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肥西岗区易旱,圩区易涝,旱涝灾害几乎每年皆有。
旧时防汛抗旱,官府很少过问。群众多求神拜佛,祈天护礻右,龙王庙宇,遍及乡村。
1949年后,防汛抗旱由各级政府统一指挥。汛期5~9月,县设防汛抗旱指挥(总队)部,区、乡成立相应组织。县长或副县长任指挥,有关农业、水利、供电、商业、物资等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后逐渐成为常设的机构。1980~1985年建立防汛岗位责任制,县直单位分堤分圩包干,汛期各就各位,参加防汛,领导防汛。轻灾区、乡各自为战,重灾全县组织协作。
1950年国家在派河口设本县第一座水位站。1959年“国家站网和社队站网并举”,全县水文站发展到28座,1960年后社办站逐步为水利工程专管机构代替。1985年国家水文站有桃溪(舒城县)、上派、将军(雨)、官亭(雨)、农兴(雨)、山南(雨)、严店(雨)7座,水利局设汛期临时站有高刘、黄大塘、五十里小庙、二十埠、红石堰、磨墩、大烟墩、界河、中派、三河、丰乐等11座。有关地区的巢湖闸、龙河口水库和淠河总干渠水情,汛期由所属站向肥西发报。县内主要堤防、水库安全水位为:巢湖(巢湖闸)10.0米,丰乐河(桃溪)15.5米,派河(上派)11.0米,淠河总干渠(新民坝)47.2米,磨墩水库46.8米。
防汛抗旱机具器材,群众自筹为主,国家支援为辅。防汛树桩、草袋、稻草,以圩口为单位汛期逐户摸底,折价预借,听候集中,用后付款,不用归还。对重点湖、河堤防,自1977年起每年由县指挥部与供销社联合贮备一批草袋,以应急需,抢险木材由县统一分配调用,下九联圩、莲花圩、三十二联圩、沙滩联圩、桃溪设有防汛器材仓库。排灌机电设备、用油用电和其它计划物资,由县统一调配,优先供应。防汛抗旱费用,超过群众负担能力的部份,由国家和地方财政补给。1949~1985年国家和地方投资防汛岁修经费313.3万元,抗旱经费818.5万元,计1131.8万元。
一、抗洪纪实
1954年5~7月,全县普降大雨、暴雨,7月,上派雨量436.6毫米,为常年的2.5倍,派河水位14.50米,汛情告急,县抽调国家干部287人由县委领导8人带队进入圩区防汛,参加护堤抢险的岗圩民工由6万逐步增至10万。国家调拨木材1.9万多根,毛竹700多根,群众就地砍树6600棵,打桩护堤。7月10日,龙庵乡长程宝乾、黄小店乡副乡长王东银(支援圩区)在大龙塘圩抗洪献身。8月,江堤决口,湖水倒灌,灾情扩大,县在三河、滨湖两处组织千吨载量的抢险船只,转移灾民。县转移安置灾民计5.4万多人。灾后,及时拨发救济款、粮食、煤和衣被等,帮助修建水毁房屋。六安专区先后支援排涝柴油机47部,排涝救苗,排涝复堤。年冬,县组织30多人查勘水毁工程,作出复堤、联圩规划,次年春动员岗圩民工5万人,组织资金67万元,实施竣工,恢复生产。
1969年丰乐河大水。7月15日桃溪水位17.43米,百年罕见,沿河汛情十分紧张,三河受杭埠河洪水顶托,水位急剧上涨,街道上水,肥西、舒城、庐江三县圩区3万群众围困在三河,一时人心惶惶,秩序混乱。县革命委员会组织党政军工作队驻到三河抗洪抢险,省、地领导干部赶来指挥,解放军东海舰队、6408部队和省、地交通、物资部门先后送来抢险车船、物资支援抗洪。中国民航派出飞机在丰乐河沿线向被水围困的袁店、四合、新仓、三河等地的灾民空投食品。县组织干部、医工百余人设5个灾民接待站,转移安置灾民。
1980年7月17日暴雨中心在江淮分水岭,沿淠河总干渠日雨量171.2~196.9毫米,18日总干新民坝水位48.14米,超过设计水位0.94米;上派派河水位14.05米,合安路桥淹水深1.25米,继而巢湖水位上涨,警戒以上水位自8月2日起持续50天之久,全县先后形成总干渠、派河、巢湖三片防洪抢险区。
总干渠由县革委主任张文题指挥抢险,请示淠史杭灌区总局同意,加大总干泄洪量,降低水位,由原4处泄洪100立方米/秒,扩大到8处泄洪207立方米/秒。冒雨处理新民坝隐患,在背水坡漏水处抢做8×1×1.5米砂石倒滤,在迎水坡高程46.2米渗漏水处,加做7×2×2米的粘土铺盖,制止了漏水,总干泄洪区沿河青山、高刘、洪店三个公社冲洼淹没4万亩,高刘区委书记江传仓摸水过冲组织社队干部安全转移被水围困的群众1万多人和公私财物。
派河由县革委副主任徐自力组织区、镇、社、厂联合抗洪。18日夜,徐自力带领公安干警乘小船摸水路抢救登在树上、屋顶的群众270多人。县水泥厂抢筑了仓库防洪墙,吊高41台电动机,架高16吨水泥包装纸,减少了洪灾损失。上派区抢堵12个圩的溃口,王小圩在抢险时,群众拉下三间住房的桁条下桩堵口,争取时间,保住圩堤。
巢湖抗洪区由县革委副主任、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解正连坐阵指挥。7月30日至8月 2日连续风浪,太平土月、大兴圩、幸福圩、胡小圩、下九联圩等湖堤块石护坡多半冲塌,解正连和防汛干部民工一齐下水,战风浪翻补护坡。砌护以上铺压秸草树枝挡浪护堤。后水位上涨,险情发展,县委又加强巢湖防汛领导,在沿湖和派河下段设滨湖、刘河、莲花、下九联圩、中派、肥光等6个指挥点,由县委常委分点负责。集中力量从孤山采运块石6万多吨,加护湖堤,筹集木桩50立方米,草袋13万条,治理滑坡,补修、加高险段,沿湖大堤至9月1日最高水位11.52米,均保安全。9月2日水位停涨后,滨湖联圩内大兴圩湖堤发生管涌导致决口破堤。毗连的东安圩第三天亦破。相邻的四合圩失去屏障,东埂水位陡涨,同心涵漏水,县水利局副局长张家常眼看一圩黄稻,不堵就要被洪水吞没,腰系保险绳,钻入水下8米,先探清漏处,再用包装物堵实洞口,上堤后,全身发软,脸色苍白,但是千亩圩田得救了。
1983年7月,县委常委、公安局长方伯平按照防汛岗位责任制的分工,驻守在下九联圩,联圩内西北角的马圩,外堤1公里堤身单薄,在7月17日隔河的周冲圩漫破后,堤临大水面,风浪加重险情。如此圩不保,联圩3000亩庄稼和千百户人家就要全部覆没。24日午后,大风忽起,乌云滚滚,方伯平一见天色不好,马上带工作组登上渡盆,越河上堤,马岗群众也纷纷泅水跟上堤来。此时暴风雨已到,风助浪威,狠冲外堤,新加的子埂,低处翻水。方伯平一面指挥已来的干部民工扎在最险处挡浪,一面命令司号员鸣号告警,圩内外1000多人奔来,大家身披草袋结成人墙抗洪护堤。风浪被战胜了,堤埂受到大破坏,水位涨至12.0米,接近子埂高程,危险依然存在。全圩再动员,集中民工1000人,木桩2000根,草袋、编织袋5000条,在子埂上加高一层土,迎水坡镶一层防浪包,打一排防浪桩,背水坡每隔10米做一道擂拱牮,连续3天除险,干部民工泥水满身,方伯平因劳累几次晕倒。7月27日水位12.12米,开始缓降,马圩安渡洪峰,联圩脱险。
1984年6月12~13日派河流域暴雨,上游柏堰湾小水库坝端溢洪决口,导致派河水位13日陡涨5.39米,达14.89米,超过1954年最高水位。上派至中派沿河两岸溢流,汪洋一片。县、区、乡、镇紧急动员抢险。13日晚,县委副书记朱贵甫乘一只木船,在镇郊淹没区漂行一夜,摸黑寻路救人。两天组织抢救城关被水围困的群众5000多人。肥光乡巢湖村船户陈万怀家受淹,母病死,他抑制悲痛,以抢救众乡亲生命财产为重,把母亲遗体安放在船上,开船到淹没区安全转移群众1200多人,油菜籽2万多公斤。
6月14日夜,中派乡团结圩破后,影响庙横斗联圩决口进水,乡政府被水包围,电话告急。庙横斗联圩面积2000多亩,早稻将熟,堤防保护几千户人家。县委书记窦本仁分析了情况,立即组织一只抢险船,带干部10人,木桩20根,草袋500条,黑夜起程,赶到10多公里远的现场。此时联圩缺口已扩大到6米,水头差1米。迅速组织100多人的抢险队打桩堵口,激战3小时,联圩转危为安。
抗洪救灾中,上派区调动支援运输车辆40多部,送去国家救济和非灾区捐献的大批生活物资和生产资料。水降后,区、镇动员民工1.1万人,堵口64处,完成复堤土方15万立方米,恢复了生产。
二、抗旱纪实
1958年5、6、7三个月降雨较常年少4成,全县动员农民和干部、工人、教师、学生、居民40多万人投入抗旱。打河坝、开渠道、挖井、土当,动用水车3.4万部,抽水机66台,引水提水救苗90多万亩,抢种34.5万亩。7月,92%塘坝干涸,重点转入巢湖提水,沿湖、河26个乡100多个农业社协作车湖、河水倒灌。烟墩区5.4万人,3昼夜切开14个岗头开渠54华里,提引巢湖水;四合乡97部水车,经7华里翻4个岗头,引丰乐河水;上派区在宋坎、上派、城西桥三处设20级以上水车提派河水。水路远,水量小,渠道蒸发,损耗量大,远处水未到田,渠道断流。近处灌溉效益也低。后期,社队搞了就水移栽的“中稻搬家”19.2万亩,大部无收。
1978年全年降水量为常年之半。4月淠河总干渠水位低,灌区计划用水量引不进来,下旬,全县等水栽秧和受旱早稻、棉花、花生计20多万亩,县委向省委告急。5月7~14日淠河总干渠加大流量集中向肥西放水7天,引水4100万立方米,全县早稻由25.3万亩,扩栽到47.3万亩,旱情缓和。
5月下旬后,淠河总干水量渐少,7月13日断流。全县作物受旱66万亩。全县动员抗旱保苗、抢种,除开动原有提水机具外,利用农用、加工动力配套泵管700多台,增加淠河和巢湖灌区提水能力。工业生产和夜晚照明用电让路抗旱。山南公社集中抽水机械两次抽磨墩水库死水位以下蓄水100万立方米。山区孙集公社双井大队在山沟打5道土坝,6月24日、7月11日两次雨后地面径流全被拦蓄,自筹1.5万元建站提水。聚星、南分路、雷麻等公社的一些沿河生产队用抬杆、木梯、大桌、门板、塑料薄膜等材料,架成临时渡槽引水.5、6、7三个月提引河渠塘库水保证了早稻丰收,抢栽中稻、双晚50多万亩,种完夏茬空白田。
秋后持续干旱高温,河道断流,库塘见底。全县无饮用水生产队占40%。县采取“全面抗旱,确保重点”的方针,集资、调机在巢湖水系增装抽水机械160多台套,扩大巢湖灌区,两次组织万人下巢湖,切湖滩,疏河口,引水入河,提供沿河抽水。在岗区发动群众找地下水源,请来北京打井队多处勘测,准备井灌,由于地下水贫乏,未成。群众在河底、塘底、渠底、冲洼、山脚打土土当、挖土井,政府资助30多万元修废井,掏老井、建砖井4300多眼。在重点解决人畜用水同时,浇灌了部分中晚秋作物,减轻大旱灾害。
4~10月,全县提引水量5.42亿立方米,其中从淠河引水3.07亿,巢湖1.74亿,塘库0.61亿,丰乐区三面环水,提水1亿立方米,有“斤粮方水”之说。10月,县规划在派河已建的引巢中派一级翻水坝基础上,增建二级坝,提高上游水位,新建潜南五级、万龙三级、燎原(今烧脉)四级3座提水站,扩建原中派、丙子两站,新装电机8400千瓦,柴油机6718马力,设计引水流量14立方米/秒,倒灌淠河灌区20万亩。当月开工,省和专区投资220万元,11月两座翻水坝出水,派河灌水深3米,提灌农田秋种6万多亩,解决了上派地区饮用水源。新建和扩建的5座提水站设备多、土方任务大,次年春部分站勉强出水,断续灌溉8万亩,潜南五级站计划安装电机67台、4665千瓦,由于电机设备不足,部分站改安柴油机,柴油机易出故障,不能一条龙送水,后又全部改装电动机。计划抽水流量5立方米/秒,实际只达1~3立方米/秒,时灌时停,在机、电混合抽水不足两个月中,用电费高达19万元。1979年6月梅雨,大旱解除,派河两座翻水坝拆去,新建的提水站于1980年后亦相继拆除。1978年(跨次年)全年抗旱耗资860多万,其中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580万元,社自筹款280多万元。
肥西县水利现状图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