊,通过买办徐兴源、郭文运等在三河设立美孚、德士古油栈和五洋杂货店,资金雄厚,垄断市场。1935年后,因世界局势恶化,外国资本所办的上述蛋庄、油栈、商店等相继关闭。1938年6月3日至8月29日,日军侵占期间,到处烧杀抢掠,一些大的商家逃往外地,全镇成为死市。日军退缩合肥后,各地难民避居三河,一度出现畸形繁华。1947年后,投机倒把之风盛行,物价暴涨,不少商家倒闭。
建国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方针的指导下,本县私营商业经营比较活跃。
1951年,国家对私营商业开始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对私营批发商逐步实行代替,对私营零售商逐步实行经销、代销。1952年,进行“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资财、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到1953年,私营商业批发额下降为17.8%,次年全部被取消。
1956年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束。按照多数适当安排,少数转到农业的政策,全县4948户,5605名从业人员的私营商业,有416户、474人过渡为国营和供销社营;9户15人组成2个公私合营商店;3711户、4193人组成458个合作、代销、经销店(组);357户、424人停业转农;396户、436人保持个体经营(根据1956年4月14日全县商业扩大会议宣布的有关资料填列)。
实行公私合营商店,私方财产折价交出,按月领息;实行合作、代销、经销店组,按月发给工资。
1958年,公私合营商业、合作化商业全部合并为国营商业,私营商业被取消。1961年,自发个体商贩不断出现。1962年9月12日,县供销合作社报告:全县有自发摊贩1691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个体商户停业,有的下放农村落户生产劳动。1979年以后,下放农村的商户全部收回,并妥善安置。对错划为资本家的小商、小贩,恢复其劳动者身份。
1980年后,允许私营商业发展。到1985年,个体有证商业已发展到6493户,10034人。其中:纯商业5309户,7960人,年营业额2675万元。经营较好的有肥光乡王兴业的桃花源酒家、上派镇致富楼戴永良的糖酒有限公司等。桃花源酒家1984年10月筹建,1985年11月4日开业。有三层营业楼,80名职工,成为以商场、饭店为主体的综合性企业。
知名商店简介:
中和祥杂货店在三河中街,徽州王姓、施姓2位商人创办于清光绪年间,前店后坊,以精制糕点起家。该店选料认真,制作精细,蒸炸烘炒能生产糕点数十种。中和祥的大麻饼,冰糖心、金桔干、青红丝(对丁)等配方齐全,甜香可口;浇切玉带糕,名闻遐迩,被列为三河“十大舍不得”之一,生意兴隆。加之徽州会馆也设在其内,车水马龙,热闹非凡。1938年,中和祥已是5股东生意,房屋数十间,雇工数十人。日军侵入三河时,股东们携款逃难,日军撤离后复业。建国后,在“对私改造”时成为三河镇杂业第四商店。1979年恢复原“中和祥”店号,并按传统工艺精制糕点供应市场。
吴恒隆酱园在三河中街,三间宽敞门面,走马转心式2层楼房,前店后坊。大院内有房舍数十间,大缸50多口。开业于1866年左右。生产香干、臭干、荷包干、酱油干、生腐(晒干的油炸豆腐果)等,驰名远近。尤其是虾米卤干,用上等酱油浸煮,有海鲜之香。三河流传“吴恒隆虾米干香飘大门外”,为“十大舍不得”之一。该酱园还自产自销白酒,名曰“满盅花”。芳香浓郁,清冽适口。约在1931年后,吴恒隆老板过世,小老板都是呆子,与罗姓合营,聘任1位洪大管事,总揽大权,雇工约30人。至解放前夕已衰败解体,徒留其名。
凌宝泰茶庄在三河中街,独资经营。3间门面,仓库面积约400平方米,中有金碧辉煌的走马转心楼,是以经营茶叶为主的百年老店。该庄经营茶叶非常讲究,每年春天,派店员进山采购内山茶,运回后再精加工。将漂叶、梗棒、碎沫及其它杂质剔除,分级烘烤,密封保管,分档销售。出汁快,色香味俱佳。凌宝泰茶庄在1935年前后最盛,长期雇用10多人。建国后加入合作商店。
颜熔记纱布庄在三河中街,店主颜敬之是纱业同业公会主席。注册1万元,雇用7人,先期批发,后期批零兼营。当时三河有纺织业80多家,仅木织布机就约有2800张,纱业走俏。他又利用三河米商在无锡、上海等地卖米,款汇上海1个名叫杜荣甫的人,再由杜出据到三河“颜熔记”取款的办法,从上海大批进货。几年之间就成为三河商家首户。抗日战争开始,颜往后方逃难,将7万元资金汇到重庆,人到后银行不给整取。今天给一点,过几天再给一点。由于物价飞涨,待到抗战末期,颜的资本已所剩无几。辗转还乡,重操旧业。颜家经营有方,二、三年后,又重新复苏。至1948年,因民国政府“819”限价,存货被勒令卖光,货币急剧贬值,等于收回一堆废纸。颜熔记从此一蹶不振。
周春和药号在三河镇东街,门面2间,坐北朝南。周家祖籍河南,后移居江苏溧水,祖上是镖行出身,因一次保镖出了岔子,本地无法居住,便出外谋生。先投奔桐城1位师兄弟,后于1749年来三河落脚,摆个摊子,给人治跌打损伤,兼卖膏药,聊以糊口。此后逐渐发展成为自制丸散膏丹的大店铺。周家鼎盛时期,在南街、北街都有店面,称“南春和”、“北春和”。后来南春和的对面新开孙大生药号,自动让出,与北春和合并。周春和的饮片、丸散、膏丹等信誉卓著,生意越做越大。除门面外,后面还有好几进屋子,是储藏和加工药品的地方,形成前店后坊。周家传至解放时,已是第8代。1956年私营工商业改造时,参加中医联合诊所,后来并入三河医院。
附:1948年三河“819”限价概况
1948年8月19日,政府实行限价。公布限价令的前1日,中央银行通知银钱业停业1天,整理帐目,各帐户均需结算出总数,以备查帐。翌日,公布以300万元法币折成金圆券1元,所有法币停止使用。法币必须向中央银行兑换金圆券。所有欠户也以法币折成金圆券收付,不足元者以角分计,尾数四舍五入。各业商品均以前1日的价格为标准,不得涨价或拒售。同时设“特刑庭”,违者以刑事论处。特刑庭初成立时不拜客,不赴宴,摆出一副铁面无私的架式,并放出要“借人头来平物价”的空气。
合肥县政府以刘申甫为队长,派17名经济警察来三河,督察三河“819”限价的执行。他们到达三河后,按事先排好的商号名单,借检查限价执行情况为名,敲榨勒索。到三河的第三天,将富商陈浩然家实行武装封锁,声称陈浩然抬高物价,囤积居奇,破坏中央“819”限价的实施,必须严惩不贷,立即逮捕。其实陈浩然已事先闻风躲藏别处。为了消灾避祸,只得托人疏通说情,几经讨价还价,终于付给300元金圆券了事。合肥县“特刑庭”闻知此事红了眼,也下传票拘审陈浩然。陈只得再次托人到合肥疏通说情,结果又给600元金圆券才了事。
“819”限价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各地商业的打击十分沉重,许多商家纷纷倒闭。未倒闭者也是提心吊胆,一日数惊,抢购之风反而愈演愈烈,政府不得不解除限价禁令。
二、公私合营商业
1956年,三河镇有9户15人组成2个公私合营商店,由国营对口专业公司统一领导。同时,相应地成立由公方、私方、职工等人员组成店务委员会,进行清产核资折价入股。
三河立新棉布商店原隶属纺织品公司,1957年5月,改属百货公司。该店由“孙义兴”店主孙直如和“汪蔚记”店主汪蔚莼2家私营布店组成。有门面3间,职员5人,私方流动资金1670元,固定资金1309元,合计股金2979元。年销售额约4万元,利润约4000元。1961年至1963年略有亏损。1963年开始增加部分代销业务,才扭亏转盈。
三河新光百货商店隶属百货公司,由刘汉生、汪念奇、吕承之、陈映仁、金新玉、鲍玉傲、向先应等7户私营百货业组成。职员10人,私方流动资金1934元,固定资金1298元,合计股金3232元。分1个钢笔摊和合众、同仁、金新泰3个商店经营。年销售额约8万元,利润约5000元,未出现过亏损。
1966年“文化大革命”,2个公私合营商店被并入三河百货分销处,停止付息。1978年落实政策时,扣发的私股定息如数补发给私方。
三、集体商业
合作商店1956年“对私改造”后,全县有3711户,4193人,组成458个合作、代销、经销店(组)。这些合作、代销、经销店(组),除三河镇的百货、烟酒、医药等8个核算单位,57个自然门点,195名从业人员,按行业由归口国营公司领导外,其余全部归口供销合作社领导。
1958年后,合作店组升级过渡,全部并入国营商业,县以下合作店组与国营、供销社商业同属人民公社商业科。
1961年12月,国、合商业分开后,小商贩重新分行业纳入合作店组。上派城关对原过渡的部分行业和人员,同时由供销合作社和饮食服务公司退回集体,成立城关镇集体商业办公室,由商业局、供销社各抽1名干部办公,增设门点,加强领导,合作商业又得到巩固和发展。到1962年,共有合作店(组)281个,489个门点,3400人。
1965年,限制合作店(组)发展、“冒尖”,收回大商品,挤出小商品,扩大现金代销。1966年“文化大革命”,合作商业一度陷入瘫痪。12月,将廿埠、五十埠、义城合作商店和合巢旅社、小庙新华合作饭店,转为供销社商业。1969年,处理一批退职保养和落户农村。
1979年后,落实政策,对因整顿、撤销合作店(组)退职和下放农村的职工,收回重新安排就业。对核算单位过大的店(组),划小划细,全面推广经营承包制。1985年,全县共有合作商业500个,从业人员2856人。其中归口商业局的有18个,331人。县城有:百货代销店30人,五金代销店12人,烟酒业一店9人,烟酒业二店9人,山杂业商店17人,丰华百货一店7人,丰华百货二店7人,丰华百货三店4人,贸易货栈18人;大众饭店10人,临河饭店29人;光明旅社20人,新华旅社28人,大众理发店20人,光明照相馆21人,钟表修理店4人。三河镇有:三河百货业商店56人,烟酒业商店30人。
知青商店1979年,县劳动就业办公室成立,开始组织各种形式的知青商店和饮食服务业。到1985年底,已建知青商业68家,饮食服务业22家。基本上都能保本自给,略有盈余。
四、供销合作商业
供销合作商业始于1934年,民国政府以收回的农赈贷款,移充合作基金,创办信用、利用、供给、运输合作社和兼营合作社(一合作社兼有数种合作社之工作)。据赵世昌《合肥租佃制调查》:其中第十区(现为本县三河镇、丰乐区和花岗区、上派区各一部),1935年已办社13个,其中兼营合作社3个,经营日用工业品、土特产品和实物储押等业务。这些合作社,多为乡绅把持,不久解体。
1950年3月,县委令胡永富创建县直机关供销社并任副经理。7月15日,在县直机关供销社的基础上,成立肥西县供销合作总社。9月10日,三河供销合作社成立。至年末,又有长镇、江夏、乐平3个基层社建立。合计有社员819人。
1951年,基层社发展迅速,高刘、上派、山南、义兴、蒋岗、程店、丰乐、晓星、北分路、聚星等10个社相继成立,乐平社并入上派社。1953年,农村先按村、乡建社,后改按区、镇建社,全县调整为15个基层社,44个分销站。
1954年6月19日,县社召开第一届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县总社改为肥西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确定供销社为集体所有制性质和实行股金分红等制度。11月1日,县联社又改称肥西县供销合作社。全县18个基层社均兼办邮政代办所,还有上派、花岗、官亭、长镇、山南、丰乐、北分路、雷麻等8个社兼办信用部。年末共有干部355人,雇用人员807人,勤杂人员111人,合计1273人。
1953年至1955年,国、合三次城乡地区分工和商品经营分工后,土特产品收购和农村人民生产、生活物资供应由供销社经营。供销社成了农村商业的主体。1955年末,社员发展到13182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7%。1955年3月13日,1956年5月27日,县社召开一届二次、三次社员代表大会。嗣后,社员代表大会一度停开。1956年,全县供销社系统有485名雇用人员转为国家干部。
1957年,以区镇建社,全县调整为上派、花岗、烟墩、官亭、高刘、岗集、山南、三河和三河镇等9个基层社,52个供销站,136个供销部,8个批发站,1个土产采购站和2个加工厂。
1958年6月,供销社过渡为国营,基层社转为农村人民公社商业科,纳入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社员股金196924元全部被挪做地方工业投资。1961年10月1日,又实行国、合分家,恢复供销合作社集体性质。
1962年3月26日,县社召开第二届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恢复理、监事会。是年,清股135747元,占原股68.9%,扩股152682元。
1971年1月,供销社再次与国营商业合并,直至1976年4月,再从国营商业中分出,恢复独立建制。1983年9月,县供销社召开第三届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1984年,全面实行体制改革,基层社恢复合作商业性质,县供销社改为基层社的联合社。
1985年末。县联社下辖土产、食品、农资、棉麻等4个公司和1个贸易货栈,7个区供销办事处,三河、上派2个镇供销社,50个乡供销社,合计共有经营和管理机构592个,干部职工2408人,固定资产979.9万元,自有流动资金833.4万元,商品纯销售额11411万元,商品经营利润93万元,利润净额7万元。独立核算单位71个,有14个单位亏损,亏损额37万元。其中商业企业亏损27万元。3个商办工厂年产值312万元。
专业公司简介:
土产回收公司1951年成立土产公司三河办事处,有干部职工28人。1953年元月15日撤销。1965年3月,改县供销社供销经理部为“安徽省土产杂品公司肥西县公司”,内设人秘、计财、生产资料、土产日杂4个职能股,有干部职工24人。1977年8月19日,易名土产外贸公司,增设外贸、废旧物资回收2个股。1980年6月,土产外贸公司析出外贸与废旧物资回收,成立肥西县茶畜外贸公司。1982年5月,撤销茶畜外贸公司,建立对外贸易局、对外贸易公司。土产公司接收废旧物资回收业务,易名土产回收公司。至1985年末,公司内设人事、计财2个股和综合贸易、农副产品、土产日杂、建筑器材等4个经理部及1个金属物资回收站,有经营网点12个,干部职工88人,固定资产62.7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15万元,年销售额364万元,实现利润0.8万元。
棉麻公司1966年4月,在县土产杂品公司内设棉麻经理部。是年7月,招收棉麻合同工330人。1972年9月建棉麻公司。1974年3月,在三上路北侧建棉麻仓库10间,计475平方米。1985年,公司内设棉花经营、麻类经营和计财3个股,有干部职工25人。自有流动资金7万元,固定资产13.5万元。
农业生产资料公司1969年11月,从土产杂品公司析出农资股成立,内设人秘、业务、计财3个股,配13人;下设农资、氨水2个门市部和驻合肥转运站,有营业人员26人。1979年后开始扭亏为盈,当年获利3万元。至1985年,有干部职工61人,自有流动资金7.3万元,固定资产27.4万元。
贸易货栈1981年9月,在原土产回收公司第一贸易货栈的基础上成立,主要从事农副土特产品议购议销和地区间余缺调剂。1981年9月至1985年12月,5年实现利润分别为2.39万元、7.05万元、0.3万元、2.54万元、2.51万元。1985年底,干部职工由建栈初期的14人增加到23人。固定资产19.7万元。其中:营业用房15间,205平方米;仓库10间,350平方米;货场11739平方米。
食品公司1954年12月三河成立食品收购中心站,下设三河、丰乐、山南、花岗、官亭、南岗6个分站,有职工21人。1965年3月,增设上派、岗集2个分站。是年7月,在中心站的基础上,成立肥西县食品公司。内设人秘、业务、计财3个股。1958年4月,食品公司并入县商业局,在商业局内设副食品经理部。1959年,县以下食品、百货、供销“三合一”,属人民公社商业科。1961年10月,恢复县食品公司。至1963年,下设9个食品站,60个食品组,有职工246人,比1954年增加10.71倍。1983年,县水产公司人员并入县食品公司。1984年7月1日,县食品公司改属供销社。1985年底,有8个食品站,62个食品组,职工662人,固定资产原值86.32万元,自有流动资金23.72万元,年销售额1310万元。
五、国营商业
1949年7月13日,在原皖西第五军分区供应站的基础上,成立中国贸易公司巢湖分公司三河支公司。1950年3月,更名为中国百货公司巢湖分公司三河办事处。先后建立的还有三河盐业经销处、三河煤建经营处、三河土产公司、三河粮食公司、三河油脂公司。
1952年10月,各国营专业公司开始建立计划、统计、财会、物价等制度,取消上拨下卖资金大回笼的贸易金库制,建立经济核算制。
1953年至1955年,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商业进行三次分工,确定粮、油、烟、酒、糖等主要农产品和主要工业品,从城到乡“一条鞭”,由国营商业统一购销。同时对金属材料、机电设备、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等物资实行计划分配。
1955年至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一批私营商业转入国营商业。
1957年7月1日,成立肥西县商业局,由商业局直接领导和管理各百货分销处,建立起“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1958年6月,供销社并入商业局。1959年,县以下成立“国营商店”,归公社商业科。1961年10月恢复国营专业公司,仍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同时恢复供销社、合作商店。1971年1月,商业局与供销合作社再次合并。1976年又分开。
1979年以后,国营商业在做好主要物资采购供应的同时,发展横向经济联系,恢复和推行经理负责制,企业集体承包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1985年,国营商业有商业局、物资局、外贸局、烟草专卖局等4个系统。以及隶属县计委的医药公司、县经委的农机公司、县林业局的木材公司等。共有各种经营、管理机构201个,干部职工2399人,固定资产净值1367万元,商品纯销售额14127万元,商品经营利润565万元,利润净额342万元。
肥西县商业局系统经济效益情况表
表14—1总(金)额单位:万元

专业公司简介:
百货公司1949年7月,在皖西第五军分区供应站基础上,成立中国贸易公司巢湖分公司三河支公司,设批发、零售门市部各一个,有干部职工16人。其中:行管干部4人,批发部5人,零售门市部7人。1950年2月,三河贸易支公司更名中国百货公司巢湖分公司三河办事处。1952年3月称三河百货商店。6月,改称中国百货公司安徽省三河支公司。1953年,始称中国百货公司安徽省肥西县公司。是年,卷烟批发业务转交专酿专卖处。1957年6月17日,纺织品公司、煤建经营处、医药经营处等专业单位并归百货公司。是年6月,百货公司与商业科合并办公,同时对有300人口以上的中小集镇,其工业品零售网点,一律划归百货分销处经营,共接受基层供销合作社零售部、分销站53处,职工449人,并在烟墩、岗集增设最后2个百货分销处。至此,在全县范围内共设9个百货批发分销处,55个工业品综合零售网点。1957年7月1日,肥西县商业局成立,代替商业科和百货公司,实行“政企合一”,下属9个百货分销处和驻合肥转运站不变,公司管理机构暂时消失。1959年,各百货分销处改为“国营商店”,实行二放(体制下放、权限下放)、三统(人员、资金由公社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一包(财政包干),商业局只有业务监督权。
1961年10月后,恢复县百货公司,恢复原设各区镇百货分销处,撤销各人民公社“国营商店”,归还原属供销合作社的53个工业品零售网点及人员。1962年至1964年6月,先后撤销各区百货分销处和驻合肥转运站,县百货公司下属经营机构仅有上派城关商店及三河百货分销处2个批零网点。1969年2月,百货公司与糖业烟酒公司、石油煤建公司合并成立工业品购销管理站。1969年9月,恢复各专业公司,糖业烟酒公司并入百货公司。1979年5月,恢复糖业烟酒公司,同时析出“五交化”业务,成立县五金交电化工公司。1985年底,县百货公司共有职工228人,流动资金683.7万元,商品资金占用643.5万元,年商品销售总额1772.2万元,实现利润35.4万元。
糖业烟酒公司1950年成立肥西县酒类专卖事业管理处,设上派、三河2个批发部。1953年4月建肥西县专卖事业管理所。5月成立中国专卖事业公司安徽省公司肥西县批发部。7月,百货公司将卷烟经营业务移交专卖,改称县烟酒专卖事业管理处。1954年,管理处改称中国专卖事业公司安徽省肥西县公司。同时成立中国专卖事业安徽省肥西县管理处,一个机构两面招牌。三河酒厂也由工商税务局划归专卖公司领导。上派、三河2个批发部扩大为分销处,增设丰乐、花岗、山南、官亭、雷麻、岗集等7个专卖分销处。1955年2月,撤销高刘、廿埠、火龙地三十岗3个专卖推销组,先后将7个分销处并归百货分销处,烟酒专卖机构只剩上派、三河2处。1956年9月,与百货分销处合并的7个烟酒专卖分销处重新恢复,1957年6月,刚恢复起来的7个分销处又一次并入百货。县专卖公司与三河酒厂合并办公,专卖机构脱离商业划归工业局。1958年7月,县烟酒专卖公司与酒厂分开,由三河迁回上派镇。至1962年8月,由工业局改属商业局领导,糖业糕点经营业务由百货公司移交专卖公司,始称:肥西县糖业烟酒公司。同时恢复山南、小庙、官亭3个分销处,后又分别于1963年6月、1964年6月先后撤销。1964年7月,在上派、三河2地分别设零售部。1965年,工农业生产恢复正常,先后又在花岗、山南、丰乐、小庙、官亭、义城建立6个糖业烟酒分销处。1969年初,新建的6个糖业烟酒分销处又全部撤销,公司及上派、三河2个分销处全部并给百货公司,统称肥西县百货供应站。1979年5月1日,恢复县糖业烟酒公司。上派糖业烟酒批零业务直属公司管理核算,三河分销处由半核算报帐制改为独立核算。是年,公司完成商品销售额982.6万元,利润45.8万元。1982年,增设山南、花岗、官亭、小庙、高刘等5个糖业烟酒分销处。1983年4月,析出卷烟批发业务,成立县烟草公司。至此,糖业烟酒公司的烟、酒、糖3大类批发商品,划走1类,放开1类,只剩下食糖1类。1984年6月,县内国营商业只限于上派、三河2地,花岗、山南、官亭、小庙、高刘5个糖业烟酒分销处全部撤销。1985年,全公司共有干部职工109人,商品销售额580.7万元,利润总额3.4万元。
石油公司1961年成立县煤业建筑器材公司,主营煤炭,兼营煤油、润滑油。1963年,柴油由水电局划归煤建公司代销。1972年1月,长岗头油库建成,总投资29.22万元,占地4600平方米,储油能力1400立方米。1979年9月,石油与煤炭划分经营,始建县石油公司,隶属县商业局。1982年,上派桥北加油站建成。1984年小庙柴油加油站建成。投资25万元,年吞吐能力可达2000吨。1985年8月,更名为安徽省石油公司肥西县支公司。年末,除站、库外,公司下设2个零售门市部,三河、小庙2个经营处,共有干部职工102人,商品销售总额621.3万元,实现利润25万元。
五交化公司1979年5月成立,下设批发部、零售门市部和驻合肥转运站,干部职工41人,当年商品销售总额301.4万元,实现利润8.4万元。1980年,增设城关第二零售门市部。1982年4月,设三河分销处。1984年,将城关家电修理服务部扩建为第三零售门市部。1985年,全公司有干部职工74人,商品销售总额667.9万元,利润16.2万元。
盐业公司1950年4月,中国盐业公司安徽省分公司合肥支公司在三河设分销处。10月,更名办事处。有职工8人,17间仓库,容积2248立方米。1953年3月撤销,人财物一船装回合肥,盐务交供销社经营。1962年9月,成立肥西县盐业经营处,隶属商业局,在三河设盐业批发点。1964年7月4日撤销。1976年1月,为解决城关居民“吃菜难”,成立肥西县蔬菜公司,在古埂塘建蔬菜队,主营蔬菜,辅以食盐、调味品。1977年10月,易名肥西县盐业蔬菜公司。1978年,又建李圩、孙店2个蔬菜队。至此共有菜地226亩,年产蔬菜约200万斤。1980年6月,蔬菜由菜农自产自销,蔬菜门点撤销。公司始更名肥西县盐业公司。1985年,公司有干部职工34人,年销售额179.5万元,利润5.1万元。
饮食服务公司1961年11月,原上派城关合作饭店、旅店、浴池、理发店、洗染店等行业已过渡到上派城关供销合作社,改为大众食堂、大众理发店、人民浴池、大众洗染店等单位,全部交给新成立的城关饮食服务经理部。县商业局拨给流动资金4万元,接收自然门点8个。其中:饭店3个,36名职工;浴池1个、理发店3个、洗染店1个,65名职工。浴池座位218个,理发店座位20张,共有固定资产5.38万元。1962年1月,经理部改称肥西县饮食服务公司。1969年10月,改名为肥西县饮食服务站。1970年6月,恢复公司原名至今。1984年,公司内部分成饮食服务经理部、土产建材经理部、农副产品经理部。对外挂称公司,各自核算,自负盈亏。1985年,全公司有干部职工110人。其中已离退休55人,占50%。年营业额47.4万元,利润1.5万元。
肥西县饮食服务公司经营情况表
表14—2单位:万元

燃料公司1950年4月,成立煤建总公司皖北分公司三河经营处。1956年1月,煤建经营处并入百货公司。1960年8月,经营处划归供销社领导。1961年成立县煤业建筑器材公司,主营煤炭,兼营煤油、润滑油。1979年9月,煤炭与石油划分经营,成立县燃料公司,隶属县物资局。同时设三河燃料分销处和三河、上派2个煤场。1983年1月,上派增设城关煤场。1985年,全公司共有职工54人,固定资产50.5万元。煤场面积3100平方米,年销售煤炭65433吨。其中内设蛋球煤机2台,蜂窝煤机6台,车间1837平方米,年生产成形煤16075吨。
烟草公司1983年4月,糖业烟酒公司划分为糖业烟酒和烟草两部分,始建县烟草专卖局和县烟草公司,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是年销售额668万元,利润15万元;1984年销售额1091万元,利润29万元。1985年销售额上升到1109万元,利润33万元,分别比1984年增加1.7%和13.8%。销售量11815箱,比1984年12158箱,下降2.9%。有职工25人,固定资产13万元,自有流动资金7万元。有批发部1个,零售门市部2个。另外,全县有专营、兼营卷烟的商户2134家。
医药公司1954年,成立县医药经营处。1956年8月,划出中药材成立县药材经营处,隶属卫生科,对六安药材站实行报帐制。同时接收供销社系统经营的中药材业务。西药并归百货公司经营,直属合肥市医药公司,实行报帐制。1958年,三河合作医药商店30人和官亭代购代销店2人过渡给药材经营处,随设三河分销处和官亭分销处。1959年,药材经营处改为中国药材公司安徽省肥西县公司,增设山南、岗集、花岗、义城、小庙5个分销处。同时接收三河、官亭、上派等各百货公司分销处所经营的西药部分。1961年,县药材公司改称县医药公司,隶属商业局。至1964年,职工人数增加到49人。1969年2月,县医药公司与卫生科、县保健所、县防疫站、县医院5家合并,称人民健康防治站,上派2个医药门市部与县医院药房合并,医院设门市部对外零售。公司仅留3人办公,其余人员下放到四合农场劳动。1970年6月,恢复县医药公司,隶属商业局。1983年改属县计划委员会迄今。1985年,全公司共有7处中西药批发和中药材收购点,9个中西药零售门市部。仓库面积1575平方米,门市部面积750平方米。有干部职工115人,固定资产净值24万元,自有流动资金2万元。经营品种2000多种,年销售额481万元,利润13.6万元。
农业机械公司1969年11月,在县拖拉机站、县水利局农排股的基础上成立县农机供应站。1971年改名县农机供应管理站。是年有干部职工19人,进货额65.3万元,销售额68.37万元,亏损1.1万元,次年开始盈余。1973年,设花岗、小庙2个农机供应点。1974年,公司营业办公楼建成使用。是年进货额89.7万元,销货额91.82万元,亏损额达2.97万元。1975年至1979年,连续4年盈余,合计只盈余1.69万元。在此期间,坐落在四十埠村的40间计1400平方米的仓库和部分宿舍先后建成使用。1979年至1981年,旧农机大量外流,各区供应点全部撤销,连续3年亏损,亏损总额达4.39万元。1981年,经营与管理分开,始建县农业机械公司,隶属县经委。1982年略有盈余。1983年,淘汰报废一批低劣过时产品,33万元的流动资金冲销后所剩不到10万元。1984年,各区供应点全部恢复。1985年,撤销业务股,组成农机具、农机配件、汽车配件3个业务承包组,年进货总额达121.72万元,年销售总额达121.35万元,盈利3.74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自经营农机业务以来,15年中有10年盈余,盈余总额8.32万元;5年亏损,亏损总额8.46万元。1985年有干部职工28人,固定资产净值6万元,流动资金15万元。
木材公司1955年设三河木材分销处,占地2万平方米(现三河中学校址),有职工8人。1958年,三河木材分销处迁至县城上派河南岸王小郢,改建为县木材公司。1958年,因大办钢铁和兴修淠河,木材供需量猛增,县木材公司在山南、官亭、三河设3个木材收购站,每站三、四人。1962年反“五风”时撤销。1969年2月,公司改称县生产资料供应站木材门市部。1970年6月恢复公司。因管理混乱,次年出现第一次亏损。继后从1974年开始连续5年亏损,亏损总额达14.37万元。1979年情况好转。1980年再次亏损2.1万元。1981年恢复经理负责制,当年盈余8.12万元。1985年,城北新货场建成使用。是年盈利17.07万元,比1981年增加1.1倍。全公司共有职工38人,其中干部5人,技术人员3人。隶属县林业局。有固定资产原值38.03万元,净值24.8万元。内含房屋建筑2469平方米,木材加工厂中型带锯机成套设备2台。新老2个货场,分别占地17709平方米和19181平方米。
肥西县木材公司主要年份经营情况统计表
表14—3

外贸公司建国后,粮食公司、土产公司、供销社等商业单位直接组织货源调拨给上海口岸公司出口。1961年7月成立安徽省外贸公司六安支公司肥西县对外贸易小组,但只负责监督检查,不办理具体业务。1971年对外贸易小组撤销,县土产公司内设外贸股,只经营土畜产品。1980年6月成立县茶畜外贸公司,隶属县供销社。1982年5月成立县对外贸易局和县对外贸易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1985年底,共有职工75人,固定资产净值33.99万元,商品纯销售额1109万元,利润33万元。
水产公司1963年2月成立县水产供销公司,配7人。公司驻塘西村(现为合肥市郊区),下设塘西、施口、陈家户3个收购组。1964年增设上派、三河2个水产门市部。次年又增设仓拐收购组和船上流动收购组。1966年4月,并入县食品公司,实行一块牌子两本帐。1968年6月,取消水产部分单独核算制,下属机构分别并入所在地食品站。1979年恢复县水产公司,下设陈家户收购组。1983年县水产公司撤销,人员全部并给县食品公司。
物资局1963年初,县成立清仓办公室,对“大跃进”中办起来的“下马”单位剩余物资进行清理。2月5日,在县清仓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物资管理局,配8人,下设业务股和生产资料服务部。同时将县木材公司归属县物资局领导,1965年又划出。物资局的设立,原为专管计划物资调拨供应。1969年2月物资局与土产杂品公司、煤建公司、木材公司、新华木器社、竹器社、手管局和供销社生产资料部分,合并成立生产资料供应站。1970年6月恢复物资局。1979年县燃料公司成立后,隶属县物资局。1980年7月,恢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断的生产资料服务部业务,易名生产资料公司。1983年3月,随着计划调拨型转向开放型经营,将化建、金属、机电3个专业股,改建为化工建材、金属材料、机电设备3个股级公司,实行局和公司2级核算。1985年全局(不含燃料公司)共有干部职工64人,固定资产34.4万元。
肥西县物资局主要年份经营情况统计表
表14—4金额:万元

物资局下设专业机构:
生产资料公司:1963年成立县物资局时内设生产资料服务部,负责“四代一调”,即代购、代销、代运、代加工和市场调节,为积压物资单位倒出资金,帮助生产需要单位弥补物资缺口。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中断。3年共为20多个单位调剂冷降机、柴油机、搪缸机、钻床、电动机、磨粉机、平板车胎等重要物资20多种,总值18.32万元,按1%收取管理费1832元。1980年7月,恢复生产资料服务业务,易名生产资料公司,人员编制、业务收入属机电股。1983年物资局实行分股核算时脱离机电股,单独核算。随着市场开放,各单位余缺物资可以自行解决,生产资料公司业务逐步由“四代一调”走上自购自销。1985年,有职工6人,销售额90万元,利润6000元。
化工建材公司:1983年3月成立,经营的主要产品有橡胶和橡胶制品,如轮胎、水管、三角带、传动带、运输带等;有机和无机化工产品,如硫酸、冰醋酸、纯碱、烧碱、雷管、炸药、氯酸钾、电石以及水泥、玻璃、沥青、石棉制品、聚氯乙烯等。1985年有职工12人,年销售额144万元,利润2.56万元。
机电设备公司:1983年3月成立,主要经营国家统一分配的一二类机电产品,如各种汽车、各种机床、工业泵、风机、电动机、变压器以及工业轴承、裸铝线、布电线、高低压电器设备元件等。1985年末,有职工12人,年销售额336万元,利润3.3万元。
金属材料公司:1983年3月成立,主要经营黑色金属,包括各种型号的圆钢、方钢、角钢、扁钢、槽钢、钢板、钢管以及生铁、焦炭等。1985年有职工12人,销售额289万元,利润2.48万元。
劳动服务公司:1985年1月成立,配4人,下辖以知青为主体的物资局供销经理部、上派煤厂日杂百货门市部、城关煤厂日杂百货门市部和三河、山南、官亭、高刘等4个物资供应站。公司除对上述单位进行管理外,还兼营部分生产资料,年销售额16.2万元,利润3643元。
县物资局大楼

肥西县1985年商业机构、人员统计表
表14—5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